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綠色清明讓文明祭掃成主流

清明節臨近,昆明市各大公墓都迎來了掃墓高峰。今年昆明市殯葬協會策劃並組織所屬會員單位,共同舉辦“不一樣的清明節,十萬菊花寄文明”主題活動,由“鮮花換紙錢”“致敬英烈”“音樂紀念”“暖心服務”“追思網說”“節地生態葬”六大主題組成,旨在倡導文明環保的綠色理念,推進殯葬改革,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讓綠色和文明成為清明節的主流。

昆明:绿色清明让文明祭扫成主流

菊花萬朵思故人

綠色清明更“清明”

清明祭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到清明,人們都要以各種方式祭奠已故親人,表達懷念之情。為了倡導無煙祭祀的文明理念,積極營造綠色、低碳、環保祭祀新風尚,昆明市殯葬協會要求各會員單位在園區範圍內,專門設置“鮮花換紙錢”的活動項目,減少市民使用焚燒類祭祀用品的行為。

近日,記者走訪昆明市多家公墓發現,越來越多的市民採用鮮花、音樂、黃絲帶等綠色文明的祭掃方式,取代焚燒紙錢的習俗,各大墓區裡安靜肅穆、秩序井然。

記者在金寶山藝術園林看到,廣場旁邊的林間小道上,一塊“不一樣的清明節,十萬菊花寄文明”的展板醒目地立在道路一側,身披紅色綬帶的工作人員在熱情宣傳“鮮花換紙線”,不少經過的市民都從包裡拿出紙錢、香燭等祭祀用品,向工作人員換取鮮花。“以前我們來祭祀都會準備香燭等,回去的時候弄得一身煙味。而且現在是春季,風也比較大,用鮮花來祭祀乾淨又環保,也更文明瞭。”市民周女士就是換取鮮花的人員之一,她向記者表達了對文明綠色祭祀的讚許之情。

昆明:绿色清明让文明祭扫成主流

一束鮮花代替燒紙,一條黃絲帶傳遞思念。今年清明節的各大公墓,很多前來祭掃的市民都會主動領取一條黃絲帶,將其懸掛在樹上寄託對親人的思念,微風拂過,黃絲帶伴著綠葉飄揚。也有很多市民會選擇到音樂紀念的服務檯前,為逝去的親人點選其生前喜愛的歌曲,用悠揚的曲調抒發對親人的思念。

綠色清明祭英烈

紅色歷史今傳承

今天的幸福生活,源自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革命壯舉,這是所有國人不能忘卻的紀念。市殯葬協會為了緬懷和傳承英烈精神,要求各會員單位積極組織“致敬英烈”活動,各會員單位積極響應,石林獅山福座組織員工專程到石林縣雙龍公園內的“革命烈士紀念塔”舉行“獻花致敬英烈,精神勵後人”活動;市殯儀館龍寶山華夏墓園、龍鳳公墓、觀音山等單位,組織人員為墓區安葬的烈士敬獻鮮花;晉龍如意園把烈士事蹟製成展板展示,讓前來掃墓的市民觀看瞻仰;金寶山藝術園林在“忠誠衛士英烈廣場”開展活動……

追憶往昔,在共和國的開創和建設中,祖國大地上多少華夏兒女用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獻一束鮮花,宣一句誓詞,再微小的舉動都體現了對先輩的懷念。前來祭拜的廣大市民中不乏黨員和學生代表,他們都懷著敬仰和感恩之心向先烈默哀鞠躬並敬獻了鮮花。“清明是一個寄託哀思、悼念故人的日子,為逝去的親人掃墓上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而紀念革命先烈也應該是這個節日的一項主要內容,這也是文化和精神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市殯葬協會會長田軍說,“所以,我們提倡廣大市民為我們的英雄先烈獻上一束花,特別是帶著孩子前來的市民,這也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

便民服務真貼心

“追思網說”新風尚

為了推進文明祭掃,市殯葬協會所屬會員單位,在清明節期間將推出眾多便民“暖心服務”,包括為市民準備一個愛心桶,給市民提供一塊毛巾,在園區內增設熱水供應,甚至還有醫療檢查服務等內容。市殯葬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愛心水桶和小毛巾在市民中得到很好的反響,因此今年的清明節期間,協會將其作為全體會員單位共同推出的一項服務,以更好地滿足市民需求。

考慮到不少外地遊子無法趕回家鄉參加祭掃,昆明市殯葬協會特別推出了“追思網說”的線上祭祀活動,這成為今年清明活動的一大創新亮點。“通過網墓祭掃、網文追思等形式寄託人們的情感,恰恰迎合互聯網時代的浪潮,針對不同的群體和不同需求的人們,給大家提供更多的便利。”據市殯葬協會的負責人介紹,網上祭掃具有便利、不受地點限制以及方式多樣等特點,為特定的群體提供了一種寄託情感的方式,受到了他們的歡迎。也有的公墓推出互聯網線上的預約“代客祭掃”方式,具體操作流程為:祭掃者線上申請“代客祭掃”後,由陵園工作者代為祭掃,並提供淨碑、培土、送鮮花、上供品等服務。據瞭解,金寶山藝術園林已經開發出在移動客戶端進行“網上祭掃”的平臺,進一步方便了市民網上祭掃。

推廣生態節地葬

生命延續的另一種方式

生態節地葬,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骨灰堂存放、壁葬、樹葬、草坪葬、深埋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進行安葬,使安葬行為能夠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市殯葬協會負責人介紹,就全市所有公墓而言,已經開展了樹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塔葬、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的節地生態葬式。

應市殯葬協會的要求,清明期間,昆明市各公墓積極宣傳和推廣生態葬式,採用展板和宣導的方式,展示生態葬式的不同形式,宣傳其利國利民的價值導向,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晉福古園在清明期間為10名逝者舉行了節地生態安葬儀式;青龍文化陵園開發的節地葬因形式新穎,很受市民歡迎;金寶山開發的壁葬格調雅緻,受到普遍好評。據悉,近年來全市花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文明低碳的祭掃方式正在取代傳統行為,文明節儉治喪成為新風尚。按照《昆明市“十三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市節地生態安葬率要達35%。隨著資源節約、綠色低碳等觀念的不斷深入,“生態節地葬”逐漸為更多的民眾所採用。

張女士給自己的父親選擇的就是一個小型的生態葬式草坪葬,張女士告訴記者,剛開始她以為生態葬式的價格會比較高,但是當她到現場看過以後,就轉變了自己的觀念。“在我看過以後才知道,原來生態葬是分為很多種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接受度來選擇不同形式的生態葬。”

張女士之所以選擇了草坪葬,一方面是因為環境優美,每一個墓位都非常精緻。另外一方面,張女士認為生態節地葬對比傳統殯葬方式,節地生態葬顯然更環保。“生態葬其實並不影響我們對親人的祭拜,它只是佔用的面積更小了而已,其他的並沒有改變。”

從原來的不瞭解,到如今認識到生態殯葬是現代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既能夠保護生態、節約用地,又能夠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隨著廣大市民對生態節地安葬的支持和認可,以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倡導文明節儉的新殯葬理念也正逐步形成。

田軍介紹,昆明市殯葬協會於2017年10月實行協會自主管理模式,目前下設36家會員單位,包括公墓19家,殯儀館10家,其他單位7家。“昆明市殯葬協會將增強協會的主導作用,積極發揮行業職能,遵循生態、節地、綠色環保的工作思路,推進殯葬改革,做好宣傳推廣,切實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協會將積極開展交流學習,努力開拓創新,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為實現行業的進步而努力。”田軍如是說。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孫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