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微型诗钞


苏轼有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其实了解苏轼生平的人会明白,这个千古以来的大文豪、大才子,一生的仕途命运事非常坎坷的。

但是苏轼也是一个非常会生活的人,“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

只能说苏轼是一个很会苦中作乐的人,“一树梨花压海棠”、“诗酒趁年华”、“寂寞沙洲冷”都是他的手笔。

因此,屡次的官场贬谪让这位伟大的才子总会心生困惑,但与生俱来的达观,又让他能够从“儒、道、佛”中找寻命运的真相,身不由己的现实和宏大的生命认识,当然能够让苏轼对自身命运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或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乃至是人们熟知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是苏轼在不如意的生平中的获得的感悟。

自然,这种真实性情的背后,在都城中的党派之争中,自然也就难以做到理性选择,所以说苏轼是一个感性的人,当然善于表达自我了。


佳木春生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旷世奇才,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年轻时就立下“笔头千字,胸中万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伟大抱负。他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得罪权贵,屡遭贬斥,几起几落,面对坎坷多难的命运,他并没有颓废消沉、曲意逢迎,而是在深刻的自省中正视自我,从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逐步走向豁达,超越自我,走向成熟。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苏轼性格刚直、幽默豁达善于自嘲。正因为苏轼具备这样的性格,所以才能屡次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良好开朗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用豁达的胸怀和自嘲式的幽默消解苦难岁月,祛除个人烦恼。

二、苏轼一生历经仕途坎坷,促使其反省半生得失。苏轼早期的诗词多为意气风发之作,经历过几次仕途坎坷之后,他忍受着难言的孤独之后,自嘲之作日益增多,他彻底远离喧闹洗去尘嚣,开始深思人生意义,诚恳反省自己,品味其中滋味。

三、苏轼生活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宋代文化背景中均有内省之要求。苏轼生活的宋代文化背景下,三教并蓄,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自省”是儒家的概念,苏轼没有盲目地吸收三家思想,而是在坚守自己的见解下,一方面在继承儒家思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上,另一方面又汲取道家超然世外的精神,而佛教的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莫测的色彩为他在遭贬后的痛苦中提供了一种排忧解闷的途径。从而形成了苏轼独特的世界观。

总之,苏轼这种自省自嘲的品质是难得可贵的,就像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学习苏轼深刻自省自嘲、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汪萍680828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虽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他在仕途上确是不尽人意,当然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这在他的诗词上就可看的出来。在他的仕途上有几次的起起伏伏有天意,也有性格使然。

首先:苏轼首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为文坛领袖欧阳修,当他看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的时候,一下就被震撼到了,本来可以得第一的文章,却被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弟子所作,为了避嫌,只给了个了第二名,难道真是命吗?刚取得功名还没有大展身手,却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回潮不久,接着是父亲去世,等守孝三年回京之后,又赶上王安石变法,由于一些老臣和新法拥护者政见不合,都被打压,苏轼迫不得已也自请离京。

第二次:苏轼四十三岁那年,调任湖州知州。却因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并且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打入大牢。在苏轼坐牢的103天里,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第三次: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几个月后,苏轼就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第四次: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第五次: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一生可谓坎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只能寄情于文字,他一生的壮举源于文字,而又归于文字,所以他起起伏伏的人生造就了他诗词上的成就。他的诗词比较完整地表现了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试问面对这样的人生他怎么可能不自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