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史学家把西夏党项人称之为唐古特人?

暢十四


不仅西方史学家,我国元朝时期也是这么称呼的。唐古特,也有译作“唐古忒”,元朝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兀惕,后渐用以泛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诸部。

元代《马可波罗行纪》中第一卷第五十七章对唐古特有专门记载。“在这个沙漠中行走三十天的路程以后,便到达一个叫做沙州(即我们所说的敦煌)的城市。它位于东方与东北方之间,服从于大汗的统治,整个大州的名字叫做唐古忒。西方史学家的称呼应该是由此而来。

西夏的党项人与蒙古人一样都是游牧民族,尚勇好斗,骁勇善战。西夏的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全国共计50余万的军队。面对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的进攻,西夏的党项人顽强抵抗,重创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

在西夏灭亡后,党项人迁到了青海、四川、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还有一部分留在了西夏故地,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一起间错杂居,从而渐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最后蒙古人口中的“唐古特”就这样消亡在历史长河中了。


回望长安品春秋


认知不同而已!

因为唐朝在“古世界”影响力太大了,以至于到现在还有很多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当然出现这些情况跟西方舆论引向也有很大关系,从另一个侧面讲可见我国目前在世界的影响力之“小”啊!

由此可见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还任重道远啊!


饶青林


党项人是生活在古代中国西北部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一支少数民族。到北宋时期,党项部落崛起,其领袖李元昊建立政权,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中国的史学家把建立西夏政权的这个民族称为党项族,而西方史学家却把他们称为唐古特人。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中西方对党项族源流音译不同所致。

早在两汉时期,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就生活着现在藏族人的祖先,当时被中原王朝称为唐旄和发羌,泛称“羌”。东汉时期,羌族逐水草而居,渐渐迁徙到青海湖畔,屡次进攻汉朝的中西通商要道河西走廊。东汉朝廷多次调兵遣将征讨羌人,老将马援受命出征,老当益壮,西破陇羌,羌人的攻势才被压制下去。

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拓跋氏在青海湖畔建立了吐谷浑政权。鲜卑拓跋氏与当地的唐旄、发羌不断结合,逐渐产生了一个新兴民族,这就是党项族的源头。唐高宗时,唐王朝灭掉了吐谷浑政权,吐谷浑遗民依然生活在青海湖周边地区,逐渐分化出了藏族、党项族、土族等民族。

搞清楚了党项族的源流,就能解释为什么西方史学家把党项人称为唐古特人。党项族血统一部分来源于唐旄、发羌,这个“党”和“唐”读音相似。“党项”又可以读为“党羌”。青藏地区在元明清时期也经常被称为唐古特。所以,西方史学家根据中国王朝的习惯称呼,把有藏人和羌人血统的党项人称作唐古特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