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沒有暴斃,歷史會有怎樣的走向?

誠實可靠小郎君啊


題主好

秦始皇如果沒有暴斃那麼秦朝依舊會滅忙,依舊會被其他朝代取代。只不過不是漢朝了

原因一,秦始皇如果沒有早死那麼秦朝在前期依舊會快速發展,畢竟秦始皇可是個強悍的帝王,但是秦朝內部的矛盾可能會漸漸增多,秦朝當年統一六國的國策是軍功制,就是利用斬殺敵人的首級的數量來換取爵位,那麼當戰爭結束後這些人沒事做,可能就會成為秦朝的內部隱患。

原因二,秦始皇在為期間推行的就是嚴刑峻法,對百姓採用的是高壓政策,再這樣情況下百姓如果生活條件還不錯的話,還可以繼續統治,如果一旦出現吃不起飯這種情況,那麼一定會產生暴動從而加快秦朝滅亡,那麼陳勝吳廣這些人的起義就會提前,只不過不是陳勝 吳廣這兩個人了而已。

原因三,歷史規律,秦始皇建立秦朝的時候,就希望自己的能夠做萬世江山,但是他卻忘了歷史規律這個東西,秦始皇如果多活了十年那麼他所做一切其實都是在違背歷史規律,歷史規律其實會推翻一切反對它的人。


小歷史課堂


沒有假如,如果有,秦始皇不死,他是否繼續他的暴政?他是否興起更大的焚書坑儒運動?如果老來昏庸,會否殺功臣?

所以一切皆非定數。所以如果只是假設,所以假設的問題沒有如果!



童趣兩無猜


我是任微言卿,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首先,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假如秦始皇沒有暴斃,中國歷史的走向會沿著法家道路、法治軌道,不斷改革和修正,繼續向前發展。我想從秦國曆史政治背景和秦始皇個人作用等幾個方面做以分析。

首先,簡要分析下秦國曆史政治背景

傳統上,把秦國的強盛歸結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早在秦孝公之父秦獻公時,秦國就已經開始了方方面面的變革,為秦國崛起奠定了基礎。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對秦國是一個系統性重塑和結構性變革。

商鞅是法家一派,在秦國當政期間,以法家政治思想為核心,廢井田,擴畝制,重農抑商,獎勵男耕女織,鼓勵墾荒,推行縣制,制定法律,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建成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為什麼法家會在秦國紮根呢

  • 第一,是地理位置的緣故。秦國偏居西部,與中原的聯繫僅靠函谷關一隅,長期被晉國及後來興起的魏國封堵。三晉是法家思想的發源地,由於與中原的聯繫接觸靠晉國中轉,所以秦國很早就接受了法家思想,法家在秦國被普遍接受,地理因素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 第二,歷史傳統的緣故。與中原定居農業相比,秦國長期半農半牧,百姓停留在“淳樸忠厚”的未開化狀態,秦人軀體野蠻粗獷,秦人平時務農戰時為兵,秦國文化具有著“上下合一,紀律嚴明”的軍事作風,沒有禮樂文明根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法家思想在秦地如魚得水,秦國的民族性與法家文化一拍即合。


  • 第三,是現實政治的緣故。秦國沒有關東諸侯那樣的舊貴族、舊官僚利益集團,沒有舞文弄墨、吟風弄月、驕奢淫逸的貴族階層,不存在知識分子階層,“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乃是秦人民風。秦要治國,只能依靠秦國君主選拔的官吏,秦國官吏與秦國君主的關係是法治關係,而不是其他國家那樣的宗族關係、親戚關係、世家關係,這也是秦法可以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個基礎。

其次,秦法真的是暴政嗎?

所謂秦國暴政,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抹黑,承受了歷史的無盡指控。

秦法的基礎就是法治,秦國的法治傳統,自商鞅定鼎一直被堅守。在秦法下,人人不敢觸犯法律,違法的代價極高,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兵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因此人人尚武,聞戰則喜。

秦國施行“依法治國”,靠的就是人的解放,生產力的解放。秦法的優勢在於,它的治理體系是簡明的,社會組織能力是空前的。

在秦法下,家國一體,秦人百姓為富國強兵盡心盡力,只要安心生產勞作,戰場建功立業,就有賞賜,就有爵祿,秦國社會控制力、凝聚力空前強大。經歷了由貧到富,由弱變強的秦國百姓,對秦法是真心信服的,是竭誠擁戴的。在加上秦國君臣上下同心,政治清廉,尊奉法度,為後世建立了世所罕見的清明政風。

六國在治國上不如秦國,不思改革進取,只是在合縱圍堵上做文章,一味的打壓和攻擊,在本國沒有謀求根本性的變法。但是人家掌握了話語權,誰讓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呢?見不慣秦國崛起,惡意抹殺、肆意抹黑鋪天蓋地,在輿論場上六國可是不會認輸的。這種現象是不是在當今時代的大國崛起進程中也很眼熟?同樣,漢代秦之後,抹殺秦國更是政治需要,否則如何解釋反秦的合法性。這個罵名,秦國和秦法得背。

第三,秦國統一的巨大歷史震撼

戰國末,連綿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痛苦,秦國以戰止戰,一統天下,民眾無疑是真誠的歡迎。秦國統一,是從諸侯制進入到大一統的現代國家共同體,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秦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未曾有的格局,對統治者來說是新鮮事,對被統治者來說也是新鮮事,人民群眾在心理、環境上也需要一個適應的時間和接受的過程。

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歡迎、都願意,至少六國舊王室和舊貴族不願意,崇尚諸侯的古制的人不願意,被終結了世襲權利和利益的人不願意。秦政權堪堪新定,如喪失對局面的控制,戰亂必將再起,反而是對天下百姓的不負責。

秦始皇致力於廢分封、置郡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就是在心理上剷除六國分裂的根源,謀求人民群眾建立“大一統”的思想。修馳道、修長城,拓南越、開北邊,這些大的工程項目並不單純的是好大喜功,更是厚植國家實力的必然選擇,至今,國家還需要依靠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經濟增長和地域之間互動聯繫,所以中國才有了“基建狂魔”的美譽。

賦稅增加、徭役增加,可以說是終結分裂、走向統一、實現富強的必經之路,也是人民群眾必須要承擔的一個歷史過程。是痛苦的,但也是無法避免的,是必須要承受的歷史代價,這也是那一個時代人的悲哀。但只有從苦難出發,才能走向輝煌。

秦末戰亂,楚漢紛爭,距離天下一統只有十二年時間,短到很多政策沒有持久的發揮作用,人心聚化的作用還沒能很好的得以顯現。秦法還來不及校正,就不幸適逢秦始皇去世,其身後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所以遭至顛覆性鉅變。

第四,假如秦始皇仍然健在的歷史猜測

秦亡漢興,這是歷史的現實,但我們研究歷史,探尋歷史發展,就是追尋歷史背後治亂興衰的秘密。已經發生了的歷史,也不併一定就是真的“歷史潮流”、“時代大勢”、“前進方向”、“客觀規律”,主觀性、客觀性、能動性是相互交織的,任何一點偏移,都會給歷史發展造成巨大的“蝴蝶效應”。

歷史發展的趨勢,也並不意味著歷史只有一種發展的可能。我們承認歷史的客觀存在,但也不能不承認在歷史關頭,某些具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所產生的改變歷史進程的作用。這種無意中改寫了歷史走向的,往往只在關鍵人物的一念之間。

假如秦始皇沒有暴斃,如趙高、李斯等宵小之人、陰謀家當然不會得逞。也就不會有面對鉅變,昏聵無能、束手無策的秦二世。

憑始皇帝的雄才大略,在驅逐了外患,平定了內亂之後,秦始皇將會專修內政,彌補秦法之不足,改革和升級秦法,法治將會進一步傳播和實現,“公是非”、“公天下”將在中國進一步確立,追求公平正義將成為根本的國法。

孔子學說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就蒙上了一層耀眼的光環,歷代尊孔,無非是因為孔子學說有利於維護當權者政治統治,其強調“尊卑有序”的一面對維護政治、施行愚民非常有利,在人慾橫流的社會現實下,其倡導的“溫良恭儉讓”只能說一種修身理想,但說是一種成熟的治國理政學說,恐怕還差的很遠。

秦始皇雖然在歷史上雖然一直被罵為暴君,但是他所發明的制度卻得到後世的一致追捧和堅決擁護,“百代都行秦政法”實際上已經很好的說明了秦法的可貴之處。

中國曆代其實一直堅持的是“外儒內法”,秦法才是治理中國社會最現實、最有利的政策,法家思想才是中國曆代治理國家的根本。

以秦人的政治傳統,也不會為此披上“儒家”的外衣,秦朝為中國重新建立起一套信仰和價值體系,秦法超強的凝聚力將把中國整合成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共同體。以後,不管是朝代興替,還是治權更迭,法治將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用道德來評價歷史人物是無意義的,因為秦始皇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秦法的化身,是郡縣制國家的化身。

惜乎,始皇已逝,秦風不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