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餐後血糖高,得當回事兒!聽專家解讀

原标题:餐后血糖高,还真得当回事儿!听听专家怎么说

转自《国际糖尿病》

编者按: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重视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的倾向,许多人查空腹血糖正常,就放下心来。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80%~85%存在餐后高血糖。那么,餐后血糖是怎么增高的,其危害有哪些,需要如何控制?近期,我们邀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姬秋和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专业解析。

糖尿病餐后血糖高,得当回事儿!听专家解读

糖代谢异常之路,看空腹与餐后高血糖如何进阶

糖尿病是血糖逐渐升高带来危害的一种慢性疾病。空腹血糖增高以及餐后血糖增高共同构成了高血糖状态。空腹血糖属于一个基本生理状态,餐后血糖是进餐后的一种血糖状态。空腹血糖的来源主要是肝糖分解,部分为肝糖异生。而餐后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消化吸收而导致的血糖增高。

空腹高血糖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血糖增高的特点之一。从正常糖代谢到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过程中,随着胰岛素抵抗加重,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实际上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升高得更早。而且,中国人空腹血糖增高诊断的糖尿病前期数量远远少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的糖尿病前期。对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来说,餐后血糖升高比例显著高于欧美人群。研究发现,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80%~85%存在餐后高血糖。

用于诊断时,空腹血糖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不同时间检测存在明显的一致性。但是,餐后血糖的波动性较大,若检测到餐后血糖增高,经过饮食控制,隔天检测有可能血糖水平明显下降。所以,空腹血糖更加特异,餐后血糖更加敏感。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旦发现糖代谢异常,就要同时重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即使有一部分人空腹血糖正常,也应该重视餐后血糖状态。

控制餐后血糖对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

从糖基化终末产物角度来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增高都会导致HbA1c增高,使体内各种蛋白质被糖化失去功能,进而带来各种并发症。与空腹血糖增高不同,餐后血糖增高还会引起血糖波动。如果把空腹高血糖形容为水平面异常增高,那么餐后高血糖就是在水平面异常增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带来大波浪。所以,餐后血糖增高既有糖基化终末产物途径带来的并发症机制,同时也会因为血糖波动导致氧化应激。最近我们的一些研究发现,血糖波动还会导致细胞老化。餐后高血糖还会导致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血管内皮损伤等。

此外,有人在妊娠女性中进行研究,一组以餐前血糖为靶点控制血糖,另一组以餐后血糖为靶点控制血糖。结果发现,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以餐后血糖为控制靶点的这组发生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显著下降。这也进一步说明,在良好控制空腹血糖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控制餐后血糖,以期更多地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DECODA研究发现,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于空腹血糖的(图1)。

糖尿病餐后血糖高,得当回事儿!听专家解读

图1. DECODA研究: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主要归因于餐后高血糖

我们控制血糖时,降糖首先是一个“量”的问题,但如果进一步控制好餐后血糖且不出现低血糖,使血糖波动更小,这就上升到降糖的“质”的问题了。有了血糖水平即“量”的下降,又有降低血糖波动即“质”的提高,餐后血糖对于血糖控制的贡献可能更大。

餐后血糖控制达标方法及阿卡波糖作用优势

餐后高血糖控制方法有很多。首先,控制饮食,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第二,适当运动,餐后活动有助于餐后血糖降低。另外,很多药物都对餐后血糖有影响。比如,餐前注射的胰岛素、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等。

其中,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能够在肠道中缓解高血糖,和SGLT2抑制剂有异曲同工之处。SGLT2抑制剂在肾小管抑制葡萄糖的重吸收,而阿卡波糖让小肠上段吸收的葡萄糖转移到中下段吸收,对餐后血糖有很好的作用,能够“消峰去谷”。

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最早认为是由于抑制α-糖苷酶所致。但是,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卡波糖发挥作用不仅仅是通过抑制α-糖苷酶,还有更多机制参与。我们从MARCH研究看到,在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相似,且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作用更好;同时,阿卡波糖能够更好地改善GLP-1等肠道激素水平。在宁光院士牵头的GUT研究中看到,阿卡波糖能够很好地调节肠道菌群(图2)和胆汁酸代谢(图3)。因此,以阿卡波糖为代表的α-糖苷酶抑制剂除了降低餐后血糖以外,在改善肠道菌群、肠道激素、胆酸代谢方面都获得了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中国人中,α-糖苷酶抑制剂确实是降低餐后血糖的一个理想药物。

糖尿病餐后血糖高,得当回事儿!听专家解读

图2. GUT研究:阿卡波糖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基因数量、基因丰度和生物多样性

糖尿病餐后血糖高,得当回事儿!听专家解读

图3. GUT研究:阿卡波糖可改变血浆胆汁酸的组成——增加游离胆汁酸,减少次级胆汁酸

专家简介

姬秋和 教授

  •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陕西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 全军内分泌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 《中华糖尿病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副总编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药品评价》《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等编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