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沛流離中的詩心丨林徽因的南渡人生之“昆明故居”

當林梁二人的房子蓋好後,他們還是花了比計劃高三倍的價錢,耗盡了他們一家本來就不多的積蓄,甚至破產,連米都買不起。

捉襟見肘之時,是費正清、費慰梅夫婦寄來的一百美金支票解決了燃眉之急。林徽因當時為了蓋房子的事情心力交瘁,生了一場大病,當金嶽霖把費慰梅的信拿給她,並且告訴她有一百美元可以用的時候,林徽因“禁不住像愛麗絲一樣嚎啕大哭起來”。往日的情誼浮上腦海,對比今日的天各一方和辛酸處境,更讓林徽因傷懷,她只能“像個傻子似的在枕頭上哭成一團”。

顛沛流離中的詩心丨林徽因的南渡人生之“昆明故居”

(戰爭前,林梁二人與女兒梁再冰同費氏夫婦遊玩照片)

或許因為大哭了一場,在這封信中,林徽因鮮見地把心中的脆弱和無助展示無遺。“你們這封信來到時正是中秋節前一天,天氣開始轉冷,天空佈滿越來越多的秋天的泛光,景色迷人。空氣中飄滿野花香——久已忘卻的無數最美好的感覺之一。每天早晨和黃昏,陽光從奇異的角度偷偷射進在這個充滿混亂和災難的無望的世界裡,人們仍然意識到安靜和美的那種痛苦的感覺之中。戰爭,特別是我們自己的這場戰爭,正在前所未有地陰森森地逼近我們,逼近我們的皮肉、心靈和神經。而現在卻是節日,看來更像是對邏輯的一個諷刺。”

美好的秋日似乎與戰爭毫無關聯,但現實卻是“安靜和美”與“痛苦”並存。戰爭年代,中秋佳節更給人一種現實與傳統割裂的感覺,林徽因身處其中,無力左右時局,更無法讓時間停住腳步,只能聞著野花香,任由這諷刺一次又一次逼近心靈。

在整個南渡和西遷的過程中,林徽因留下了不多的詩文和書信,但我們能從這些倖存的文字中看到她當時的心路歷程。她時而含蓄地表達著對生活的絕望,時而直白地抒寫胸臆;有時她看上去像是個邏輯通透的哲學家,彷彿已經看透了人生,而有時她失落而敏感,對現實充滿了懷疑。

文字中表現出來的情緒反覆讓她更為完整,舟車之苦、疾病侵擾、生活重擔通通向她襲來,她沒有被生活壓垮,但她也不過是個平凡而感性的女人,她有哭泣和呼號的權利,更何況,她只有文字可以用來表達心中真實所想。放下筆,她又要回歸工作和家庭,綻放她那依然燦爛的笑容。只有真正瞭解她的人,才能看清她笑容背後的艱辛。

離滇入蜀,遷居李莊

1940年末,日軍對昆明的轟炸越來越瘋狂,市郊的小鄉村也不能倖免。林徽因曾經認為自己的家遠離戰火,沒想到不過幾個月,他們又被空襲不斷侵擾。她曾經形容過空襲,“日本鬼子的轟炸或殲擊機的掃射都像是一陣暴雨……在頭頂還是在遠處都一樣,有一種讓人嘔吐的感覺……”。

但是林徽因依然相信自己和家人不會有事,直到十一月的轟炸一日猛似一日,危及一家老小。長沙空襲時的死裡逃生讓林梁二人心有餘悸,他們無法繼續冒險呆在昆明。

早在幾個月前,同濟大學也在尋找遷校之地,幾經考察,最後將校址定在了人煙稀少的南溪縣李莊鎮。同時,教育部也下令史語所等機構由昆明遷往李莊,梁思成被任命為營造學社社長,營造學社成為了史語所的下屬機構,需要一同遷往李莊。

雖然炮火就在家門口,但林梁二人心中還是捨不得他們自己建造的房子,捨不得昆明的一眾老友。萬般無奈但也不得不走,1940年11月末,梁思成由於患破傷風無法趕路,因此林徽因只好獨自帶著老母親和兩個孩子先行出發去李莊。

顛沛流離中的詩心丨林徽因的南渡人生之“昆明故居”

四川李莊,這是一個大多數中國人並不熟悉的地方,在當時屬於“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

其實李莊的歷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李莊地處長江上游南岸,是一個重要的水陸驛站,自古以來就是事兵家必爭之地,繁華一時,因此擁有許多古蹟,從這裡也走出過許多文人。

經過半個月的跋涉,林徽因一行到達了李莊,但她自己卻因路途辛苦而結核病復發,持續高燒,十分嚴重。李莊的醫療水平根本無法治療她的病,她只能熬著,母親和孩子只能在旁著急地哭,一家人的生活沒有保障,他們都在等待梁思成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