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且能投入临床的医疗AI技术,是应对诊疗人力紧缺的及时雨。

一句话概括:成熟且能投入临床的医疗AI技术,对超负荷运转的疫情一线来说,是应对诊疗人力紧缺的及时雨。

本人报名麻醉插管突击队,到协和医院西院区支援有一周余。

说实话,西区这边堪称“惨烈”的危重病患救治场面,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新冠肺炎恶化速度之快,重症者衰竭之迅速,是超过许多资深临床医生预料的。比如我昨天随访的5名前日插管病人中,两位已不幸逝世…

我清晰的记得,这两人插管前还有意识,一个老爹爹还能和我们讲几句话…

成熟且能投入临床的医疗AI技术,是应对诊疗人力紧缺的及时雨。

在隔离病房用污染区手机拍摄的珍贵影像

个人的总结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其疾病打击是多系统的、超快节奏的;在肺部通气换气功能损伤后,严重的缺氧影响其他器官,炎症风暴导致的SIRS会快速造成MODS,把患者一波带走…所以隔离病房常能看到,一张病床边堆着呼吸机、血透机、排泵(升压药),挂满白蛋白和血浆的输液架,甚至是ECMO这种大杀器---这些高级别生命支持设备,在此节点下也仅能减缓病程,争取一点时间。

而我深刻认识到的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肺部CT极为重要!毫不夸张地说,肺部CT不仅是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断病情进展、转变节点、疾病转归的得力帮手!上面两个病人,近期肺部CT都是病毒性肺炎的典型表现:白肺---指向极为凶险的预后。

事后诸葛亮一下,从判断病情发展上看,他们严重的CT结果,比当时相对较轻的临床表现,更为靠谱。

目前一线医生的诊疗思维已出现针对性的改变:及时做CT,早发现病情变化,早插管上呼吸机!争取在中症滑向重症前,及时干预,通过生命支持治疗打断疾病向重症演化的趋势。而对轻症患者,增加CT检查频率也能及时发现病情的潜在变化,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虽然临床大夫们恨不得给病情不明朗的患者隔两三天就做一个肺部CT,但目前临床实际是满足不了这种“奢侈”需求的。除开患者转运上的风险(不少患者需要随时吸氧)和人力需要(新冠病人不大可能家属推着去做CT, 只能医护人员护送),以及放射性检查本身的辐射伤害,目前临床一线的影像检查力量支撑不起高频次的CT需求。

拿我所在院区为例,800张新冠床位,如果一周做3次CT就是2400人次,算上临床常做的其他检查,放射科平均每天接诊400人次,分三班倒一个班上也有100+病人,这个工作量是非常恐怖的。再加上影像放射岗也是新冠感染绝对的高发区,影像医生工作时同样需要穿着沉重闷热的装备上三级防护,他们真心辛苦!

成熟且能投入临床的医疗AI技术,是应对诊疗人力紧缺的及时雨。

网上广为流传的影像科医生“累趴”图

更要命的事情出在诊断上。临床事关重大,影像科医生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看看片子就完事了的,一份影像报告直接影响临床诊疗,可谓意义重大、字字千金,其中凝结的心血绝非外人所能想象!

另外,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病”,很多轻症病人的肺部影像不典型,一些有肺部基础病变(如肺结核、慢支、COPD)的病人,不同病症相互掩盖,加大了诊断难度。一般来说,一组新冠肺炎病人的CT片大概有300多张,即使是资深专家,读图+诊断的时间至少需要10-15分钟。这其中大部分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伤神也耗时。

目前,应对CT的高需求,临床上主要有两个解决思路:

1.加装便携式、模块化的CT设备(比如“CT集装箱”,只针对胸部的便携CT机),提高做CT的人次频率,疏解CT检查的流量。目前影像医生/超声医生推着机器在床边做检查,是常态。

“CT集装箱”设备,我院目前至少被支援了两台

2.引入成熟的AI读图诊断技术,加快诊断效率。

如果阿里达摩院研发的诊断AI真如宣称的那样,能在20秒内准确判读新冠疑似CT,无疑对疫情一线有巨大的正面意义。这意味着:1. 高CT频次在诊断上可以满足。2.影像科大夫的工作模式会相应改变,从费眼睛死盯屏幕,转变为对业已归类好的诊断进行复核把控。3. AI技术对平衡不同地区间的诊断水平、减小诊断差异率、降低误诊漏诊率会有极大帮助。 4. 云技术使异地会诊更为方便。

成熟且能投入临床的医疗AI技术,是应对诊疗人力紧缺的及时雨。

另外,回到题主提出的疑问上:AI技术会不会对影像科医生的就业产生巨大影响?

个人认为,会有影响,但不大。从长远来看,AI代替人工是社会大趋势;用电脑代替人工提高了社会整体生产率;对行业从业者来说,从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能具有职业价值的规则标准制定、诊断复核把控中,是行业门槛的升级。 当然,这就要求未来的影像学医师要懂编程、懂部分IT知识,从单纯的临床医师,转变为医疗-IT跨界人才。但医生本来就是终身学习的职业,这种程度的挑战对时刻保持学习的医生来说,不在话下。

成熟且能投入临床的医疗AI技术,是应对诊疗人力紧缺的及时雨。

跳出小框架来看,技术上的革新,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二十多年前,心电图医生还是国内极为普遍的专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心电图自动识别/报告技术已经将这个专科干掉了,各个医院可能还保留给体检/住院病人做检查的心电图室,但这项技术早已普遍化,去专科化,是医学生必修知识。

说了这么多,总合起来就是一点:符合临床需求,有助于改善病人结局的,就是好技术!希望AI技术能给新冠一线疏解一些压力,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成熟且能投入临床的医疗AI技术,是应对诊疗人力紧缺的及时雨。

杭州健澜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