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最後幾年是在苟延殘喘?然而在當時的國民心中,這都不算事

内忧也可以是内助,外患也可以是外援。

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记载也好,实物也罢,都是经过严重“加工”过的。

晚清内忧外患在我们后世人眼中看的一清二楚,可是对当时的民众而言,其实并不明显,他们接触的只会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因为中国古代长期都是小农经济,农民一辈子搞不好县城都没去过,省城也就是听过,首都、皇帝那是天边的事情。他们不会知道“天边”发生的事情,即使知道你把首都占了,农民可能也只会"哦"一下,来一句“真的假的”就转身干活去了。

晚清的最后几年是在苟延残喘?然而在当时的国民心中,这都不算事

再比如当时的地方官员,他们处理的日常工作99%可能还是和康乾时期没区别,可能“内忧外患”的变化只是记录下来的是那关键的1%。而这1%扩大影响,真正起作用是要很长时间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人觉得清朝要垮了,恐怕是在1908年老佛爷去世之后了。

这种现象称为史书的"教科书放大镜",意思是后人为了吸取教训,刻意在讲述时放大了日后起作用的那个分支。

类似的情况有安史之乱,通鉴里记载了安禄山起兵前的时间轴,杨国忠干了什么,安禄山干了什么,唐玄宗干了什么,我们这些读史的人可以清晰地看出局势来,难道唐玄宗是个傻子?

晚清的最后几年是在苟延残喘?然而在当时的国民心中,这都不算事

其实这只是由于唐玄宗只不过是在吃饭-上朝-睡觉的循环中,突然有一天发现安禄山竟然反了,在信息传达不便捷的古代,这极有可能。

我现在相信,古人没有注意到的变化,没有把握住的机会,只是因为它们在当时并不重要,也不能及时关注到,就比如我们今天和未来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

所以,带着"教科书放大镜"去看现在周围的变化,可能会离上帝视角更近一些。

晚清的最后几年是在苟延残喘?然而在当时的国民心中,这都不算事

另外,在晚清存在的最后几年,其实在当时的国民心中国家还是很强大的。这个强,是闭关锁国内自我感觉的强,是信息封闭下的强。

再则,古代国民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当政者呢?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自己能否生活下去。

接下来我们来说外患,晚清能被西方列强彻底吞没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列强海军可以封闭中国的海岸线,可以沿着长江深入中国内陆,却来不了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就算打下江南,也得浪费人力物力派人守护。

晚清的最后几年是在苟延残喘?然而在当时的国民心中,这都不算事

而中国这样千万平方公里土地、数亿人口的大国,列强们还得遣来强大的陆军才能考虑征服。但是不好意思,中国是个大国,侵略者的陆军质是一回事,量是另一回事。你来一万两万,十万八万,可能打下北京,但是其它地方就不好说了。

海里我没法拿渔船跟你战列舰玩。但陆地上,你用机枪,我用大刀,计谋用好了,也能砍下机枪手的脑袋。最后可能就打成了治安战,中国穷惯了,光脚不怕穿鞋的,你列强能扛得住?

列强们还得记住自己的老家都在欧洲,也都强敌环伺,可千万别在中国折腾了半天,回头一看,祖坟上都有人在蹦迪了。

晚清的最后几年是在苟延残喘?然而在当时的国民心中,这都不算事

总结:

万幸晚清后的中国开始启蒙,中华民族的概念也开始形成,加上中华文明历来的向心力,崛起是迟早的事。

需要补充的是,当时在没有更好的新的政治,势力能够取代清的时候,满清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满清用自己“苟延残喘”的政治改良,证明了只有革命,中国才有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