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商丘:老君臺上謁老聃

厚重商丘:老君台上谒老聃

老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出生地邻近商丘,也在这方热土上留下了诸多遗迹与传说故事。在梁园区老君台采访时,笔者就听闻一个老子姓“老”不姓“李”的故事。相传老子的父亲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名为老佐,楚国攻打宋国时,老佐负责督战,不小心被暗箭射中胸口,坠马身亡,宋国将士顿时群龙无首,溃不成军。老佐的家眷在数十家将及侍卫护送下逃亡,到了陈国的相邑生下老子。老子刚出生时头大体弱,眉宽耳阔,由于其耳朵宽大所以被起名为“聃”,其出生时为公元前571年,为虎年,亲邻们便称其为“小狸儿”,有小老虎的意思,而“狸儿”的同音为“李耳”,久而久之这个小名便被唤作了大名。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我国确实有“老”姓,不过此姓极为罕见,来源之一便是老佐,春秋成十五年《左传》载宋有司马老佐。也有学者考证老子姓“老”不姓“李”。清代姚鼐《老子章义序》说:“《庄子》载孔子、阳子居皆南之沛见老聃,沛为宋地,而宋有老氏。老子者,宋人,子姓,老其氏。”以“老”为聃氏,而以“子”为其姓,暗示其殷商之后裔。学者孙以楷《老子通论》从老子姓“老”,推断老子当为宋国人。另外,最先有老子言的是《庄子》而不是《史记》,其中《庄子》一书中并没有提到“李耳”二字,一直都是以“老聃”称呼。如今我们都按《史记》中所说老子为“李”姓,却不能否认老子姓氏仍有争论的事实,不过不管老子是姓李还是姓老,他都是我们眼中的那个圣人。

卧牛观日老君台 沧桑古庙奉老君

在杨絮漫舞的季节,笔者驱车到梁园区老君台村采访,只为探访村东北角那座古老的大封丘老君台。老君台为一高大的卧牛状土堌堆,据当地文物工作人员介绍,该台长50米,宽29米,高出地面4.2米,占地面积约1450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卧牛观日。后人为纪念老子,在此筑起了这座巍峨壮观的老君台,是古代商丘的“七台八景”之一。台上有庙称老君庙,为一处规模壮观的建筑群。据《后汉书·桓帝纪》记载,老子祠最迟在东汉时就有了,以后各地均盖有老君庙。梁园区老君台上的老君庙起初建于何时,已无史记载。原有正殿、东西厢房、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等建筑,后毁。近年经修复,现有大殿坐北朝南,青砖小瓦,殿内有太上老君塑像。

老子之所以被后人祭祀缅怀,是因为他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至东汉时期其学说又被张道陵改造创立道教,他被神话为“太上老君”。张道陵借《老子》写了一本书,叫《老子想尔注》,他在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讲“道”,“道”就是“一”,这个“道”散开之后就变成气了,气又融化在万事万物当中,也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道”汇聚起来,就变成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就是老子,他把所有的精气,包括日月之神气、天地之灵气都汇集起来,于是太上老君就成为道教最高的神,张道陵尊老子为教主,创立了“五斗米教”,也就是道教。老君台上老君庙里供奉的老君即老子。当地群众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日都会在老君台前举办庙会,以祀老君。庙会会期5天,其间到庙里烧香踏青的信男信女络绎不绝,老君台上烟雾缭绕,加之台前的大戏演出和商贩熙攘,好不热闹红火。

台阶三十三有讲究 三生万物论宇宙

登上老君台谒老子,需先沿台前的台阶拾阶而上。笔者在登台的过程中,留意了一下台阶数,共33级台阶。这不由得想起先前在鹿邑老君台登台时,其台阶也是33级。难道这是偶然的巧合吗?非也。经了解,这33级台阶寓意老君居住在三十三重天之上。“三”在道家学说中是个很特别的吉数,《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正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意即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淮南子·天文训》解释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淮南子》的解释, “一”是“道”,“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即“三”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天地人),进而生成万物。所以在道家学说中,世间万物由“三”化生。道教中有一些重要人物和术语也与“三”有关,如三清、三洞、三才、三不言、三不问、三不起等。

台阶虽小,但映衬出道家思想之精髓。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学派及道教,在理论上尊崇信奉《老子》。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这些思想融汇在《老子》一书中。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艺文略·名家著述》载有“老子《道德经》上下篇”,与庄子《南华经》并列。《老子》又叫《道德经》,是因为这本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上篇《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生成及变化的玄机,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篇《德经》主要说的是处世和治国的方略,阐述了人事的进退之术,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短短五千言,涉及了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军事学等诸领域,被称为“万经之王”。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老子》“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自己“最直接地从《老子》中获取了思想资源”。

守静无我登高处 道家之风润心脾

在老君台的山门外左侧有一古槐,察其纹理岁月悠长,它与山门内的古槐相映,一外一内,一阳一阴,幽静细微之间阐释着道家的文化内涵。走进院内,大殿前树立着数通近些年立的功德碑,以及记述台庙历史沿革的古碑。72岁的庙主韩振明在此管理25年,他说老君台世传是老君传经炼丹之处。笔者在清风翠色中,行游于古庙,感悟着“道”的法则,以及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的“德”。此时,时间仿佛停滞,“静”成为台庙的坚守。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即只要我们自身“守静”“无为”,天下就会相安无事。“守静”是防止轻率的根基,“无为”是遏制躁动的主宰。登高望远,古台耸立于平原之地,四周绿树掩映,一派超脱尘世之貌,令人心旷神怡,闭上眼睛仿佛又进入“无我”的状态。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此时此刻,伫立于古台之上,岂不是“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吗?

采访结束,走下老君台,在台前看到一通文物部门所立的“老君台汉墓”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碣。道家庙宇怎会与汉墓扯上关系呢?原来,在老君台下距地表深4米处为一大型石室汉墓,1964年商丘市邮电局挖防空洞时发现。据文物部门考证,墓葬四壁为长方条石垒砌,石条上还有刻字“睢阳”;墓室高约7米,规模庞大,结构坚固封闭完好。根据老君台高大的封土堆、用石条垒砌的多室墓等迹象推测,此处有可能是东汉时期梁王、王后或有功大臣的墓葬。(原载《京九晚报》马学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