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明宗才能不輸於柴榮趙匡胤,為何無法肩負起結束五代亂局重任

文|过春天


李存勖的沉沦与李嗣源的崛起

五代十国,一直被视作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混乱的时期,唐末积攒下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在中原帝国轰然倒塌后,全部释放出来,而其中,为祸最烈的,便是军阀政权的林立,其中,华北地区以朱全忠(即朱温)的后梁与沙陀族军人李存勖两股力量的搏斗最为激烈。

后唐明宗才能不输于柴荣赵匡胤,为何无法肩负起结束五代乱局重任

(后梁太祖朱全忠)

朱全忠为黄巢旧部,靠出卖旧主获得恩荣,此不必赘言,相比前者,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曾协助唐皇室平定黄巢之乱有功,从而受赐李姓,唐亡后,为标榜自身正统,以扩大影响,李家父子继续沿用唐的国号,史称后唐。

在建立霸业的过程中,李克用与后梁激战落败,抑郁而终,李存勖为给父亲李克用报仇,卧薪尝胆,与将士同甘苦,因此得以在朱全忠联合契丹的共同进攻下不断壮大,后梁开国君主朱全忠死后,其继承人才能有限,内部争斗不断,最终被李存勖吞并,后唐由此崛起成为中原势力最庞大的军事集团。

可是,俗话说,得天下易,而坐天下难,李存勖登上帝位后,为了巩固到手的权力,不但重用伶人和宦官,冷落排挤曾经为其浴血奋战的武将,还对老部下动了杀机。后唐开国猛将郭崇韬与朱友谦等,俱为其猜忌所处死,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恰在此时,驻守魏州的赵在礼不甘心引颈就戮,率先发难,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后唐皇帝李存勖。

后唐明宗才能不输于柴荣赵匡胤,为何无法肩负起结束五代乱局重任

(影视剧中的后唐君臣)

李存勖此时正沉浸在戏乐当中,当得知靠近和契丹对峙前线的将领叛乱后,连忙召集臣子讨论如何应对,在群臣的一致建议下,李存勖不得不允许曾与死去的郭崇韬等交好的元勋李嗣源前往平叛。

李嗣源这个人,出身贫寒,文化水平有限,但是,在军事上,李却是有勇有谋,在与后梁和契丹的交战中,他多次力挽狂澜,击退敌军,为后唐立下赫赫战功。与周围多数将领所不同的是,李嗣源为人低调内敛,一点也没有武将中普遍存在的飞扬跋扈,相反,李的官升的越高,功劳越大,反而越发的恭顺,这也是他能在李存勖屠戮功臣过程中幸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后唐明宗才能不输于柴荣赵匡胤,为何无法肩负起结束五代乱局重任

(唐明宗漫画肖像)

但是,李嗣源的志向远远不止于苟活于多疑君主的阴影下,他迫切的希望能大展拳脚,而赵在礼的叛乱,正给他提供了逃脱虎口,创建霸业的良机。到达前线后,他的手下上演了一出类似于日后赵匡胤政变的"黄袍加身",然后他与赵在礼握手言和,共同西进,试图将李存勖软禁,好自己接盘。

他哪知道,就在他出兵后不久,曾经的主子就因为杀戮过重,众叛亲离,京城内的部分军官不满于其压迫,发动叛乱,将其杀死,这倒也省了李嗣源与旧主当面过招的尴尬局面。在将士的拥护下,李嗣源由邺城发兵,进军河南,清除了城内的叛乱势力,隆重祭奠李存勖为庄宗,并借着这个时机,顺水推舟,先"监国"而后进位为帝,这就是五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后唐明宗。

后唐明宗才能不输于柴荣赵匡胤,为何无法肩负起结束五代乱局重任

发展经济,恢复国力

唐明宗继位后,深知庄宗在位时期弊政不得人心,所以一方面先稳住协助自己夺权者,例如重赏魏州的雇佣军(牙兵),给予政治盟友赵在礼义成军节度使的职务,另一方面,他开始大量清除宫中的伶人与宦官,并禁止地方节度使频繁的上贡。由于过去租调甚重,百姓难于承受,所以他又处死了一批酷吏,重定低额税赋以安定民心。经过及时调整,曾经呈现颓势的后唐国力,又出现了中兴的气象。

手中掌握一定武装力量,中央财政压力又因为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而有富余,这便激发了明宗进一步改革的雄心。之前的税赋虽然暂时削减,可是对外用兵、安抚地方桀骜不驯的军事将领,哪个不用钱?所以光节衣缩食不行,还得"开源"。

经过充分准备,明宗开始了抑制佛教的政治运动,大量作为寺院私产的土地被收归官府所有,并分配给自耕农耕作,僧侣也多被强制还俗,这样的做法虽然一度引起了社会短暂的动荡,但却避免了给已经承担一定赋役百姓增加更大的困扰。

压制佛教势力之外,明宗还大力资助文教事业,例如后来为北宋科举所使用的官方教材九经即于此时期开始刊刻,这也反过来为明宗的后唐政权赢得了中原知识分子的认同。

后唐明宗才能不输于柴荣赵匡胤,为何无法肩负起结束五代乱局重任

(五代名相冯道即参与主持这项工程)

无情镇压地方不安定势力

解决了钱的问题后,明宗回过头来,开始着力于削弱地方节度使和指挥使等藩帅手中的权力,他知道,自唐朝覆亡以来,地方藩镇尾大不掉,各个拥兵自重,对抗中央,是一大毒瘤,所以必须下决心去除。于是,他先在朝廷内部强化监察系统的力量,摸索以文官驾驭武将的治理模式,同时,他开始有步骤的削弱地方的牙兵势力,而曾经拥戴过自己的魏州牙兵,便是其首先解决的对象。

魏州,即是唐中后期的河朔三镇之一魏博,此处牙兵虽然侥幸躲过了后梁覆亡带来的动荡,可是,其桀骜不驯的一面,已经引起了后唐君主的怀疑,魏州牙兵或许已经从明宗的改革中,嗅出了自己好日子不会太久,于是故伎重演,欲率先发难,打倒李嗣源。

结果,由于其力量有限,又受到忠于明宗部队的层层钳制,最终俯首就擒,连同家属被全部斩杀。唐明宗这一手段未免残忍,但对于其他试图作乱的节度使,却不无警示意义。此后,王都占据定州发动叛乱,还寻求契丹方面支援,结果由于其他藩镇采取反对或中立态度,所以很快为明宗所控制。

定州靠近后唐与契丹的临时分界线,王都发动叛乱后,很快就利用地理之便,求来了契丹将领秃馁的数千名骑兵,可是,就在他为自己力量加强而沾沾自喜时,忠于明宗的大将王晏球,也调来了围攻其的主力部队,契丹军临时赶到战场,不熟悉地形,又数量有限,所以处处被动,此后王都凭借坚城曾暂时挫败后唐大军的进攻,可是契丹的后继援军却无一例外,全部被明宗的部队挡了回去。由此可见,此时的后唐对于幽云地区的控制力之强。

后唐明宗才能不输于柴荣赵匡胤,为何无法肩负起结束五代乱局重任

(契丹骑兵)

骨肉相残,后唐陷入分裂危机

内忧外患的暂时平息,并没有让这位君主感到安心。明宗此时已经年过六十,精力有限,上台之初广开言路的新锐气象不再,却代之以宠臣安重诲的弄权,而且更要命的是,他在培养继承人上极不成功,他的长子秦王李从荣判断父亲不久于人世,而自己皇储位置尚不确定,于是暗中集结死士,拥兵攻入皇宫,结果尽数被伏兵歼灭,其本人也被处死,经历骨肉相残的悲剧后,李嗣源更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后在大臣建议下,才勉强立次子李从厚为帝。

可是,利用军事政变登上皇位的他,恰恰忽略了他者效法自己行为的可能。由于次子政治能力有限,李嗣源死后不久,他的养子李从珂随即在地方拥兵叛乱,争夺皇位。而这又间接刺激了日后明宗女婿——天雄军节度使(后为河东节度使,驻太原)石敬瑭的野心。为与得位不正的李从珂争夺最高权力,石不惜引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军"助战",结果引狼入室,陷中原于万劫不复,曾经蒸蒸日上的后唐,又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这些,鲜非明宗所能顾及到了。

唐明宗在位期间,虽然个人文化水平有限,且年事已高,但他懂得爱惜民力,又是从底层靠军功爬起来的,威望之高,具有一定凝聚力,所以即便契丹犯境或地方藩镇叛乱,也是讨之即平。

不过,此时的契丹已非昔日的游牧部落,他整合了奚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力量,又灭掉了渤海国,吸纳大量汉人开发塞外,国力也处在上升时期。这样一个兼具农耕、游牧文明特性的竞争对手,显非李嗣源个人所能长期压制的,在他死后,辽太宗耶律德光随即利用其亲信石敬瑭的"热情邀请",通过干预中原战事,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幽云地区,此后虽有周世宗、宋太祖效法后唐明宗欲开创大一统事业,可也苦于契丹人此举,最终无功而返。而明宗本人的功业也如同流星,转瞬即逝。

后唐明宗才能不输于柴荣赵匡胤,为何无法肩负起结束五代乱局重任

(影视剧中的石敬瑭)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旧唐书》、《新五代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