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果传位给朱棣,他还会迁都吗?

史观菌


我的看法和大家不同,如果朱棣得位正统,他大概率不会迁都,当然除非是其他如自然灾害等因素,主要原因三点:

1.既然他是太子,必定常伴皇帝身边,不会去远,际遇又有不同,所以所谓燕王北方势力,未必能培植起来,或者不会那么强大。

2.既然是太子,得位何其正统,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中央高度集权的大环境下,理明正当接位,再加上其个人能力,也不存在hold不住的问题,何必迁都。

3.迁都之事非小,劳民伤财不说,朱元璋及其祖坟陵墓在南京,在忠孝传家治国的封建社会,迁都?不敢想象,况六朝古都,气候宜人远非北方苦寒之地。

其实,不管朱棣如何为自己洗白,他能欺骗后人和别人,他骗不了自己,他心中是虚的不安的,怕祖宗不佑,神灵不佑,不管什么理由,他的皇位不是前任皇帝所传,也非禅让,得位不正,只有迁都回到自己的地盘才稍安,他有普通人的一面,这才是迁都最大的理由,其他云云,不足道哉。

朱棣心里是这样想的,我回我的地盘当皇帝,相当于另建一朝一国,只不过国号依然为“明”而已。这一想法,不能明言而已。



水动生木


北京是燕王发迹之地。朱棣起事时的宿将谋臣,多为燕邸、北平都司及燕山三卫所属的将校,功成之后难免有恋乡之情,长期驻在南京就不太合适。另一方面,朱棣的靖难,表面上看义正词严,但其得位后大量戮杀建文帝的臣子和家属,按照封建伦理,难免有失忠、恕、仁、义之嫌,这给朱棣的心理带来了一种不安的感觉。因此离开南京,将京师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北京,心理上也会得到某种平衡。

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初登大位时,朝野汹汹,天下不稳,无人知道建文帝在哪里,朱棣十分担心反对势力会东山再起,因而很有必要巩固自己的基础地盘。为此他一方面大规模地向北京移民、屯田,安抚流民复业,另一方面又调集各地精兵至北京,以加强守卫力量,毫无疑问,永乐帝迁都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

以上两点是朱棣迁都的重要目的。如果朱元璋传位给朱棣,以上两点就不存在。就不一定会迁都,毕竟迁都是一件改变国运的大事。迁都北京,从此明朝与中华汉族的命运开始改变了!


金兆鑫


纵观历史,明成祖一朝做了太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情,其中就包括迁都北京,自此之后,国家的政治中心便定格在了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

作为开国之君的太祖朱元璋,伴随着王图霸业的创立,他所拥有的天下,也是哀鸿遍野,百姓亟待休养生息。无论后世对于朱元璋如何评价,或许都已不再重要,他想要留给子孙后代的,无非是一个秩序井然,臣民忠心,无骄兵悍将更无谋略超群的士子。治世之君与一群儒雅进士足以驾驭帝国的一切,老朱家的天下必然会万代传世。

历史总会在不经意间开了玩笑,而且不是寻常百姓家,恰恰在大明帝国的最高层。然而谁人知道开国之君的后代依旧要开疆拓土,成就超越古今之盛世,所谓治世之君败于创业之人,可见一般。

出生于战争年代,成长于将校之间,决胜于沙场之上,他经历过战争带的一片肃杀之象,他已经比同时期的其他孩子过早的成熟,他亲眼目睹过刀光剑影的决死拼杀,早已习惯了血肉模糊的惨烈,伴随名将左右驰骋沙场,领略一代豪杰的用兵如神,而立之年的他早已干练老成。这就是朱棣,朱元璋的四子,镇守北平的燕王。

让一个驰骋沙场战功赫赫,谋略超群,谋士成群的皇子屈居晚辈之下,被一群腐朽没落的腐儒左右,时常有性命之虞。有皇子的正统身份,有显赫的卓越战功,有见识超群的谋士,更有成就帝业的宏伟壮志,又岂能屈居人下,任人宰割。他不仅仅要帝国的最高权位,他还要开创属于他的时代,永乐时代由此出现。

因为帝位来自于靖难之役,并非光明正大的继承,成祖一直为历史所诟病。以至于他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打上了建文帝的烙印。迁都北京是要证明他政权的合法,七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等等。这里我们恰恰忽视了北方的威胁,正是由于北方威胁的不断增加,才有两宋的灭亡,才有太祖置藩王于边疆的安排。明初,虽然北元势利在一次次的军事打击之下奄奄一息,但是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特性,时而化整为零,时而聚集一处还是时刻威胁着大明帝国。经历元朝的修建、统治,北京城已经初现规模,漕运便利。北方凛冽的西风,飞扬的风沙,还有那时时保持警觉的战马嘶鸣,更能激起帝国将士的斗志。

占据帝国的北方俯视天下,拒北方草原势利于过门之外,从此号令天下,相较于帝国大业,区区建文帝又何足挂齿,开创千秋万代之功业,威震四海,盛世即将到来,宝船已经杨帆启航,迁都之事不过只是过眼烟云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