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橋村:茶馬古道上的詩意棲居


花橋村:茶馬古道上的詩意棲居

花橋村位於康縣長壩鎮,地處省道白望公路沿線,距成武高速望關入 口5公里,距隴南市70公里,是康縣的北大門和茶馬古道上的知名驛站。


因為美,所以便盛開在心裡


花橋不是一座橋,而是一座村莊的名字,聽到耳朵裡,因為美,所以 便盛開在心裡…… 花橋,還讓人想到徐志摩筆下的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 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那麼,被稱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花橋會給我們什麼?

10月下旬的一天,我們去往隴南市康縣。到花橋村所在的長壩鎮已是黃昏時分了。淡煙暮靄,遮不住一路滿山的紅葉,鎮上客棧的房間裡,陰冷潮溼的空氣似乎能攥出水來。站在窗邊,可以遙遙看到花橋一隅的紅燈籠,散發著暖暖的光暈。

翌日清晨,在當地文友王皓的陪同下記者去往花橋村採訪。從長壩鎮的街道出發,沿著白望公路向西行走不足千米,便到了美麗的花橋村。一幅田園山水畫直撲眼簾——近處是綠茵茵的山、清粼粼的水;遠處,山在雲霧的素裹裡顯露出濃濃淡淡、虛虛實實、若有若無的羞澀。長壩河靜靜地抒發純淨而幽深的情懷,恬靜中透出 一縷雅緻。

長壩河從花橋村中宛然流過,猶如母親張開的臂膀把花橋村摟在懷裡。河兩岸綠樹成行,葦草輕搖,沿著河岸舊磨盤鋪就的小徑逆水而上,不由得想到“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詩韻。

這裡樹木茂密,落英繽紛,芳草萋萋,除了流水聲,“萬籟此俱寂”,彷彿一切生物都在靜靜地聆聽,慢慢用平和的心體驗一份幽遠。村邊山林在靜寂中勃發著生機,絢麗多姿的各種野花,散發著松遠散淡的清香。

在長壩河上有一座全長28米的鐵索橋,橋很舊,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但當地人卻巧妙地 裝扮了它,在橋的護欄上,披拂著一攏一攏的花卉,它便有了浪漫和抒情的意味。

花橋村:茶馬古道上的詩意棲居

一棵樹隱藏茶馬古道的秘密


站在橋上眺望花橋村,傳統與現代完美地銜接和交融在一起,將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多姿多彩。橋對岸,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傳統康北民居掩映在綠樹之中,別有一番風情。 而在村莊的外緣,則是造型古樸典雅的遊客接待中心和鄉村賓館,還有時尚休閒的汽車露營地和房車營地。但我們還是決定先去看一棵樹,那棵樹隱藏著茶馬古道的秘密。

那棵千年的七葉菩提樹,就生長在花橋村背面土石高坎上,它的直徑約為2米,樹冠約為160平方米。“樛枝平地虯龍走,高幹半空風雨寒”, 仰視這經歷千年風霜的古樹,古拙遒勁的枝條萌動著一簇簇新翠的葉尖, 給人一份生命不息、生機勃勃的感動。

它真像一把深綠的大傘撐在那裡,招徠許多過路遊客,一睹眼福,並且交流彼此靈魂深處的秘密。村中的楊天禧老人告訴記者,從400多年前的明朝起,菩提樹下就居住著從四川遷來的一戶人家。這棵菩提樹從正面看,是完整的一棵樹。背面看,只是皮,空心。

菩提樹,是深具佛教色彩的樹。舊譯“蓽缽羅樹”,也譯成“覺樹”、 “道樹”。據花橋村的傳說,很久以前有遊腳僧人在此樹下頓悟之後,該樹就“心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也寓意著人生一半是苦,一 半是甜;一半是水,一半是火;一半是披荊斬棘,一半是急流勇退。

楊天禧指著菩提樹的主幹說,之所以它變成今天的空殼模樣,是因為 300多年前的一場暴雨。那是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菩提樹為了護住樹下居住的幾家人,不幸遭遇特大暴風雨的抽打,五雷轟頂,刀光電火抽空了 菩提樹的主幹,折傷了它的枝葉,它遍體鱗傷,傷痕累累。那場暴風雨過 後,楊千禧的祖上對菩提樹根進行了填土施肥,精心養護,它竟然神奇般活了下來,至今依舊枝繁葉茂,果實飄香,蔭護著整個村莊。

單是“茶馬古道上知名驛站”一條理由,就足以讓人們去花橋。“山澗鈴響馬幫來,馬放南山炊煙起”,康縣境內的茶馬古道從窯坪起步, 過大南峪(古蘭皋鎮)、大山岔(古散關)、翻越險峻的喬家山到關溝門後,經寺臺、大堡、鞏集,過菜籽埡、長壩、到望關岔路口那棵千年菩提 樹下,清悠的駝鈴和“嘚嘚”的馬蹄聲,悠悠盪盪,不知迴響了多少年。

所有的喧鬧,都已隨著茶馬古道的沉寂而遠去,慢慢地,花橋村成了康縣長壩鎮的一個貧困村,出了名的“窮溝溝”、 “爛泥溝”,誰知道只用了五年時間,花橋卻又 一次吐露了絕世的芳華。


“詩意棲居”的現實表達


中午,走進村中的鄉村客棧、農家樂白牆黛瓦的院落裡青石鋪地,往往院中還栽著姿容甚佳的美樹和鮮花,秋陽和煦,幾張露天飯桌上的 飯菜,帶著山野的清香調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的胃口……

一位來花橋拍秋景的陝西漢中攝影家和記者閒談,他說已經住了一週,仍然捨不得走,談及對花橋的印象,他這樣形容:“它的山山水水 帶給人驚豔,它的淳樸民風為人稱讚,它的故事都是美麗傳說。”

花橋村:茶馬古道上的詩意棲居


花橋村黨支部書記田仲虎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了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他認為這中間彰顯的恰恰是鄉村所特有的田園價值,2012年起,花橋村開始了風貌改造,秉 承怎樣的生態理念?便是這朗朗上口的“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顆 石”,落到實處,便是通過藉助綠水生態,深 傳統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復活”了鄉情鄉愁,終將生態優勢轉化為了“金山銀山”。 漫步花橋村,細細品鑑,無論是村落名稱、景觀設計,還是人居的空間佈局和建築裝飾,無不體現出“詩意棲居”的情懷追求。

現代化遊客中心、房車和露營地出現在花橋,田仲虎覺得一點不突兀,他說它們不僅給外地遊客提供了便利,實際上當地村民也非常歡迎,因為重構鄉村文化不是要守住落後,而是要實現鄉村文化與現代性的融合,在文化上尋根 認祖的同時,使鄉村的文化意象獲得現代性的表 達,進而可以從中深掘出鄉村旅遊的致富產業。 如今,花橋村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

花橋村:茶馬古道上的詩意棲居

在花橋,你可以無所顧忌地漫遊或者靜坐,披著陽光的溫度,喝茶賞園景,或是讀書、 寫字、發呆,用各種任性的方式消磨時光…… 花橋這種崇尚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表現出的時代之美,是花橋村依託生態資源得以永恆發展所唱出的幸福歌謠。花橋意象無疑向世人提供了這樣的鄉村標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