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的“道歉文化”從哪來?竟和古人吟詩作對有關

“對不起”、“不好意思”這兩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尤其是臺灣,已經形成一種“道歉文化”。不過“對不起”這3個字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居然和古時候的人吟詩作對有關係,此說法被普遍認同。


“對不起”的“道歉文化”從哪來?竟和古人吟詩作對有關
/
/
/


“對不起”說法之一來自中國古人,據悉,古時候的人常常喜歡利用“對聯”的方式來比較學問,進而分出高下,所以被對方出的上聯考倒的人,會為了表達自己學識不如人、被難倒了,就會說“對不起”,意思就是對不出來下聯的意思,接著慢慢流傳至後世,演變成只要得罪了人,無論學問都會謙虛的說“對不起”。

另一種說法則是“面子”,文化學者易中天就解釋“面子必須一樣大,如果面子不一樣大,你就不能面對”,面對面走來的人不能面對,就會“錯”開向前走,然後形成“過”,犯了過錯要解釋就會說出“我不是故意不對”、“因為你面子太大了,我太小,我想對,對不起啊!”此說法也獲得不少人認同。

至於臺灣“不好意思”的“道歉文化”,根據《BBC》報道,紐約布魯克林城市大學的漢語教授張嘉如表示,臺灣人說話很有禮貌,所以不小心打斷別人或者尋求幫助時,都會說不好意思,甚至還可以用這4個字搭訕、開啟話題。

據臺媒報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歐,也談過相較西方說的“對不起”,臺灣的“不好意思”包含更廣泛的社會禮節,可以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一項行為準則,或是臺灣文化的整體思想基礎。例如,收到禮物說的不是謝謝,而是“不好意思,讓你破費了”,其實“不好意思”文化是代表著謙虛和害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