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企日企真的撤出中国,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闲庭信步老渔翁


美企日企离开中国?

离开与否都在看眼前和未来的市场。消费群体在哪?全世界都在跟疫情战斗,焦头烂额,最先有能力或者说有精力消费的群体在哪?在中国。最先恢复劳动力的国家也是中国,性价比最高也是。那怎么搬?先不说市场份额会不会因为各项成本加高而拉低,就说回到本国有没有人能马上开工?开工的人是不是安全?不安全的话回去就是给工人拿钱看病去了,还干什么活?各个企业没有生死大事发生会拼命往坑里跳么?

对国内影响

离开中国对我们的影响,个人觉得也是暂时的,震荡肯定会有,而且不会小了,机遇也恰恰就在这些震荡当中,我相信,很多有钱人都在关心着这块大蛋糕。

失业肯定会有,相信短时间调整一定会更好。

撤走以后,我相信外企也不舒服。国家肯定出台新的估计政策,新一批品牌企业一定会诞生。不管疫情有没有控制好,进出口贸易,订单肯定会慢慢恢复。疫情过后也一定会有新一轮外资企业进驻。

中国的表现在政客眼里是威胁,在商人眼里是保障啊。老特这么急也有这层原因,这时候不整回去,疫情过后一定回不去了。你问问比尔盖茨不对老特失望么?那其他商人呢?利益,我觉得在没有伤及其根本,商人不会轻易舍弃的。

总体来说,撤走失去的可能会比得到的更多,而中国人的成长经历,无论外资撤离,还是失业潮,我们都走过来了。也恰恰是这些,给我们一次又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加强大。不管结果如何,来者欢迎,去者不送!


Henry221359143


白宫顾问:在华美企撤离,美政府100%报销搬迁费,但不提工资太高

4月12日,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再次呼吁,所有在华美企,应"不惜血本迁回本土"。他建议,美国政府应100%报销所有包括场地、建厂、搬迁等全部费用。

同期,日本政府也宣布将出资22亿美金(人民币158亿),协助日本企业撤离中国,避免对中国产业链的过度依赖。

美日两国一唱一和,同时吹风"撤离在华企业",他们的计谋能得逞吗?美日两国的企业家,愿意听从他们的建议吗?

一、美、日政府再提企业撤华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4月12日,白宫国家经济顾问库德洛再次呼吁,所有在中国的美国公司,应全部撤离。

库德洛多次唱衰中国经济,被美媒多次用数据"打脸"。

库德洛表示,对于从中国迁回的美国企业的搬家费,美国政府必须给予100%的直接报销,包括: 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费用。

这已是库德洛,近期第2次建议美国企业"搬家"了。4月9日他提出,"不惜血本,也要把美国在华企业迁至本土"的措施。所谓不惜血本,就是政府为企业迁往美国的一切费用买单。

无独有偶,日本也在同一天宣布类似内容。4月9日,日本政府宣布,推出一项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的抗疫振兴计划,其中2435亿日元(约合22亿美元,人民币158亿元),专门用来资助日本制造企业撤离中国。

4月11日,日本政府再次宣布,建议日本在华企业,迁至日本本土或东南亚国家。

大国之巅认为,从上述新闻报道可以看出,美、日政府协助企业撤出中国的消息,是属实的,并非空穴来风。只不过这兴许只会是美、日两国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那些在华的美、日企,对撤出中国并不感兴趣。

不然,为何美、日政府要许下如此重诺,为搬家费买单呢?而美、日两国政府开了不少空头支票,却对最重点的内容避而不谈:企业搬回去,美、日的人工费这么高,谁来买单?

二、美企逃离美国,只因人力成本

这次疫情暴露了美国一个重大的缺陷,即产业空心化。享受了几十年生产制造外包带来的红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让美国抗疫,倒在了口罩和呼吸机的产能上。

汽车城底特律的衰败,见证美企逃离美国

当疫情还未在美国蔓延的前期,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曾在1月31日幸灾乐祸地说道,这场疫情,将"有助于"(help)加速制造业,回流美国。可惜他并没有等来这个结果,美国不仅成为了全球疫情第一的国家,制造业也并未如他所愿回流。

底特律汽车城如今荒废

上文中的那位白宫国家经济顾问库德洛,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建议美国政府必须给予100%的直接报销,主要就是搬家费和场地费。但他绝口不提一事,美国巨大的劳动力人工成本。

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业,近30多年来不断出走美国,其原因不是美国的场地费用高,而是工钱太高。为此,美国制造企业,宁愿花巨资把厂子搬出美国,重新在中国或东南亚国家建厂,从头一步一步地训练产业技工,也要千方百计地"逃离美国"。

一部美国人拍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刚刚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讲述曹德旺在美国开办福耀玻璃厂的的故事。其中讲道:美国人工费用是中国的3倍,综合其他因素,成本比在中国高36%左右。由于美国汽车玻璃市场竞争并不激烈,产品售价比中国高35%,一抵一消,他的毛利率才跟中国差不多。

纪录片中,福耀美国工厂先后离职人数达到3000多人,连正、副总裁都离职了,原因就是"工钱"问题。纪录片结尾,曹德旺又新增了几台机器人,替代了人力。老曹还表示,在全球工业化的今天,他也不知道在美国开办工厂,是不是做错了。

大国之巅认为,即便美国政府听从了这位经济顾问的意见,大包大揽承担所有搬迁费和重建费,但这个人力成本问题不解决,美国制造商根本不会理睬所谓制造业回流的建议。

美国新能源汽车的代表,特斯拉公司刚刚在上海建厂并迅速投产,这证明中国的工业、物流、零配件供应、人力资源等优势,再次获得美企制造商的青睐。

至于日本,它是全球唯一一个,30%人口超过60岁的严重老龄化国家。日企厂子搬回去谁来上班?60岁以上老人吗?简直笑话!


大国之巅


日企撤离中国,不是疫情发生后才出现的现象,而是出现在近几年。尽管有因中日关系一段时间比较冷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日企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

日本二战后的崛起,更多的抓住了“电器”时代,一大批电子类企业脱颖而出,比如松下、SONY、东芝、三洋等,都是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在一段时间,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追求和富裕程度的标志。除此以外,日本也抓住了美国制造业外移的第一波浪潮,使日本成为制造业大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

可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及被此协议的“暗门”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徘徊期,GDP几乎停止增长,一面受美国打压,一面被韩国、中国追赶,进入发展困难期。这个困难期甚至让他错过了互联网时代,我们现在很难看到无处不在的日货了,他们的产品竞争力在极速下降。只是原来积累的一些领域的优势还在,可以说是在吃老本。

日企一度在中国的企业非常多,这其时也是全球资本转移过程中,我们具有的人口红利和产业结构有关。当下的撤离,并不是有多少转移到别国,而是日企自身经营出现问题,比如创新不足,被中国产品替代等,不得不采取的收缩政策,而日企撤离,如果空余有市场空间,则快速被中国本土企业填补,如果本无市场了,撤不撤都很关。

特朗普在上任之初就希望美企回归本土,还逼迫一些世界知名企业去美国办厂,以提高美国就业率。在特朗普的强硬政策下,的确也有苹果、丰田、富士康等宣布去美投资建厂,这也二三年了,实际效果如何?大家去查一下就知道,雷声大雨点小。道理很简单,资本是趋利的,美国已经没了制造业的基础,无法营利,也就做个样子,敷衍一下特朗普罢了。

反而特斯拉在上海投资建厂,真接让马思克惊讶,一年内从土建到设备安装调试,再到人员招聘、培训,试生产出新车,这样的中国速度和产业工人素质,再加产业链保障,这是除中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提供不了的。

让美国去造口罩?除了美国人买得起,无人会买,3M停了中国生产线,离倒闭就不远了。一切低附加值的产品,的确会撤出中国,而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一定会到中国投资建厂。对我们来说,这叫“腾笼换鸟”。如果没有更新的产品来了,就说明他们落后了或者我们已经有了。

在高科技领域和基础材料领域,我们还有些“点”上的差距,可注意,以前是“面”而现在只是“点”,并且这些“点”也不多了。(了解国产化情况的人应该很清楚)。就制造业看,我们是无敌的,这个不夸张,所以不用担心,该来的一定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与疫情无关,更与特朗普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