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賤之別,明清"賤民"階層為何長期存在,又與沙俄農奴有何區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承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除了处于社会顶层的皇室贵族和平民以外就是备受封建阶层压迫的"贱民"。

地位低下,人格卑鄙,贱,卑也。——《广雅》

"贱民"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位最低下的人的统称,在每个朝代它都有不同的称呼和意义,但是在封建社会,无论时代如何更替,"贱民"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难以突破阶层的桎梏。 难道"贱民"就只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吗?其实不然,其他国家同样存在着"贱民"这一阶层,只是称谓不同罢了。比如与中国接壤的俄国,在沙俄时期,一直存在着"农奴"这一阶层,他们的地位卑贱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贱民"。

良贱之别,明清

当然,小呆君跟大家伙探讨历史,肯定是要从最典型的例子说起,这样方便大家理解。所以,我们下面就从"贱民"阶层最为突出的明清时期,来与大家讨论一下明清这两个王朝政府都做了一些什么错误的决定,让底层的"贱民"群体不断扩大,最后还成为了一种"时代标志"。

贱民产生的历史缘由

章炳麟在《訄书·通法》中写道:"贱民者,西方以为私人廝役扈养,不及以政,不得选人,亦不得被选者也。"

中国时代演变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就是依靠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来教化民众,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来维持农业生产,从而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当中,百姓们被分为各个不同的阶层,也正因为这样,这些阶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鄙视链。人们在社会风气的熏陶下,会不自觉地鄙夷社会中最底层的民众,这群人就是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贱民"。

良贱之别,明清

"贱民"不仅伴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创立而出现,它还与古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相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的根本经济制度,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容易引发土地兼并,特别是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官僚地主、富商大贾们都会疯狂地兼并土地,使大量的农民破产,而这些破产的农民没有其他的出路,很多人都会卖身给地主,充当地主的奴隶,帮地主耕田,从而成为贱民。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之下,地主们需要大量的贱民帮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加上土地兼并还会产生新的贱民。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贱民这一阶层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当然,贱民阶层中也划分有不同的种类,比如奴婢、部曲、倡优隶卒、堕民、贱籍等。

在"贱民"制度还没有被废除之前,这些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毫无人权可言,甚至是到了人人都可以唾骂的地步。

良贱之别,明清

明清时期"贱民"的多元化来源与地位

"贱民"制度虽然在历史上各朝代都曾有过记载,要说最为典型而突出的,就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贱民阶层与其他朝代相比,在群体构成上更加多元化。

这些不同的"贱民"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是世袭下来的,有的是法律规定划分的,还有的是人们传统观念下公认的。

比如"奴"的来源就可以分为几种。明清时期,虽然已经处于封建社会后期,但仍旧保留着一些落后的奴隶社会中的传统和观念,明清政府对于战败部落和国家的俘虏,会把他们强行纳为本土的奴隶,这些俘虏就沦为了"奴"。

或者是当一些官员犯了大错,政府为了惩罚他们,就会将他们的家人充为官奴,当初上官婉儿因为家中落难,就差一点就沦为官奴。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就是贫民为了生活不得已卖身为奴。在封建社会中买卖人口极为普遍,《红楼梦》中就有很多买卖人口的桥段,当贾府落难之际,贾芹就是要把巧姐卖掉,只是巧姐运气好被刘姥姥所救。

良贱之别,明清

单单从"贱民"阶层中"奴"这一分支的来源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么多的缘由,足以证明明清时期的"贱民"阶层组成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阶层中包括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五花八门的职业,才会被人们一直轻视。而明清时期的"贱民"阶层不仅仅受着社会舆论的嘲讽和蔑视,在人权和政治上,更是被人肆意妄为的轻贱。

首先,"贱民"阶层没有自由身,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人权,处处被高阶级的人摆弄,没有任何政治社会地位。

其次,明清时期的法律中更规定,如果"贱民"和"平民"也就是工、商、士、农等阶级发生争斗,"贱民"是罪加一等的。

可见,"贱民"的地位是如此卑微,封建社会的糟粕制度是如此的腐朽没落。

良贱之别,明清

明清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中的两大失误

明清两代是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中诸多弊端暴露无遗,导致贱民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制度,这一点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讨论过了。而贱民阶层长期存在仅仅只是封建等级制度与土地制度的缘故吗?不,它跟明清政府诸多错误的经济政策其实是有着莫大的关联。不信?那让小呆给你们简单分析一番。

  • 第一个失误就是纳税与免税并存的矛盾政策。

朝廷一方面对百姓征收重税,不断征收土地税、落地税等,让他们负担不起沉重的租税,很多百姓纷纷破产,有些只能卖身为奴。例如《日知录》中就有一首《永丰谣》,形象得反映出百姓们面对沉重的租税,被迫卖儿交租的悲惨景象。

而另一方面,朝廷又针对某些特殊人群实行免税政策,比如官府衙门中打杂干活的隶卒,由于这群人是为朝廷干活,收入低下,所以政府免征他们的赋税。于是,很多穷苦百姓,甚至有一些富户,为了躲避沉重的租税,不惜投身于收入低下的隶卒行业,甘愿做贱民。

正是有着这种矛盾不合理的税收政策,才让很多百姓心甘情愿地做一名不用交税的"贱民",导致贱民阶层长期存在,难以撼动。

良贱之别,明清

  • 而第二个失误就是在"豁除贱籍"之后没有制定合理的再就业政策。

雍正帝即位之后,立刻就实行了"豁除贱籍"的政策,直接在法律层面废除"贱民"这一个身份。在以职业为标准来划分身份地位的清代,如果要想让贱民选择新的职业,彻底改变贱民的身份,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再就业政策。

但是,清政府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其政策改革有一点自以为是的味道,以为在法律上废除"贱民"这一身份,就能真正改变底层人民的生活。实则不然,没有解决好这些贱民的再就业问题,只是废除了贱民这一身份的名号,没有实质性的措施,促使他们最后还得重操旧业。贱民这一身份没有从根本上废除,这也是贱民阶层能够长期存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明清"贱民"与沙俄农奴的区别

当然,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历史都是有过渡的,无论是曾经的西方国家亦是东亚邻国,它们都曾出现以等级来分化社会的制度,在他们社会的底层也有着和中国封建社会一样的"贱民"阶层。

在俄国的沙俄时期就有着一批"农奴",他们的地位与中国封建时期的"贱民"相同,却又相互区别。"农奴"和"贱民"虽然有着同样悲惨的社会遭遇和低下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之间却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良贱之别,明清

十五世纪末期,沙俄实行地主庄园经济,在经济上需要大量人工支持,这时,沙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了对农民的剥削。农民成为农奴,彻底地被束缚到了地主的庄园中,被奴役,被买卖。而这些不断被压榨剥削的农奴们,被政府与庄园主强制性的要求他们要一直从事耕种劳作,从而保证沙俄政府农业财政的稳定收入,保证了沙俄专制政府的统治。

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贱民"却与之不同,虽然他们都是不完全自由的,但明清时期的"贱民"却是多元化的,他们不仅仅从事单一的劳动生活,还涉猎了商业、手工业甚至替官府办事,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贱民阶层是中国封建政府在历代一直在不断尝试废除的,而农奴则是沙俄政府用于巩固自身统治与保证对外扩张的基础,二者在政治性上也是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

良贱之别,明清

小呆有话说

明清政府为了限制"贱民",曾颁布了多种法令。在这个封建社会逐渐崩溃的末期,"贱民"制度问题的不断突显是时代进程的必然结果。无论这是不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小呆君希望大家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应该深思其中的根源。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更是时代对中华民族的伟大馈赠。对于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来说,无论是历史的精华还是糟粕,都对我们这些喜欢了解历史的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够像小呆一样正视历史糟粕,当面对像封建"贱民"制度这类历史时,我们要明白这段历史带来的教训,知史而后进,让历史提醒我们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