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打蘸,贾母为什么要求薛姨妈和宝钗都要去,而王夫人却可以不去?

九宝聊剧看人生


清虚观打醮是元春的意思,书里说“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听了这话,谁不要去。便是各人的主子懒怠去,他也百般撺掇了去,因此李宫裁等都说去。贾母心中越发喜欢”。贾母虽年事已高,但是喜欢热闹,这个贾府里人人都知道,因此有贾母在的地方,基本都是人团锦簇,大家讲笑话,凑热闹来让贾母欢心,借此表孝心。贾母出行也是难得的一次,除了去宫里这也是贾母唯一一次出门,府里能去的都去了,连李纨这个深居的寡妇都去,可见热情有多高涨。但是王夫人却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而没有去,其实像这种场合就像王熙凤说的“若不是身体十分支撑不住,断不肯不来”,这不仅仅是去看热闹了,更是去表孝心了,然而王夫人却缺席了。

在这次打醮的时候有个张道士,是当年贾宝玉爷爷的替身,他和贾府一向交好,这一次打醮也是元春选的这里。这个张道士在闲谈的时候要给贾宝玉提亲,说的还挺正式,因为这个提亲的事,林黛玉和贾宝玉大闹了一场,把玉摔了,把穗子也绞了,还惊动了贾母。在张道士提亲前,提到贾宝玉婚事的就是元春省亲过后的事了,省亲所赠之物只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贾妃的意思很明显,侧面表达了她对于贾宝玉婚事的态度。而这一次打醮也是她的主意,却借了张道士之口来正面提及贾宝玉的婚事。


所以这一次的提亲很可能是早就安排好的,并不是随口说的,而王夫人提前知道了会发生这件事,所以不来就是为了避嫌。对于宝玉的婚事,贾母和王夫人虽然都没有正面说过,但是两个人心里都有中意的人,并且不是一个人。这一次算是正面交锋了,王夫人想象不到会发生什么样的局面,因此也不敢去面对。而贾母便顺水推舟把这次试探当个玩笑来对待了。她对张道士一番含含糊糊的话基本没有透露她的意思,她说的那个标准薛宝钗符合,林黛玉也符合,所以根本看不出她真正的意思。


也可以说王夫人这一次试探贾母没有成功,贾母虽说年纪大了,但是很聪明很睿智,王夫人显然不是她的对手。这一次没有耐住性子的试探之后,王夫人和元春再也没有提及贾宝玉婚事的事了,也再不敢轻举妄动了。还是贾母主动出击了几次,办薛宝钗十八岁生日,提醒她到了出嫁的年纪。假问薛宝琴的生辰八字,来侧面提醒他们,她没有看上薛宝钗。


精致小猪猪侠


《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表面上似乎只是平淡写出的日常场景,事实上,在一派热闹和谐的表象之下隐藏着贵族世家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清虚观打醮”这个情节也是如此,在祈福平安的表象背后反映的是贾母和王夫人对“木石姻缘”和“金玉良姻”截然对立的选择。

如果我们不考虑他人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对贾母形象——尤其是关于宝黛婚姻态度——的歪曲,前八十回中多处情节都可以透露出贾母对宝黛婚事的支持态度。

要厘清作者写“清虚观打醮”的用意,首先要知道在此之前发生了何事。其实就是二十八回中发生的元春赐端午节礼事件。这次节礼奇怪在哪里呢?就是宝钗的礼物和宝玉的一样,而黛玉的和三春的一样。

宝玉就诧异了,为什么林妹妹的和我的不一样呢?

一者元春和黛玉是姑表亲,和宝钗是姨表亲,按古代的宗法关系,应该和黛玉更亲近;

二者这个时候贾母亲自抚养的只有宝玉黛玉两个玉儿,三春早就被挪到王夫人院中了,可见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可是元春把黛玉的礼物降到三春那一档了,与贾母态度不一致;

三者元宵节省亲时元春赐宝钗、黛玉礼物时还是一视同仁,礼物一样,怎么到了端午节就变了?

其实,这是元春对宝玉、宝钗指婚的含蓄做法。元春居于深宫,为什么突然指婚二宝,又为何如此含蓄?

细读原著不难发现,元春此举是受母亲王夫人影响。在省亲那一回,作者留下一个信息:每逢二、六日期,准许家人进宫探视。

去探视元春的自然是母亲王夫人,王夫人支持二宝婚姻,但又担心遭贾母反对,只好借元春皇妃的身份压制贾母。但是,元春毕竟自幼由贾母抚养,祖孙情深,在不清楚贾母态度的情况下,只好折中一下,以二宝礼物相同的方法来试探一下贾母的反应。

贾母久经世故,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王夫人和元春的这点心思岂能瞒过她去?

贾母的反击分三步:

首先,安排宝玉“明儿五鼓进宫谢恩”(就是让宝玉亲自向大姐元春提出疑问);

其次,在清虚观与张道士“演双簧”达到当众表示拒绝宝钗的目的;

最后,拒不出席王夫人举办的端午节家宴,以示不满。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个大招。

第一,去清虚观的人要越多越好,如此才能让贾母的态度阖府皆知。所以,本来是元春安排的让贾珍带两府爷们参加的平安醮宗教活动,在贾母的鼓动下几乎全员出动了!

第二,贾母必然提前给张道士通气了,因为贾母得有个由头引出自己要当众说的话。于是,张道士就好巧不巧地要为十五岁的女孩议亲宝玉,贾母趁机说出“有个和尚说了宝玉命中不该早娶”这句给宝玉婚事时间定调的核心指示。

这话当然是说给薛姨妈和宝钗听的。古人认为女性的适婚年龄是15~20之间,而男性是16~30,本来宝钗就比宝玉大两岁,刚过了15岁生日,已经及笄,到了婚龄。如果宝玉“不早娶”,哪怕是到了20岁结婚,宝钗已经22岁,超过婚龄上限了。

贾母的意思是你们自己考虑考虑,能不能等得起?

还有凑巧的事,张道士又托出一盘子法器要送给宝玉做礼物,里面偏偏有一个金麒麟,贾母偏偏问是谁家孩子也有一个?

湘云自幼常跟贾母生活,她有一个金麒麟贾母岂能不知?贾母是故意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金麒麟的主人湘云身上,暗示大家,既然说“金玉”,我就算舍了黛玉,还有湘云可选,哪里轮得到你宝钗呢?

所以,只要薛姨妈母女在场,只要能当众表明态度,这些事情肯定会传入王夫人耳中,至于王夫人在不在场,并不重要。

因此,王夫人推辞不去,贾母并不强求。

关于宝玉进宫谢恩的事,因为宝玉住在怡红院,大早上就进宫去了,王夫人不提前知道是没法干预的。但是后来王夫人肯定知道了,所以王夫人要留在府里等待元春有什么后续指示。

但是,元春得知弟弟的心思后,大概是觉得左右为难,于是只能表示自己不掺和此事了。所以,二十九回之后,八十回之前,对于宝玉婚事,元春不再表态。

这次的端午节家宴,贾母为表不满拒不出席,而王夫人、薛姨妈和宝钗,经过清虚观被拒、又失去元春支持,哪里高兴得起来,个个无精打采,冷清收场。

粗浅之见,请指正!


潇湘竹48


贾元春拿出一百二十两银子,要贾府去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贾母薛姨妈薛宝钗等都参加了,为何王夫人却没有去?

一,表面看来是这次平安醮仅是一场无关大碍的出游,王夫人去不去都没有大的关系。因为这次去太虚观打醮,并非元妃下旨,而是派夏太监去传的一个口信,并不是一场正经斋事。

二,贾母本来也没准备去,是王熙凤说清虚观那里凉快,又派人把道士都赶了出去,打扫的又干净,还挂起帘子不让外人进,因此贾母才凑热闹地说:"集这么着,我同你去。”并半邀请半玩笑似的强迫薛姨妈与薛宝钗同往:

你(宝钗)也去,连你母亲我和他说也去。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

三,贾母这次领着众人打平安醮,就是一次兴之所至的游玩,并不要求众人为她捧场,所以贾母去了一天,就因为张道士提媒林黛玉中暑等事情就终止了。

但若以阴谋论而言,王夫人此次能够不去,则是早有预谋,因为在贾母准备出游之前,王夫人就已经以身上不好,还要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为借口,说过不去了。为什么要预先找好理由呢?就是因为她们预测到贾母会凑热闹。王夫人因为怕临时请假会被贾母指责,或如薛姨妈和薛宝钗那样,被强迫跟随。那么王夫人为什么不去呢?

一,书上说"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那么元春有人出来干什么?怕是派代表与王夫人等人商议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因为在此之前,王夫人应该知道张道士为宝玉提媒一事,而此事正与贾母主张的木石姻缘相左,因而王夫人说贾母"还是这么高兴"。

二,也是趁此躲过贾母生气。如果贾元春借助张道士之口 向贾母提亲,贾母没有灵机一动,以和尚说过宝玉不宜早娶的理由来拒绝,那么,贾母被迫接受金玉良缘之后,定会大怒,如果当时王夫人随侍身旁,就会受池鱼之殃。因此王夫人早早找了借口不去。但到底技低一筹,想不到张道士提亲一事,被贾母机智地化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