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10+3開啟特別會議 中方三點倡議助區域合作“雙軌驅動”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電 題:“關鍵時刻”10+3開啟特別會議 中方三點倡議助區域合作“雙軌驅動”

作者 黃鈺欽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4日在北京出席東盟與中日韓(10+3)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在全球戰疫的“關鍵時刻”,中方於此次重要多邊場合提出全力加強防控合作、努力恢復經濟發展、著力密切政策協調等三點倡議。

受訪專家表示,中方倡議體現出以“疫情區域聯防聯控”和“經濟區域一體化”為“雙軌”推動區域合作的特點,在危中尋機,助力東亞地區儘早走出疫情陰霾。

危機驅動疫情防控合作

新冠肺炎具有高度傳染性,人口稠密的東亞地區如何進行有效防控是域內各國正面臨的重大而現實挑戰。

“10+3合作正是因危機而啟動。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時下疫情危機,無一不凸顯危機驅動特點。”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江瑞平指出,“當前,如何防止疫情在地區擴散是10+3合作的當務之急。通過領導人特別會議,釋放出在抗擊疫情方面強化合作的積極信號。”

李克強在10+3特別會議上提出倡議,全力加強防控合作,提升公共衛生水平。密切各國衛生、海關、交通、移民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探討建立通暢的聯絡機制,就疫情信息、防控措施、出入境人員管理等進行密切溝通,形成防控合力,遏制疫情蔓延。

外界還注意到,早在10+3會議之前,中日韓、中國與東盟已多次就疫情防控進行積極溝通。例如:3月20日,在中日韓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視頻會議上,三國外長同意探討相互銜接的聯防聯控機制,有效防止疫情跨境傳播。3月31日,中國—東盟再次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視頻會議,中方主動分享疫情防控、治療經驗。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逸舟表示,面對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單憑一國自身力量是無法解決的,需要進行國際尤其是區域合作。“10+3合作的既有機制提供了有效平臺,使得中日韓、中國和東盟就疫情防控建立的合作機制得到及時整合和制度化安排。”

區域經濟一體化成重要抓手

“努力恢復經濟發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李克強在當日會議上如是倡議,並提出進一步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促進投資等多項具體舉措。觀察認為,中方將區域經濟一體化置於重要議程,既是著眼當下減少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負面衝擊,也是著眼未來為東亞地區率先在全球恢復重振經濟尋找抓手。

“東亞各國需要從疫情帶來的挑戰中看到合作機遇。”中國社科院亞太戰略研究院區域經濟室主任王玉主指出,疫情使得各方意識到彼此經濟高度依賴,為拓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新視角,將促進地區內的產業佈局分工更加合理,各方可藉此探尋區域合作新增長點。

面對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關於產業鏈供應鏈“脫鉤論”“轉移論”等消極論調在國際輿論場甚囂塵上。在當日會議中,中方倡議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與會各方均表示,應確保產業鏈供應鏈暢通。

王玉主指出,相關表態是對於現實關切的直接回應。全球產業鏈佈局是市場經濟環境下趨利避害的結果,“中方的倡議在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激起遵循市場經濟基本理性的回應。”

具體到東亞各國而言,江瑞平強調,東亞國家經濟產業相互依存,回到以鄰為壑的時代並不現實。未來需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同時開放市場、暢通貿易,“加強合作協調是平衡二者的關鍵所在。”

攜手應對風險為全球提供借鑑

面對疫情伴隨著的金融風險、糧食風險、市場風險,東亞地區應該如何應對?中方的倡議給出了自身答案:著力密切政策協調,抵禦各類風險挑戰。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蘇浩指出,在全球化時代應對風險,加強制度化溝通和政策協調是必要途徑。10+3平臺之下形成的區域合作機制,為應對全球性危機提供了借鑑。

“例如,當個別國家出現囤積糧食現象,會議聯合聲明中及時提出,發揮10+3大米緊急儲備機制作用,確保糧食安全。”蘇浩說,“當風險進一步加大時,需要強化已有合作成果,提升合作的機制和規模。”

有評論指出,相比於金融、糧食等具體風險,疫情可能加劇的孤立主義、排外主義等逆全球化風險更為深遠。

對此,王逸舟表示,10+3加強政策協調應對風險體現出多邊主義態度,強調團結互助和地區合作,對全球釋放出重要的積極信號,將會為相關國家帶來更多的福利和穩定。

蘇浩指出,疫情之後世界或將呈現以區域一體化為基礎的全球化,東亞各國在10+3機制之下加強政策協調,對短期的疫情應對、中期的區域整合、長期的全球化進程推動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