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 | AI精準飼養、銷售數據上雲:互聯網大廠“養豬記”

產業升級 | AI精準飼養、銷售數據上雲:互聯網大廠“養豬記”

文 | 塗山

編輯 | 盧想

對於土地面積包含中國國土面積90%以上的廣大農村地區,村口大牆上的標語就是時代變遷最鮮明的印記。經歷過百度、360、噹噹網,甚至動畫《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魔幻“上牆營銷”,這幾年的農村標語再次向著傳統的養殖行業迴歸。

“今年打工不出門,智能養豬到家門。”——by 阿里雲ET大腦與某合作企業的宣傳語

10年前,網易丁磊首開互聯網公司養豬先河,創立“味央豬”品牌,也讓網易正式獲得“豬場”花名。但“味央豬”的發展幾經波折,直到2016年才算真正上市銷售。

比起網易徹底自有自營的精品黑豬肉,新入行的京東和阿里巴巴,在養豬戰略上充分發揮互聯網大廠的技術和渠道優勢,與養殖企業合作推出AI賦能的標準化養殖、運輸、營銷和數據分析體系。

但在解釋商業模式之前我們必須要問一句:為什麼互聯網大廠紛紛開始養豬?

中國人有多愛吃豬肉,平抑豬價就有多難

中國人愛吃豬肉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我國每年生豬出欄量在7億頭左右,幾乎是全球豬肉產量的一半,而中國市場在消化掉7億頭豬之餘,還要大量進口豬肉。2016年我國進口豬肉162萬噸,比2015年進口量增加了108.4%,等於翻了一倍還多!

只要看看中國各省的菜譜,除了西北幾個地區之外,人們日常餐桌上最常見的葷腥就是豬肉,而傳統的硬菜、年節菜、醃漬肉類也都以豬肉為主。雖然近年來禽肉、牛肉的消費增長讓豬肉銷量略有回落,但精品豬肉需求和線上豬肉消費依然增長強勁。

產業升級 | AI精準飼養、銷售數據上雲:互聯網大廠“養豬記”

儘管中國人對豬肉愛的深沉,但中國的生豬供應體系卻並不完善,一旦出現政策、環境的變動或者意外災害,豬肉價格就會出現大規模波動。2018年4月至今,非洲豬瘟對中國養豬業造成的巨大損失,不僅限於116萬餘頭感染豬隻被撲殺,更體現在生豬延遲出欄、豬仔不能及時補充導致的養殖成本增加、整體出欄率下降。而對豬肉消費市場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是跨省調運禁令造成的南北豬肉價格不均。

2019年上半年,因為禁止生豬跨省調運,以東北三省為首的北方養豬大省,豬肉價格明顯下降;而上海、江浙、四川等生豬存欄數量雖然不低,但因為消費量龐大曆來需要從外省調配的地區,豬肉價格高漲、供應量下跌。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8 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 46.7%,環比上漲 23.1%。根據國家商務部數據,今年 6 月初豬肉批發價為每公斤 21.59 元,9月初豬肉批發價每公斤已達 35.11 元。

而早在非洲豬瘟之前,地方政策和產業結構早就對國內的豬肉供應下手了。

我國養豬業至今依然存在大量散戶,不僅造成行業不規範、養殖成本高,對於水資源和周邊環境的汙染也非常嚴重。早在2015年,全國各省已經分批次開始對生豬飼養行業進行限制和整頓。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期間,農業部把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蘇這八個水網密集的省份規劃為限養區,並責令2017年底完成全國19個省市禁養區內全部養豬場的關停或搬遷。

因為禁養區政策,國內出現了“南豬北養西進”的豬肉供應解決方案:將全國劃分為四大區域。重點發展區包括河北、山東、河南、重慶、廣西、四川、海南7省(區、市)。潛力增長區為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雲南、貴州。而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南方水網地區已成為約束髮展區域。

也因為“南豬北養”,延續多年的全國“活豬大流通”格局都因此調整。目前中國人購買的豬肉,以活豬當地宰殺為主,注重現殺的新鮮。與牛羊肉、雞肉和海鮮不同,切分包裝好的冷鮮肉至今還不是豬肉購買主流。因此非洲豬瘟疫情期間活豬調運問題才會造成整個產業的困擾。

疊加國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整個生豬產業鏈上,從上游的大豆、飼料、獸藥疫苗,再到下游的屠宰加工、豬肉進出口,還有替代品等一系列環節都將產生連鎖反應,也導致更多養豬散戶加速退出市場。

產業升級 | AI精準飼養、銷售數據上雲:互聯網大廠“養豬記”

由於中國市場的豬肉需求量佔全球的70%,中國豬肉需求的缺口即使全世界人都不吃豬肉也未必能填得上。在非洲豬瘟肆虐的2019年,我國預計進口470萬噸豬肉,然而專家認為非洲豬瘟疫情正式宣告終止之後,豬價至少要一年時間才會恢復正常。

為了讓中國人民穩定的吃上豬肉,大型養殖企業早在幾年前已經做出應對策略,國家也加大了政策優惠力度,讓生豬養殖產業加快了向北方省份佈局發展的腳步。近幾年來,大北農、金新農、溫氏、牧原股份等企業,已經有27個大型畜牧業項目在黑龍江佈局。根據《2016年農牧業上市公司投資活動回顧》,在按投資額佔比排名前十的省(區、市)中,南北各有5個,但北方的內蒙古、河南、黑龍江、山東、河北的投資額佔比合計達到59%

AI大腦養豬記:競爭不看“豬臉識別”看成本

2018年6月,阿里巴巴在雲棲大會上發佈“阿里雲ET農業大腦”,將人工智能與養殖、種植產業結合。同年11月,京東正式發佈了 包含" 神農大腦(AI)"" 神農物聯網設備(IoT)"和" 神農系統(SaaS)" 的京東農牧智能養殖解決方案。

阿里和京東這兩個巨頭,在智慧農業領域都開發出以“大腦”為名的超級人工智能。這類“超級大腦”正如人腦那樣可以通過統合與分析信息,做出人類大腦無法企及的決策,具備多維感知、全局洞察、實時決策、持續進化的特點。

產業升級 | AI精準飼養、銷售數據上雲:互聯網大廠“養豬記”

那麼人工智能養豬是怎樣做到的呢?

2018年2月,阿里雲與四川特驅集團合作了“世界首創AI養豬”項目:通過圖像識別為每一頭生豬建立檔案,通過農戶以往的養殖經驗和行為數據收集,分析豬隻進食量、運動量、出生、存活和生病等各項指標,並採用物聯網化的管理設備進行檢測、餵食、給水、預防疫情、清點數量等以往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的養殖環節。根據阿里雲披露的論證數據,AI 可以讓母豬每年多產 3 頭小豬仔,且豬仔死亡淘汰率降低 3% 左右。

而京東早在2017年就與吉林精氣神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AI 養豬項目。2018 年 11 月,京東宣佈成立京東農牧公司,京東農牧誕生自京東數字科技,除了生豬養殖,還有牛羊、水產、禽類養殖,以及種植設施農業建設項目等。

從AI養豬的環節設置上來看,京東農牧智能化養殖和阿里的ET農業大腦殊途同歸,都將大數據、識別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物流銷售和開拓線上平臺方面有所佈局。

根據澎湃新聞報道,“精氣神”與京東合作後,豬隻出欄時間可縮短 5-8 天。在AI養殖的投入產出比方面,現有豬隻每年平均投入成本增加92.5元,飼料方面每頭能節省30-60元,人工成本節省8元,提高成活率方面平均每頭可節約15元,在精準控制出欄體重方面能節省5-8元,合計節約91元。也就是說,目前規模化的AI養豬成本,與國內傳統的集約化養殖可以打成平手。不過,隨著使用時長的增加,平均成本或許會進一步降低。

從宏觀來看,智慧農業也大有可為,包括阿里巴巴、華為、京東、網易等科技企業正在投身這一產業。華為X Labs研究預測,到2020年,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億美元增長至26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4.3%。

產業升級 | AI精準飼養、銷售數據上雲:互聯網大廠“養豬記”

但在這個持有大量自主研發技術和超級人工智能的互聯網大廠紛紛加入智慧農業領域的時代,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答案似乎就是“成本控制”。

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市場,但中國的養豬農戶,尤其是個體戶們卻面臨著不賺錢的風險。

根據2017年數據,中國生產一公斤豬肉的成本大約是7.82元,美國每公斤豬肉所需要的成本只有3.97元。這7.82元裡面有1.63元是中國每公斤豬肉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在美國只有0.29元。因為大豆和玉米等飼料供應鏈問題,中國養豬戶付出的飼料成本是美國的兩倍。

從衡量養豬水平的指標PSY來看,中國的PSY值約為18,大型養殖企業近年來才有條件達到24,極個別企業能夠達到28,而歐洲發達國家的PSY普遍都在24到30之間。

除了養殖本身的成本,養豬行業還要承擔高額的環境成本。要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豬場廢水處理成本約3元每立方米,固體廢物處理成本約25元每噸,綜合算下來,每頭豬要達到養殖排放標準,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需要50到100元,而目前許多散戶養一頭豬的利潤約為300元。

根據數據測算,國內能夠達到集約化養殖的養殖場,存欄數量要達到200頭以上才能在高成本、高風險、人力密集的產業裡確保盈利。許多小戶、散戶正是考慮到養豬和出外打工之間的風險與收益比例之後,紛紛選擇退出。

無論是集約化、規範化養豬產業,還是人工智能賦能的農業解決方案,最終還是要落到“成本”這個最關鍵的問題,才能真正穩定中國豬肉消費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