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先鋒:起步就要“頭拱地”

石先鋒:起步就要“頭拱地”

石先鋒到“黨心農坊”農產品發展合作社養殖戶家中走訪

3月29日是週日,但一大早,周村區王村鎮慄家村黨支部書記辦公室卻比平時更加“熱鬧”,村民們絡繹不絕地來找他們的“小石書記”諮詢辦理事項,狹小的辦公室成了“辦事大廳”。這些村民平時忙於工作,只能在週末休息時間趕過來。

村民口中的“小石書記”叫石先鋒,是周村區公開遴選出的10位村黨組織書記中的一員,原是周村區青年路街道黨工委委員。

雖然上任不足百天,但在村民心中,“小石書記”已經是位十分可靠的“辦事員”了。“服務好群眾是我的工作職責,只要盡心盡力為群眾辦事,哪怕沒辦成群眾也能夠理解。”在石先鋒辦公室門上的履職公示牌上,專門寫有“有事您說話、辦事我跑腿,願做群眾公僕、樂當大家保姆”,並留有他的手機號碼方便群眾聯繫。

上任不久,石先鋒便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關乎每個村民的健康安全,作為村裡當家人,關鍵時刻,要衝鋒在前,守護好這塊‘責任田’”。鎮上疫情防控部署會後,他第一時間召集村“兩委”成員、黨員代表召開會議,制定詳細防控方案,在村口設置勸返點,組織黨員包片、包戶、包人。他帶領村“兩委”成員對外來返村人員進行“地毯式”排查,上門發放防疫宣傳資料、填寫入戶訪問回執單,排查登記外來人員,做到底數全部清、家底全部明。

疫情是場災難,也為新上任的“小石書記”和黨員、村民有了相互瞭解的機會。白天,石先鋒檢查防疫工作、走訪群眾;晚上,他在村裡租住的房子裡整理資料,思考村裡今後的發展。“睡在村裡最安心”是石先鋒常掛在嘴邊的話。

通過防疫期間的走訪摸排調研,誰家孩子上學缺錢、誰家雞蛋滯銷、誰家老人臥病在床、誰家與誰家有糾紛……石先鋒很快就掌握了每戶村民的情況,在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村民的家庭成員情況、收入、存在的困難以及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

有村民的孩子上大學需要申請助學金,石先鋒跑到學校溝通,為學生申請助學金;受疫情影響,養殖戶肉雞賣不出去,石先鋒找到區畜牧中心聯繫客戶上門收購;有村民的林木採伐證因為疫情過期失效,石先鋒主動協調幫助重新辦理採伐證;桂花大棚是村裡的扶貧項目,石先鋒主動當起推銷員,在朋友圈大力推廣慄家桂花……

來到慄家村工作之後,石先鋒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起床後騎電動車先在村裡轉一圈,碰到哪裡有問題就趕緊解決掉。“比我們保潔員起得還早,比我們的眼睛還尖。”村裡的保潔員畢阿姨這樣評價石先鋒。

“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是市裡區裡還有鎮上反覆強調的一件大事,我就是想通過一些小事情讓村民養成愛乾淨、愛整潔的習慣,讓村莊越來越乾淨、越來越美麗。”結合城鄉環境大整治精細管理大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慄家村現在正在硬化村內道路、提升村裡小廣場的綠化、改造集貿市場等,在石先鋒的帶領下,一些過去想幹沒幹成的事情,現在已經開始動工實施。

“現在最著急的事情就是鄉村振興工作。我們已經在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代表大會上研究確定了‘一條主線、三項內容、十件為民實事’的工作思路,圍繞鄉村振興的五個方面,我們村‘兩委’策劃了十件為民實事項目,‘兩委’成員分別牽頭負責具體事項,通過實實在在的項目來促進鄉村振興”。

石先鋒說,“十件實事項目有圍繞慄家村的慄泉文化,發展飲用水產業做好‘水文章’;與北京杏壇中藥研究院合作引進50畝中藥試點種植;成立‘黨心農坊’農業發展合作社,由黨支部牽頭對上爭取政策、聘用專業農技人員、建立銷售合作渠道,做大慄家村優質禽蛋品牌;為慄家村泉水酸漿石磨豆腐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我們要靠項目支撐逐步實現鄉村振興”。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作為第一批遴選的村黨組織書記,石先鋒表示,要以“頭拱地向前衝”的實幹姿態,充滿激情,紮根基層,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好點滴小事,用有限的“小事”求和,成就鄉村振興的“大事”。

(梁立新 徐運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