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中日製造業格局之變

我第一次知道“日本製造”的“厲害”,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那時,父親送給我一把修手錶用的改錐。那把改錐用起來特別順手——它的角不那麼銳利,因此劃一下也不會傷到手;用它起螺絲時,還能把螺絲吸起來,避免了一時沒拿好又掉到鐘錶裡去的尷尬。

後來聽父親說,改錐是他上世紀50年代在北京的日本工業產品展覽會上買到的。父親回憶,那次展會盛況空前,數十萬人前去觀摩,展出的日本先進機床和建築設備,讓他歎為觀止。

我後來查證了一下,那是1956年在北京和上海舉行的第一屆日本工業展。當時距離二戰結束才不過10年工夫,日本製造業企業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取得這麼快的進步,震驚了中國人。

而成立不久的新中國,還一窮二白,製造業才剛剛起步,面對“日本製造”時,中國人最深的感受是“差距”。

70年,中日製造業格局之變

進入80年代,我因為學習日語,多次在日本家電展會上做過翻譯。那時候,日立和東芝彩電是中國人都想擁有的“奢侈品”。只是按我當時的工資水平,攢10年也不一定能買下一臺,可望而不可即。

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時,曾專門乘坐新幹線列車,參觀新日鐵、松下和日產汽車,感受代表“現代化”的“日本製造”。

儘管已經開始改革開放,但中國當時在製造業方面與日本的差距,仍然不是一點半點。

到了21世紀,中國經濟全面崛起,製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不過“日本製造”仍然是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金字招牌”,不少產品一度成為中國人搶購的對象。

由於常常採訪日本企業,我感覺到,中日製造業企業的差距與我父親那個年代相比已經很不一樣了。中國企業在一些尖端技術、特殊材料和精細化加工上,還需要向日本企業學習,但日本隨便拿個改錐過來都會讓中國人汗顏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近幾年來,中國在高端製造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巨大投入和進步,讓“中國製造”漸漸走向價值鏈的高端,並進一步改變了中日製造業的格局。

今年8月底在上海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我採訪了一些日本技術專家,他們的共同感受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諸多方面,日本企業已經落後於中國。

毋庸置疑,日本仍然擁有一批先進的信息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企業,但這些企業更加專注於技術在生產製造上的具體運用。在人工智能前沿企業的數量、規模、發展速度和雄心上,日本已經很難與中國抗衡。

70年之後,日本企業開始重新認識中國。相信今後在製造業方面,中日企業將更多的是一種尋求優勢互補、共同研發的夥伴關係。

瞭望東方週刊2019-1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