讓“少女”貧困的偽女性消費時代


1


少女>少妇>狗>男人,这个公式应该都很眼熟。


在美团王兴的一次演讲后,这个公式不胫而走,到现在几乎成了互联网企业和投资者默认的铁律。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意思就是,消费投资的市场价值链为“少女>少妇>狗>男人”。在消费市场中,男性的消费价值垫底。甚至连狗都不如。虽然“男性不如狗”这样的一个观点饱含调侃,但女性消费时代却一直是互联网和财经媒体热衷炒作的概念。

时至今日,全社会似乎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她经济”最好做。单是女性社交电商平台小红书的迅速崛起,估值达到30亿,就让资本市场连连惊叹,对于女性消费市场趋之若鹜。刚刚晋升为华人首富的马云,甚至直接在公开场合说,“没有女人,就没有阿里巴巴”,是不是真心话无从判断,但是对女性却透露着浓浓的讨好意味。而微博的抽奖,去年直接爆出,中奖的多为女性,为庆祝iG夺冠,王思聪搞了个冠军之月抽奖活动。为庆祝11月3号iG夺冠这个日子,第一波会抽取113个人,每人一万元现金。这次中奖的113人里,有112人的性别为女性,男性只有1人。而支付宝所谓的“中国锦鲤”信小呆也是女性,以后各种抽奖锦鲤都是女性,让人不由得怀疑,微博作为抽奖平台,也在歧视男性,讨好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

甚至刚刚倒掉的咪蒙,有人总结她的爆红规律,就是一条“往死里骂男人”,我在自媒体行业中,深知不少女性营销号就是这样实践,而且无一例外做大做强。我自己经常接到后台广告推广,虽然我无一例外的拒绝了,但是从中我却能得出一个规律,女性为主的公号价值要远高于男性为主的公号,广告商最看重的一个数据除了粉丝数量就是女性比,投资者也更青睐女性公号。

再看看我们身边,网红餐厅的集赞打折,美容美发的种草安利,微博上追捧小鲜肉的迷妹,女性的身影永远活跃在热闹烘烘的消费市场第一战线。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大数据时代,用户无隐私,大佬和他们掌控的平台的商业行为,无一不在表明,我们正身处一个女性消费时代。


2


然而,我想说的是:所谓的女性消费时代,也许从来不曾到来过。也就是说,我们从未身处女性消费时代,一直处于的是一个男性消费主导的时代。这不是故作高论,我们不妨看看这个所谓的价值链:“少女>少妇>狗>男人”。这里消费价值最高的“少女”,当然不会是没有收入的18岁以下未成年人,至少应该是大学女生和未婚职业女性。

然而又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如果把人群分成四组:单身男性,单身女性,已婚男性,已婚女性,然后画出各个年龄的收入。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其中已婚男性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三个类别,而单身女性的收入其实是最低的,已婚女性和单身男性不相伯仲。那么这个价值链就非常吊诡了,也就是说,收入和消费完全不匹配。

一旦考虑进婚姻这个变量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白,所谓的男性消费价值最低,其实是,男性把更多收入投入到养家糊口这一项终生事业中去,而女性尤其单身女性,其实更乐于消费在自身,提高自己的吸引力,这从女性消费大头,历来是化妆品、服装、首饰这些品类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在网络上美妆时尚博主依然歌舞升平,但真的有人去统计过她们粉丝的购买力吗?


真实的宏观情况是,在百元品以上的市场里,女性消费力是远远不如男性的,把口红和steam上的游戏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有多少女生一边看着美妆博主的大牌口红种草,一边用送命题疯狂暗示自己的男友送礼,一边又在淘宝搜开架好物,一边眼馋地在微博抽奖,一边寻找各种打折信息。


而男人可能看到一个steam上的游戏,一个游戏设备直接就买买买。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千元以上就更明显了,男性消费力是碾压女性的。《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信息显示,网络奢侈品消费人群中女性占 53%,男性占 47%,女性略高于男性;但男性的客单价比女性高 6%,奢侈品消费频次 3 次及以上的男性比例也比女性高出3%,男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整体上要明显高于女性。


更重要的是,比起游走于各品牌间权衡价位下手的女性而言,男性一旦关注一个品牌,他的持续年限和忠诚度远超于女性。


所谓庞大的女性消费市场,会轻易被女性的资金状况左右,甚至被风起云涌的经济形势消解成一场泡沫。

为什么这么说?


少女们看似庞大的消费是建立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基础上的,在商家与媒体联手铺天盖地布下的“最美的年纪就要给自己最好的“这样的消费陷阱下,她们更轻易让消费水平超于自己的经济实力。


而且我们知道现实里,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的职场里,女性的收入是赶不上男性的。


2017年高端商务人群中,男性占比63.4%,女性占比36.6%,从年龄分布来看,女性平均年龄为32.8岁,男性平均年龄为 34.1岁。中产阶级中“男性的高占比”为男性消费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符合我们身边的观察,一个女孩子要是找了一个男朋友,消费升级是必须的。一个女性的消费能力会迅速上升,而一个未婚男性一旦找了女朋友,消费能力则会迅速萎缩。在婚恋市场里,大家各取所需,建立了两性关系,女孩子消费欲望的沟壑才会有更大的财力去填补。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也就是说,这个价值链成立其实有一个前提,男性和女性都要结婚。所以也就难怪互联网的大数据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了,因为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美团还是小红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卖房子也不卖车。


所以互联网的数据中,天然缺少汽车和房地产购买的数据,而我们知道,男性是要在婚姻中负担买车买房的大头的。而当下,越来越多男性选择不结婚甚至不恋爱的时候,其实未婚男性的消费能力就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年初的一个消费报告显示,分期购物人群且以未婚男性为主。我们知道,分期购物以购买高单价的品类为主,也就是说未婚男性才是高消费的主力。中国高消费男性群体月活规模达到8,700万,30岁以下未婚男性是主力,在线上消费方面,男性每年的平均开支超越了女性,达到10025元。中国银联发布的报告也显示,男性网络消费力已经超过女性。


3


我们前几年经历的,其实是一种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市场的变态。一旦经济增长放缓,这种男性主导的消费市场局面就会越来越成为主流。


正如我们所说,无论是消费能力较强的“少妇”,还是消费能力最强的“少女”,她们的消费也是建立在“结婚”这一基础上,只不过“少妇”有所谓“饭票”兜底,而少女有未来的“饭票”兜底。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支出大部分都是贡献给了丈夫和孩子。对于一个家庭为单位的消费群体来说,这笔帐算在少妇头上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我们凭什么来证明,男性就是主导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呢?


看春节的电影市场就知道了。一般票房数据认为,女性偏爱喜剧爱情,男性偏爱科幻体育动作,当然并不是说女性不会看动作片,男性不看爱情片,而是主流消费人群如此。而且男性选择女性题材,女性选择男性题材电影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比如说,男性会主动选择动作片然后拉女朋友看,女孩子则会选择爱情片,拉男朋友看。


春节电影市场,喜剧,爱情这些女性偏爱的题材,对于男性偏爱的科幻/体育题材完全不构成竞争力。


爆火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上映的第15天票房破40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般认为女性爱看的小鲜肉参演的电影一律扑街。


就连《一吻定情》这样出一部火一部的少女题材大IP,有林允和王大陆这样的流量阵容,不管在网络上砸了多少钱做宣传,炒得多么火热,在上映的10天,票房也堪堪破亿。而去年大热的《延禧攻略》捧红的“富察傅恒“许凯,他主演的《蓝色生死恋》同样是无人不晓的恋爱题材IP改编的电影,上映4天仅仅只有130万的票房,行情更是低迷。


微博上的网友都已经参透了里中逻辑:流浪地球越火,流量越慌。


因为这本质上是两性消费市场的一次“对等的“博弈。


万万没想到,女性消费市场轻而易举就败阵下来。


如果有人说这还只是管中窥豹,我们不妨联系一下去年的吴亦凡刷榜itune事件和鹿晗当年的演唱会黄牛门票卖不出去,一首歌1.2美刀,正常买就可以买到榜首,却需要刷榜,一张门票几百块钱,却卖不出去,这些以女粉丝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流量们其实市场从来就没有那么大,而女性消费者也根本没有那么那么大的消费能力。

4


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男生也选择了不结婚不择偶不买房,顿时压力骤消,消费自由触手可得。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那上面这些话到底是说给谁听的?是那些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的女性消费者吗?


其实不是,而是给那些给女性们设下精心布置的消费主义陷阱的商家们。女性消费主义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


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经常被用来和中国做类比的日本,在著名的泡沫经济时代,拿钱不当钱,是当时整个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在当时,男性请女性吃饭都是5万日元起的高级餐厅,企业招待客户的最低规格也是10万日元,普通职员下班后的夜生活消费随随便便一晚上的花销就是一大叠万元大钞,纸醉金迷后拿着钞票在路上拦出租车回家,一个出租车司机在一晚上就能挣到约合6000元人民币。


1990年,日本人出国旅游的消费额为12.7兆日元,人均花费115万日元。这是什么概念?直到2015年,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消费额才大致为11.4兆日元。

现在我们看到的日本,驮着“老龄化”“少子化”两座大山不说,满大街跑的是经济适用型面包车,年轻人中间宅文化盛行,“一人制”服务越来越多。


在泡沫经济之后,日本的经济状况再没有抬起头来。这种情况持续多年,2009年,一本名为《断舍离》的书横空出世,销量居高不下,斩断对物质生活过多的欲望是贯穿整本书的核心。同年,研究日本年轻人消费行为变化的《厌消费世代的研究》出版,作者松田久一在腰封上写到“买车难道不是笨蛋做的事吗?”

2015年,“低欲望社会”这一概念被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提出。低欲望社会就是指无论物价如何变化,都无法刺激消费,购房者的数量甚至逐年下降,经济得不到明显提升。


经济下行之后,购物使人幸福的消费主义时代面临终结。除了对消费的态度从简约到极简,日本男女的婚恋观也变得越发微妙。


一位35岁的日本大学教师,放在国内这算是一个婚恋市场的热门人选,但是在日本,他至今未婚。原因是从教师到副教授到正教授,在女性心目中,每一个职位都应该匹配到相应的年纪,如果超过了年龄才坐上这个职位,嫁给这个人的性价比就低了。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这位教师起步较晚,刚好错过了每个职位对应的年纪,虽然资产情况良好,但在现今带着精致利己婚恋观的日本女性眼里,他已经失去了在站在婚恋市场拿着“爱的号码牌”的资格了。


不过这位在严峻现实面前选择放弃结婚的男教师,生活条件还是相对优渥的。不管是收入还是资产,相对于同层次的女性来说肯定是更优更强的。所以在持续30年的经济低迷中,日本很多女性的愿望又变成了:结婚把自己嫁出去。很多女性甘愿做一名家庭主妇。

前不久,NHK一个调查报告《女性贫困:新型连锁的冲击》走访了几个底层贫困女性,这些女性多是单身,报告显示,日本单身女性特别容易陷入贫困境地。因为女性就业的歧视,女性起薪低,就业难,上升空间狭窄,造成的结果,用里面的日本女性的话说就是“不知怎么,过着过着就越来越穷了。”


5


对于“少女”而言,如果失去了一个和自己进行资产重组的人,压力肯定是比少妇们大的。可是经济下行期间的现实就是,资产到位的男性也不愿意背负家庭重担,谁叫以前的钱好赚又好花呢?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让女性在婚恋市场里屈服妥协,毕竟大猪蹄子永远是大猪蹄子。只是在今后的成人世界里,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微妙和小心翼翼,真正聪明的女人应该不动声色地藏起了自己的消费欲,把钱用在了让自己升值的地方。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女性们一定要擦亮眼睛,那些鼓吹让你无脑买买买,给你挖好消费主义陷阱的营销号和商家们,可能正是让你陷入贫困的元凶,在他们规划的伊甸园里,少女们既没有自由,也没有爱情,只有债务和一个让你“三从四德”的男人。


现在很多专家都在鼓吹,女性回归家庭,告诉女性做一个温顺的妻子,贤良的母亲是她们的最大本分,请自带脑子,擦亮眼睛,分辨出什么才是你想要的。


就像东京女子图鉴里的女主,那个认为“30岁前不到惠比寿最高档的那家餐厅吃饭就不是好女孩”的少女,经历了几段明码标价的爱情和婚姻后,开始崇尚低调简约的生活。

意味深长的是,本以为尘埃落定,在全剧的结尾,她却说了一句话。


“不知满足,贪婪的女人们,只有把这份嫉妒也当作人生调味品来品尝,才算是真正的都市女人。一起加油吧,一步接着一步,因为想得到的东西还有很多。”

让“少女”贫困的伪女性消费时代


她说这话的时候,散步在东京富人区的街头,恍惚中与另一个挽着男友,高调华丽的自己擦肩而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