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窮兵黷武,到了晚年漢軍對匈奴連打敗仗?

我的祖國萬歲


漢武帝晚年對匈奴作戰失敗,是一系列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到了最後,使得漢武帝本人都不得不下罪己詔,才使得風雨飄搖的西漢王國避免了分崩離析的結局。

漢武帝末年,民心厭戰

在漢武帝前期,西漢進攻匈奴,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是民心所向。而經過對匈奴幾十年的戰爭後,百姓已經十分厭惡戰爭,使得漢王朝失去了民心的支持。

漢武帝晚年,對匈奴作戰已成為窮兵黷武,失去了早期保衛人民財產和生命的正義性。民力被壓榨得太厲害,為了躲避兵役和徭役,百姓甚至走上了流亡的道路。更有甚者,直接和官府對抗,這就極大地增加了社會動盪,使得漢王朝不能全力進攻匈奴。

國力消耗太嚴重

自白登之圍後,西漢便和匈奴採取了和親的政策。國內則是實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歷經六七十年之後,才使得西漢擁有了對匈奴作戰的財力支撐。

但因為漢武帝的連年用兵,府庫耗竭。雖然漢武帝大力改革,以增加朝廷收入,但依舊是入不敷出。除此之外,從漢文帝開始實行“復馬令”以來,西漢積攢下的大量戰馬也被大量消耗。

沒有了足夠的戰馬,在對戰匈奴時,便缺少了機動性。這對漢軍的戰略實施以及行軍速度,都構成了嚴重困難。有時候,還容易陷入匈奴的包圍。而且,缺少戰馬使得漢軍的糧草輜重的供應,也出現了困難。

缺少優秀作戰將領

漢武帝前期對匈奴的作戰,除了漢武帝本身的英明之外,在實戰中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比如衛青、霍去病,他們的功勞也是非常大。

但到了漢武帝晚年,衛青、霍去病先後去世,優秀的軍事將領出現斷層。多次率軍出戰的李廣利,有很大部分是憑藉他大舅子的身份,其軍事才能並不突出。

在多次戰鬥中,李廣利的決策是有很大問題的。李廣利能力有限,無法取得其他將領的信服,因此在聯合作戰時,便會出現許多漏洞,給匈奴以可乘之機。

晚年的漢武帝已有些昏庸

和所有皇帝一樣,年輕時積極進取的漢武帝,到了晚年之後,已經開始有些昏庸了。他信奉鬼神,窮奢極欲,大肆揮霍。漢武帝的這種行為,更加加深了百姓的負擔,階級矛盾十分突出。許多不堪忍受的百姓紛紛起義,少者數百,多者數千,使得西漢王朝疲於應付。

除此之外,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也是十分突出。太子劉據反對漢武帝這種窮兵黷武的行為,但被漢武帝手下的酷吏陷害,最終導致了“巫蠱之禍”的發生,太子劉據最後自殺身亡。

李廣利眼見太子之位虛懸,便想著替自己外甥謀劃太子之位。後來東窗事發,李廣利害怕受到株連,便投降了匈奴。而李廣利帶領的幾萬大軍,也在此戰中幾乎全滅,給西漢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十分嚴重,這和漢武帝后期開始變得昏庸密切相關。好在漢武帝經歷幾次大敗之後,迅速意識到了自己錯誤,下了輪臺罪己詔,給了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算是補救了自己以前的過失。

匈奴作戰方式改變

在戰爭中成長的,並非僅僅只是西漢軍隊。匈奴在和西漢長期的戰鬥中,也在不斷進步,雙方都在戰爭中得到成長。

匈奴經過初期的戰爭後,逐漸遠離了漢朝邊塞。在漢武帝前期,漢軍離邊塞不遠,且戰馬充足,匈奴誘敵的計策並未奏效,漢軍的補給也能跟上。到了漢武帝后期,匈奴往更北方遷徙,這就增加了漢軍作戰的難度。

漢軍行軍距離增大,後勤保障困難。而匈奴則利用投降的漢將,替他們訓練匈奴士兵。而且他們前期主要是消耗漢軍的實力,等到長途奔襲的漢軍士氣低落、糧草不足的時候,匈奴再突然發動襲擊。後期漢軍協調組織能力不強,很容易被機動性極強的匈奴分割包圍,進一步導致了漢軍的失敗。

綜上所述,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原本強大的漢軍,卻在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對匈奴的戰爭中接連遭遇失敗。


北辰飛雪


引言:

西漢武帝晚年,年邁的漢武帝正在甘泉宮中修養,突然,耳邊傳來內侍的聲音:”陛,陛下,前線軍報。“內侍似乎知道了些什麼,眼神中充滿著閃爍。武帝一面拿起軍報,一面疲倦的揮了揮手,內侍瞬間鬆了一口氣,飛也似的推出門外。然而 當武帝看完拿份軍報後,整張臉如同黃土高原般,皺紋如溝壑縱橫在武帝的臉上顯得尤為明顯。

“混蛋!真是蠢貨,我大漢的臉面都被他給丟光了!朕當初怎麼會用了這樣一個人啊,這事傳出去,朕就是個昏君啊!”屋內傳出漢武帝憤怒而淒涼的聲音,人們不禁感嘆:“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如今是真的老了!”

年邁的漢武帝劉徹

軍報中讓漢武帝生氣的人叫李廣利

,是武帝時期繼竇氏,王氏,衛氏外戚之後又一大外戚家族李氏外戚的領軍人物,也是武帝執政後期最倚重的大將。但如今,他居然在前線帶著七萬漢軍投降匈奴,造成了武帝即位以來打擊匈奴的戰役中損失最大的一次失敗。那麼,武帝一生雖然窮兵黷武,卻狠狠的打擊了匈奴,保護了北方邊境,到了晚年為何漢軍對匈奴連吃敗仗呢?

一·戰爭性質的變化

漢武帝一生執政五十四年,其中對匈奴作戰的事件就長達四十四年,從不完美的馬邑之謀開始,到輪臺罪己結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在歲月流逝的過程中,漢朝對匈奴的作戰性質也在發生著變化。

漢武帝即位之初,漢朝對匈奴一直委屈求和,在看似和平的外衣下,包含著漢朝臣民對匈奴無盡的國仇家恨,當初漢高祖劉邦時曾率領步騎三十萬北伐匈奴,卻被匈奴冒頓單于包圍在山西白登山上七晝夜無法脫身,最後靠著賄賂匈奴單于妻子得以逃出生天,為防止匈奴入侵,與匈奴達成了屈辱的和親協定,不僅要把漢朝的公主送給單于為妻,還要送上大批禮物,此所謂家恨;漢匈雙方雖然在這之後並沒有爆發大的衝突,但匈奴野性不改,漢朝北方邊境的雲中,上谷,代郡,漁陽等地屢次遭到匈奴入侵,佔我國土,殺我百姓,掠我財貨,此所謂國仇。在長達七十多年的國仇家恨之下,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反抗戰役,是正義的反抗性質的戰爭。

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信因與謀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為王以反,高祖自往擊之。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
——《史記.高祖本紀》

漢朝對匈奴的三次戰役示意圖

在漢武帝出色的指揮下,漢匈雙方先後經歷漠南戰役,河西戰役和莫北戰役。匈奴的軍事力量遭到了大幅度削弱,已無法對漢朝進行大規模的入侵和威脅,但漢武帝並沒有選擇放棄打擊匈奴,為的卻只是漢武帝自己的文治武功。此時的戰爭性質已經從正義的反抗戰爭變成了好大喜功的侵略戰爭,戰爭本身已經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寫的那樣: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正是此理。

二·將星隕落,無人可用

能讓漢武帝在執政前期敢於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爭並屢戰屢勝,除了文景之治所積累的大量財富外,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漢武帝發現了雙子將星——衛青,霍去病

衛青奇襲龍城,打開了漢朝對匈奴作戰勝利的大門,又收復河套平原,保護了京城長安的安全,漠北戰役,衛青與匈奴單于主力交戰,斬殺敵軍一萬九千人,逼的單于被迫北遁。霍去病年少入伍,初戰告捷,斬殺匈奴千餘人,又在河西之戰打敗匈奴休屠王,渾邪王,使河西走廊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匈奴人悲情的歌唱著: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興旺。漠北戰役,霍去病一路追亡逐北,殲敵數萬,到最後封狼居胥,這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王及厥眾萌鹹相奔,率以軍糧接食,並將控弦萬有餘人,誅獟駻,獲首虜八千餘級,降異國之王三十二人,戰士不離傷,十萬之眾鹹懷集服,仍與之勞,爰及河塞,庶幾無患,幸既永綏矣。

——《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

雙子將星——衛青和霍去病劇照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衛青在霍去病崛起後逐漸受到漢武帝的冷落,生涯晚年衛青再也沒有踏上過戰場,一直到公元前106年因病去世。而霍去病則更像一顆流星,年紀輕輕立下不世之功,爵封冠軍侯,卻在年僅二十四歲時便突然逝世。沒有了衛青和霍去病,漢武帝就失去了進攻匈奴最鋒利的兩把長矛,缺乏出色的將領,武帝晚年的對外戰爭自然是敗多勝少了。

三·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衛青和霍去病之外,漢武帝也曾想過培養其他將領,但漢武帝卻接連用人不當,以致累死三軍,這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1.出色的外交家,草包的將軍——張騫

說起張騫大家都很熟悉,正是在張騫的努力下,先後兩次歷時數十年的出使西域,才開闢了這條橫跨歐亞大陸長達萬里,歷時兩千年的絲綢之路。

我們知道,張騫是一個著名的外交家(嚴格意義上也算不上出色,畢竟他兩次出使西域諸國的任務都沒能完成)漢武帝一來是被張騫的忠誠所感動想提拔他,二來是覺得張騫曾多年滯留匈奴,對匈奴應該非常熟悉。於是派張騫攻打匈奴,可漢武帝這回卻看走眼了,外交家做起大將軍來卻是個門外漢草包,他與李廣出兵右北平,結果李廣率先出發被匈奴包圍,前來救援的張騫卻貽誤戰機,致使李廣所部損失慘重,漢武帝一怒之下罷了張騫的官。

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異道:皆擊匈奴。郎中令將四千騎先至,博望侯將萬騎在後至。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郎中令,郎中令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博望侯坐行留,當斬,贖為庶人。
——《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

張騫不是一個好的將軍

2.外戚發家,無能之輩——海西侯李廣利

相比於張騫,漢武帝后期寵幸的李廣利才真正讓漢武帝顏面盡失,張騫好歹出使西域,外交方面有所建樹,而李廣利則純粹靠裙帶關係上位的。

雖說衛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身份,可人家打起仗來那是有真本事的,李廣利做起將軍遠遠趕不上前面二位。漢武帝因為寵幸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賣個人情讓李廣利出兵大宛國奪取汗血寶馬(實際上漢武帝是想封李廣利為侯,但漢高祖劉邦曾經立誓:無功不能封侯,所以帶著精銳攻打大宛國純粹是走個過場)結果李廣利愣是損兵折將,呆在敦煌不敢回來,一直到漢武帝增兵才拿下大宛,得了個海西侯的爵位。後來又安排李廣利打擊匈奴,李廣利更是敗多勝少,最後因為急功近利中了匈奴單于的埋伏,被迫投降匈奴,還葬送了七萬漢軍,可以說是典型的無能之輩。

草包將軍李廣利

四·武帝昏庸,百姓受苦

太史公司馬遷一生最大的恥辱就是為將軍李陵辯駁,激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李陵事件成為武帝晚年執政生涯的一個縮影:武帝已經開始昏庸,忠奸不分!

對於李陵事件,只要你認真想想,實際上又是漢武帝制造的一起冤案,李陵以五千人馬對抗匈奴八萬騎兵,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已經堅持到了極限,即使是真的投降也是無奈之舉,更何況李陵當時並沒有決定真正投降匈奴。但對於漢武帝來說,李陵投降事件最大的問題是傷害了漢武帝的面子,作為天朝上國的軍隊居然會投降別國,這是漢武帝認為絕對無法容忍的,不僅誅殺李陵三族,連求情的司馬遷也慘遭毒手,逼的李陵原本的假投降變成了真投降,連後期霍光想讓李陵回到漢朝李陵也選擇了拒絕。

漢武帝逼反了李陵

同時,打仗又是一個非常燒錢的事情,漢武帝除了對匈奴用兵外,還東征百越,南取夜郎,西攻西域,又封禪泰山,賞賜將士財務,即使漢武帝繼承的是他祖父和父親留給他的殷實家底,沒幾年也被漢武帝花的一乾二淨,為了繼續自己的豐功偉績,漢武帝只能想辦法搞錢,他把矛頭對準了老百姓。

首先是貨幣種類上,漢武帝改為發行五銖錢,並進行了多達五次的幣制改革,貨幣的變更率非常大,使得老百姓手裡的錢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值錢,而中央政府則通過一次次貨幣改革從老百姓手裡套錢。

其次是鹽鐵官營,漢武帝將當時最賺錢的鑄錢,冶鐵,釀酒,曬鹽等幾大產業收歸國有,由國家統一經營,客觀上打擊了地主豪強,但為了賺錢漢武帝把價格定得過高,普通老百姓買不起食鹽和鐵器,平日裡只能用木製農具耕作,飲食上吃淡食,不僅嚴重的降低了生產效率,還嚴重威脅了人們的健康。

桑弘羊的鹽鐵官營給漢武帝大肆斂財

最後是打擊地方勢力,地方上的諸侯和地主眾多,這些手握財產的人對漢武帝就像一頭頭獵物,漢武帝以各種方式來奪取他們的權力和資產,如因酎金一事一次剝奪了上百位侯爵,又把那些犯了罪的地主發配到茂陵居住,收沒他們的財產。

武帝的這一系列舉措對加強中央集權和獲取大量資金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武帝在執行這些指令時打擊地主的同時卻漠視了老百姓的利益,導致即使武帝打敗了匈奴但老百姓的日子卻因為政府的欺壓過的並不好,沒有了百姓的支持,戰爭自然也是以失敗告終,最終無法進行下去。

五·迷戀方士,巫蠱殺人

今天,我們常常拿秦始皇與漢武帝相比較,除了兩人都立下豐功偉績之外,兩人的殘暴程度比起來也是不逞多讓。秦始皇焚書坑儒,殺盡天下儒生,漢武帝則在自己晚年搞了一個巫蠱之禍,因此而受牽連者數不勝數。

原本,巫蠱之禍就是漢武帝一個錯誤的想象所引發的一場錯誤的行動,在這場災難中,除了以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為首的皇親國戚遇害外,一批功臣宿將也成為了冤案的犧牲品,如丞相公孫敖,公孫賀等,他們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沒有戰死在對外戰爭的沙場上,卻死在了漢武帝的屠刀之下,豈不可惜。

冬十一月,發三輔騎士大搜上林,閉長安城門索,十一日乃解。巫蠱起。二年春正月,丞相賀下獄死。夏四月,大風發屋、折木。閏月,諸邑公主、陽石公主皆坐巫蠱死。

——《漢書.武帝紀》

以公孫敖為首的一批大將慘死在巫蠱之中

因為巫蠱之禍,李廣利的家人也被捕入獄,為了贖回家人的罪過,在前線指揮的李廣利不顧實情貪功冒進,導致七萬漢軍被包圍,從而造成了漢匈交戰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利。這裡李廣利固然難辭其咎,但漢武帝本人也要負很大的責任,只可憐那七萬漢軍兒郎,從此他們的靈魂遠離故土,長埋在荒原大漠之中。

結語:

峰巒如炬,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戰爭的最後沒有勝利者可言,受苦的只有雙方的百姓,可誰又會為百姓著想呢?


相城歷史小學生


漢武帝窮兵黷武,晚年漢軍對匈奴老打敗仗,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 其一,漢武帝在位期間,為了打破和親的傳統,對匈奴用兵,但是當時的漢朝不是隻有匈奴一個對手,大宛,西域,南越,漢軍都有大舉興兵的舉措。打仗,就需要有軍費支出,無數的戰爭耗費,已使國庫空虛。成年的男子,壯丁,都被徵兵入伍,而打仗就會有犧牲,長此以往,男女失衡,人口銳減,後續兵力補充不足。沒有錢,沒有人,打仗註定不會有長久的勝利可言。
  • 其二,長期打仗,賦稅日益嚴重,國內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越來越多的人反對戰爭,想要休養生息。戰場上,長年戍守邊關,塞外苦寒,很多人已經厭戰,對戰爭充滿恐懼,他們迫切的希望戰爭結束,早日歸家。
  • 其三,漢武帝后期,打敗匈奴的衛青,霍去病,此時他們已經去世,而有些曾經征戰多年的將領已經年老力衰,如李廣,上不了戰場,還有個不得不提的是李廣利投降匈奴,諸多原因造成,此時的漢武帝已無可用的大將之才。
  • 其四,我覺得匈奴人本身的驍勇善戰也是他們不可能一直失敗的原因,漢軍的勝利多是因軍事策略,將領的領軍用兵之道,單論軍士本身的身體條件,漢軍要弱於匈奴。

以上是我對漢武帝晚期對匈奴用兵失敗原因的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