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赠别,望月思归;诗词情怀是古人懿范的精髓吗?

霜华秋叶


谢敬!

这句话是古人懿范的精髓!古人常以柳抒情言志,柳树意志坚强!象征着革命意志坚定!信心百倍的矗立在地平线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也是它最先给人带来希望!一遇春风便安然,柳树伟岸的风格,昂首前瞻!预示着美好的未来!让人们知道,折柳赠别!先人后己!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和美德呢!


还有望月思归!月亮似明镜!高悬头顶上方,青天一剑震乾坤!一个人如果达到像月亮那样清澈而明亮,就不会走歪路,一个人修炼到同天鉴月,就不会有贪污腐败!月亮就是一个照妖镜,是非曲直!自有明断!


当一个人常望月!怀思远!能懂月亮之下,不会有藏污纳垢!秉正不阿!两袖清风!才迷失不了回家的路!这难道不是古人今人的懿范精髓吗!明镜高悬!照亮人间!这不正是我们提倡的道德规范吗!所以说“折柳赠别,望月思归”也可视为古人懿范的精髓!!

(谢题主!谢阅)!

(原创于4、11)!完稿!仅此一例,没有雷同,勿抄袭!


转运中的幸福


题目由两部分组成,因此也分为两部分作答:

因为古时柳和留读音相同,故古人有折柳赠别以示挽留的习俗,后发展成为诗词中一个影射离别的特定意象;同样,“千里共婵娟”,月也是诗词中一个思乡怀人的特定意象。



这些诗词中的特定意象,是在历代诗人的共同体验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且已发展为一个成熟的意象体系,其和声律体系、语法体系一样,是组成诗词语言的主要要素,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是属于诗词创作的技法。

诗词的创作技法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创作训练去掌握的。但是,能熟练运用创作技法,也只能说是可以写出合格的诗词。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还要有情怀、有诗心、有诗性。这就涉及到问题的后半句了。



在初习诗词时。先师就对我谆谆教诲:“诗词创作实际上是一场自我人格完善的修行,如果没有一点理想主义,没有一点人文情怀,是很难把诗词写好的。”所以学写诗词除了技法上的训练,还要注重诗心、诗性的培育。

但如果要说,有情怀、有诗心和诗性,是不是就代表着一定要有好的品德风范(懿范)?这个还不好说。

品德风范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都可能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有一点肯定的,就是人无完人。在历史上,被认为品德并不太好,但却能写出传世作品的诗人也有不少。

例如,曾因犯下杀人之罪被判死刑的王勃,其创作的《滕王阁序》仍可扬名天下。又如,被认定为“大汉奸”的汪兆铭,也能靠《双照楼诗词稿》在诗坛留名。



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懿范是抽象的。每一个人都有善的一面,也不能排除有恶的一面。

但至少我自己觉得,读诗写诗是可以平和内心之暴戾恣睢的。


诗词书院


这个问题有点小错乱。懿范,是指美好的道德风范,与诗词情怀有隔。

而诗词情怀,首先体现的是古人对诗词文学的养成与运用,非常广泛、纯熟。

其次是古人托物言情的浪漫,用诗词形式表达出来,那么精致、浑涵、多情,富于想象,成为千年绕梁余音不绝的灵魂语言。

其三,古人对中华文字的深加工,把六书在汉语言中发挥到了极致。意象与物象的捕捉,生动鲜活,语言形式美、音韵美与内涵美充分结合,使得汉文字汉文学有了特独的韵味与欣赏、记录、流传功能。

诗词语言,才是汉语言的精髓。诗词文学,才是汉文学的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