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滿招損,謙受益”的處世哲學

古来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特有的一大特点。《了凡四训》即是明代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女的四封家书。其中立身、处世、为学、修德、立业的经验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在清末与《曾国藩家书》齐名,并称为“书一训”。

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极为推崇,读后改号为“涤生”。生字,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近代著名的学者胡适先生也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四百年来,这本家训不仅流传于中国各地,被很多家庭、奉为“传家之宝”,也对日本学界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日本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先生,对本书推崇备至,他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将此书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凡有志执政者,应详加研究,他盛赞此书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也对此书倍加赞赏。在他长达42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事了拂身去”的这份胸怀,如今亦无几人做到。退休之后的他皈依佛门,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这其中不乏本书的影响。

《了凡四训》:“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世哲学

书籍封面

与传统的“福祸天定”不同,本书主要阐释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凡四训》,顾名思义,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总结人生经验,训诫儿子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则是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立身处世之书。

打破命运的奇人

《了凡四训》:“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世哲学

“立命之学”一文中,作者袁了凡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论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他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在历史上是个很有趣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出生在浙江嘉善的小男孩,叫袁黄。很小的时候,父亲病逝了,母亲对他说:“你去学医吧,能悬壶济世,比科考功名强。”袁黄反对说:“可读书才是正经事啊。”母亲叹气:“学医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也是对你最大的期望。”袁黄只好妥协。

17岁时,袁黄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遇见一个鹤发星眉的老头。老头对他说:“你不应该在这买药,你是天定的仕途,来年要中秀才。”袁黄笑了:“你是谁啊,骗人也不能直接说中秀才吧?” 老头说:“我乃《邵子神数》的传人,姓孔。”

邵子,可是宋朝第一神算子。袁黄赶忙将孔先生带回了家,来年果真中了秀才。往后的事情,果真如孔先生所说,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升迁。袁黄于是彻底相信命数,“一个人一生中的吉凶祸福都是天定的,命里有的,不用争取就会得到;命里没有的,怎么努力都很远。”

从此袁黄日渐消极,在国子监读书时整日静坐,也不读书了。直到一天,他前往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对坐,三日不眠。云谷惊叹:“你有如此定力,真是了得。这三天来,你没有杂念吗?”袁黄回答说:“我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都被高人算好了,命由天定,有什么其他可想的呢?”

禅师笑说:“我本以为你是通透之人,没成想也逃不过樊笼。凡夫不能无心,所以被阴阳气数所限。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命数就不可拘束他;反之,人如果肆无忌惮行恶,天命也不能保护他。你二十年来受限于旁人说的命数,却没做过可以改变命运的事情,岂不就是凡夫吗?”

袁黄惊讶:“您是说,命数也可以通过自己改变吗?”

云谷禅师回答:“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为人自招。一个人若真心做善事,积累功德,上天一定会感应的。”随后禅师拿了一本“功过格”给他:“每晚将一天的行事反省,按格记功过。月底时总结,将功抵过,多余的就是善行了。”

《了凡四训》:“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世哲学


那一天回到家,袁黄跪在佛前忏悔,并且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及第。将自己的号改为“了凡”。

“将凡夫之见,一扫而光,是为了凡。”此后他积德行善,谨慎独处,“即便在无人之处,也常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讨厌我、毁谤我的,我也安然接受。”

一年后,袁了凡到礼部参加科考,从孔先生所说的“第三名”考为第一名。此后的人生,孔先生所言皆不灵。袁了凡更知宿命论的错误,开始自求福报。

综合全书,了凡先生在每一章中,先援引古书,列举自身经历或旁人故事,生动的阐明道理,最后经过论述,使得艰涩的理论深入浅出,方便后辈实践。

面对争执时,我们该怎么做?

在第二章“改过之法”中,了凡先生叙述:“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假如以前喜欢发怒,必定要想:别人也有不足之处,从情理上来说值得怜悯,假如违背情理相互争执,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不会生气了。又可想到天下没有自封的英雄豪杰,也没有人会成心寻别人的不是。行事不顺利,说明自己的德行不够圆满,功夫没有下到。应当自我反省,这样一来,当别人诋毁自己时,就能当作是对自己的最好的磨练和考验,正好愉快地接受,又何必发怒呢?

《了凡四训》:“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世哲学

袁了凡画像


在这一章,了凡先生指出了面对别人的过失或者错误时应有的态度。概括起来,有这样两点。第一,从情理上分析,理解并原谅别人。当看到别人的过失或错误时,我们可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从根源上理解他人,宽容原谅。

第二,自省。在行事不顺利时,可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察和考量。所谓“未能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德性,才能够感化别人。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省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论语》中记载曾子之自省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历代儒家学者都十分重视自省,胡宏甚至说:“自反者,修身之本也。”

通过自省,可以使自身明白自己的道德状况与为人处世的阙漏,变得更加贤达。自省也可以帮助个人更加客观的判断自身,知道自己的错误,从而有的放矢地去改正和完善。

那么,应当怎样自省呢?孔子将方法成为为“自讼”,即自己与自己打官司。“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英国学者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当我竭力审查我自己行为的时候,当我竭力对其作出判断从而赞许或谴责这些行为的时候,显而易见,在所有这样的场合,我自己仿佛分成两个人:一个我是审查者和评判者,扮演和另一个我——被审查和被评判者——不同的角色。第一个我是旁观者,当我从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通过设身处地想想他将有的情感,从而努力使自己具有他评价我行为时的情感。第二个我是当事人,恰当地说就是我自己,对其行为我努力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评论。”

只有善于自省、自讼的人,才是一个能正视自己的人,能自己把握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也才能够感染身边的人共同进步。

一个人炫耀什么,内心就缺少什么

在第四章“谦德之效”中,了凡先生援引了“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语。(语出《尚书·大禹谟》)告诫我们: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了凡四训》:“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世哲学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古人提倡的处世哲学。《易经》:“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而载物。”大地承载了万物,以厚德养育众生。君子也当像地一样宽容豁达、胸怀天下。

自以为是,掌握了皮毛知识就到处炫耀。生怕旁人不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却认为别人说出来的就是废话,这其实是内在虚弱的表现。

我们观察社会,从心理学去观察所谓的强势之人,大部分都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这就是张扬、骄傲、自满所表现的状态。古人讲呆若木鸡的故事,也是表达这个意思。一只鸡的所有精、气、神全部集中在内,而外表没有任何显露,显得呆滞、蠢笨,一旦能量发动起来,就会吓退那些外表强大内在虚弱的鸡。

《了凡四训》:“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世哲学


《了凡四训》其实是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封家书,主题思想就是告诉人们,命运不单是可以改变的,还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怎样掌握好自己的人生、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一切与人的道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如今,科学技术冲击着所有人类古老的道德体系。今天的我们,由于重利主义而怀疑、忽视道德良心的价值,人心变得非常浮躁,像漂泊的浮萍。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像传染病一样,危害着社会的各行各业,使人成了“适者生存”的功利者。

小孩们的理想,从科学家变成“长大后要当网红”;“大衣哥”朱之文的老乡们,因为偷拍他发了大财;明星们拿着高额片酬,还偷税漏税。

尼采曾说:“在自己身上,克服整个时代。”拿起这本书,沉下烦躁的心,生活自然会带给你回报。


参考书目:

1、《中华经典随笔之了凡四训》 【明】袁了凡撰 尚荣 徐敏评注 中华书局2008年版

2、《了凡四训译解》【明】袁了凡 原著 李新异 编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了凡四训|研习报告》钟茂森教授讲述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

4、《易经杂说》南怀瑾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5、《了凡四训》【明】袁了凡著 李亦安整理 万卷出版社2009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