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曾經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恩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

蒙臺梭利是20世紀享譽全球幼兒教育思想家、改革家,是意大利第一位女性醫學博士,精通哲學、教育學、實驗心理學和人類學,畢其一生獻給了兒童教育事業。著有多本兒童教育書,智慧與實踐的結晶,值得拜讀。

《童年的秘密》揭示兒童心理發展的秘密,說明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

人們從未認識到,兒童童年期所遭受的痛苦是他們成人以後各種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因為成人不理解兒童,總是以愛與犧牲等名義或偽裝下去壓抑兒童,阻礙兒童發展。

蒙臺梭利:曾經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恩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

童年記憶中的衝突並不是人與現存社會的衝突,而是兒童與母親的衝突,或者說是與成人的衝突。並且直擊:過去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和恩人的成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震耳發聵。

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控告有著某種天啟的意味,就像上帝在“末日審判”中發出的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詰問一樣:“你們到底對我託付給你們的孩子做了些什麼?”

以權威要求孩子聽話

“你要聽話””我都是為你好“,是中國家長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大眾思維裡,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長時常去要求孩子,給孩子自認為是最好的選擇,卻鮮有問及孩子感受,心底是否願意。

蒙臺梭利:曾經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恩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

“你要多穿衣服”,要不然就會冷,會凍感冒,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你要好好學習,要努力,要不然將來只能掃大街;你不要做這個,你弄不好的,有一種預言叫”媽媽覺得你不行“。

聽話的孩子確實會讓人省心,但壓抑的卻是孩子的本真。總是以聽話要求孩子,實際是讓孩子學會順從、迎合他人,成長為”討好型“性格之人,不懂得表達自己,而常常失去自我。

吼叫打罵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理解或體諒孩子的行為,直接採取簡單粗暴的吼叫打罵,殊不知家長的一時衝動,可能會帶給孩子一生的創痛。

蒙臺梭利:曾經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恩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

我身邊曾有一個小男孩,不到2歲,常常調皮搗蛋,媽媽經常打罵他,稍有行為不良時,吼叫是家常便飯。偶爾見到他媽媽吼他的場景,小男孩耷拉著肩膀,歪偏著頭,眼睛黯然無光的站立不動,任媽媽怎麼說怎麼罵也無動於衷。我想他曾經肯定痛苦過,只是到最後已經麻木,這是多深的創傷讓他失去了感知能力。

兒童心理發展提示,孩子們對周圍環境的刺激實際是非常敏感的,家長覺得無關緊要的言行,對孩子來說卻未必。最近有點感觸是,淇寶偶爾晚上睡覺不安穩,睡夢中會大叫、亂踢,可能是與我白天對她吼叫過有關。

蒙臺梭利:曾經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恩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

絕大部分吼叫打罵造成的心理傷害,並不會立竿見影。心理學家李玫瑾研究發現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表現的問題有滯後性。即成年後的案件問題,往往是年幼時就埋下的伏筆,想要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10年前就要做很多努力,即幼兒時期就注意。

有些吼叫責罵,會直接從心理影響至身體,比如尿床問題。尹建莉老師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年近40歲的女性,仍單身未婚,因為嚴重的抑鬱症來找她,說起了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她父母是教師,她從小聰明聰明伶俐,會背詩、識字早,學習成績好,卻因5歲時的一次尿床而改變了一生。

蒙臺梭利:曾經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恩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

因為那一次尿床,父母大驚失色,批評責罵說你都5歲了還尿床,2歲時已經不尿床,現在反倒長回去了......父母的話讓她羞愧不堪,緊張不安,以致於上半夜沒有睡好,下半夜睡得太香,又尿床了。第二天曬被子,媽媽又嘮嘮叨叨,全大院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覺得很丟人,爸爸嚴肅的說你要是再尿床了,就對你不客氣了。

緊張、恐懼、羞辱感填滿了小小的內心,結果再一次尿床。父母震怒、責罵,說她是”故意“的,甚至罰她當天晚上不吃飯喝水。雖然當天因為空著肚子睡覺,沒尿床,但問題從此陷入惡性循環中,從那時起她開始隔三差五地尿床,打罵解決不了問題,帶去看醫生,吃藥也不起作用。

蒙臺梭利:曾經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恩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

一旦被貼上愛尿床的標籤後,精神壓力大,自卑、恐慌,害怕社交。高考時本考了很好的成績,可以上名牌大學,只因尿床問題,而選擇了本市的一所大學,這樣可以每天回家睡覺,避免了宿舍尿床的尷尬,本可以好好戀愛,也因為這個問題不敢開始,開始了又分手。

​直到上大學前,她一直認為自己這個毛病是個純生理問題,是一種泌尿系統的慢性病。後來才慢慢意識到是父母的緊張和打罵造成的後果。結束第二段戀情後,她割腕自殺。被救活後,她在父母面前將多年的屈辱爆發,直指父母當年的錯誤,以絕食逼迫父母向她認錯。

蒙臺梭利:曾經被認為是兒童的守護者、恩人,現在被推上被告席

我認識一個女孩,20多歲了聽說時常還有尿床,至於童年的經歷我無從得知,但肯定會有影響與聯繫。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看過、聽過太多案例,特別認同這句話。

​愛與自由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快樂的童年,給孩子愛與自由。愛與自由不是放在嘴邊就行,而是真正的行動起來,理解孩子的行為,言行中體現愛,活動中給孩子自由,少一些限制。


二娃寶媽,看書學習,思考育兒,歡迎關注

碼字不易,感恩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