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非瘟,還有什麼病能讓母豬大量發病死亡?

寶塔2


除了非瘟,還有什麼病能讓母豬大量發病死亡?

母豬死亡比例嚴重影響生產效益。一般來說,母豬死亡率要控制在3%~ 5%,當高於5%時表示該豬場母豬死亡異常,需要進行調查和分析。那引起母豬大量死亡的疾病有哪些呢?

作為科普我們先了解一下豬的疾病。

眾所周知,豬的疾病種類非常多,包括:

1 病毒性疾病:豬瘟、藍耳、偽狂犬、圓環、乙腦、細小、流行性腹瀉、流感、口蹄疫、非洲豬瘟等;

2 細菌性疾病: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傳染性胸膜肺炎、大腸桿菌、巴氏桿菌、支原體(暫歸為這一類)

3 寄生蟲病:豬的球蟲、豬帶絛蟲、血吸蟲等。

4 還有些自身營養或個體性的疾病(大量發病不包括此類)。


豬病雖然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會導致豬群的大量死亡,尤其是母豬群。

非洲豬瘟是2018年8月份進入我國,剛進來的病毒所向披靡,短時間內導致我國的生豬養豬損失量較大。很多人發現,非洲豬瘟多數表現在大豬多發,尤其是母豬群(尤其以空懷、妊娠期感染居多),死亡率較高。

那麼時至今日,有沒有其他疾病導致母豬群的大量發病死亡呢?

有但是非常少:

1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曾經也是風靡一時,導致豬群的大量損耗。表現在繁殖障礙、呼吸功能衰竭、高熱及傳播性較快的疾病。

值得說明的是,目前大多數豬場藍耳病毒不會導致母豬的發病,更多的是引起繁殖性能下降(產死胎、流產等)。

2 急性豬丹毒

急性豬丹毒導致大豬發病率高(架子豬,育肥期為主),但母豬群同樣易感,急性豬丹毒可導致豬臟器瀰漫性的出血,器官衰竭死亡。

注射內酰胺類抗生素(青黴素、頭孢類)對於對於豬丹毒是特效。在疾病多發的季節,注意衛生、消毒,階段性的預防即可。

3 豬群中毒

由於投藥不慎、飼餵不當等原因導致大量的外源性毒素進入豬體內可引起豬群的死亡,這種情況在臨床也是常常遇到,需要警惕。

4 豬流感

豬流感屬於常發病、需要特別關注。豬流感可導致母豬群的大量發病,出現食慾減退、呼吸急促、精神倦怠、不願站立等。但是,其死亡率非常低。在出現豬流感時,及時做好降溫,同時防制繼發其他疾病的感染,3天之內就可恢復。

我們再來看下導致母豬群死亡的比例及原因有哪些?

有統計顯示,我國某些規模豬場的母豬死亡比例可在5%以內,應激、胃腸道、發熱等疾病是導致母豬死亡的主要因素。


總結

母豬群是豬場的發動機,雖然豬的病較多,一一來看,能夠導致母豬群大量發病且死亡的病原少之又少。

母豬在豬場生長週期長,對於自身豬場常見病原都會有一定的適應,再加上正常的飼餵模式;配合豬舍的生物安全措施;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針對性的調節其免疫性能。

我想在這樣的背景下豬場發生大量發病且死亡的現象基本可以杜絕。


知豬先生


大家好,我是鄉村姚小妹,持續創作三農領域內的知識問答,很高興與你一同分享這個問題的解答。

先說問題答案:除了非洲豬瘟,豬丹毒也可以讓母豬大量發病死亡。

豬丹毒病又稱“打火印”, 是由豬丹毒絲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人畜共患傳染病, 屬於農業部公佈的二類動物疫病。該病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 主要發生於豬, 最易侵害母豬和架子豬。

  • 發病症狀

母豬一旦染上這種病,食慾減退、體溫高燒不退;眼睛結膜充血;耳朵背部頸部等地方顏色大面積呈紫色。還有部分豬發病時,其背、肩、耳、蹄和尾等部位,呈現腫脹、隆起、壞死、色黑、乾硬等症狀。

  • 致病原因

1、豬圈長期陰溼,糞便衛生不進行打掃

2、季節性變化,溼度溫度突然升高,豬體未能適應

3、豬飲用受汙染的水源,如被糞便、尿液汙染的水源

4、受棲息雜草上的丹毒桿菌感染

  • 預防措施

1、一旦出現上述病症,立即進行病豬隔離。並餵食足量青黴素類、頭孢類等藥物,保證豬體內有效血藥濃度。

2、如若病毒持續擴散,選用二聯苗或者三聯苗,進行免疫接種。

3、每年此疫情高發時期(5-9月),按照清開靈顆粒1公斤/噸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600克/噸料的方式拌食飼料。

4、改善豬舍衛生條件,早中晚進行通風,保持豬棲息地乾燥,避免高溫灼曬。

以上就是有關於“豬丹毒”的知識問答了。這種病,只要及時治療,還是可以治癒的,並不可怕。


鄉村姚小妹


:母豬低溫症是一種因飼養管理不當,營養失調,體內產熱不足或散熱過多而引起母豬體溫下降的一種臨床綜合症。患豬都表

現為突然發病,體溫降至35℃~37℃,食慾明顯下降甚至廢絕,精神沉鬱,特別嚴重的還會出…

母豬低溫症是一種因飼養管理不當,營養失調,體內產熱不足或散熱過多而引起母豬體溫下降的一種臨床綜合症。患豬都表

現為突然發病,體溫降至35℃~37℃,食慾明顯下降甚至廢絕,精神沉鬱,特別嚴重的還會出現不能站立,肛門鬆弛、脫肛

等,患豬一般無其他病史。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往往造成母、仔豬共同死亡。

母豬低溫症多發生在嚴冬和春初,天氣突變是其誘因,多發生於體質虛弱、農村散養的帶仔或懷孕後期母豬。而在限位欄舍、水泥地面飼養,或長期飼餵生粉料、飲用涼水的母豬高發。

母豬發病後表現為,被毛粗亂,瘦弱,體溫降到36℃以下,嚴重的可降至35℃以下,精神高度沉鬱,反應遲鈍,食慾減少或

廢絕,臥地難起,嗜睡,強迫運動,呼吸加快,有時發喘,心跳加快,皮膚乾燥、缺乏彈性,肋骨顯露,畏寒打顫,耳鼻俱

涼,四肢厥冷,呼吸緩慢,結膜、口舌黏膜蒼白,有時嘔吐或流涎,不願讓仔豬吃乳。有的大便正常,有的大便乾燥呈粒狀

或腹瀉,尿量減少。懷孕母豬易早產、產弱仔或死胎,空懷母豬延期發情。病程一般7~10天,最後昏迷衰竭而死。

   

應加強飼養管理,補液、強心、恢復神經系統的正常調節功能,以補氣、血為主,採用中藥和西藥結合治療。對此病應

早診斷並及早正確用藥,如在治療中體溫仍下降,低於35℃,肛門極度鬆弛的病豬。治療可按以下處方進行:

(一)西藥療法。每100公斤體重母豬用50%的葡萄糖溶液120-160毫升、輔酶A 800-1000國際單位、維生素B6 400-500毫克、

維生素C 2.5-4克,混合後一次靜脈緩慢推注(注射液加熱至37.5度效果更好)。頸部肌肉注射10%的安鈉咖注射液,按每公

斤體重0.4毫克肌肉注射,隔日1次,連用3-4次即好。有條件的農戶可往飼料里加入適量的人工鹽和酵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