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 | AI精准饲养、销售数据上云:互联网大厂“养猪记”

产业升级 | AI精准饲养、销售数据上云:互联网大厂“养猪记”

文 | 涂山

编辑 | 卢想

对于土地面积包含中国国土面积90%以上的广大农村地区,村口大墙上的标语就是时代变迁最鲜明的印记。经历过百度、360、当当网,甚至动画《小猪佩奇过大年》的魔幻“上墙营销”,这几年的农村标语再次向着传统的养殖行业回归。

“今年打工不出门,智能养猪到家门。”——by 阿里云ET大脑与某合作企业的宣传语

10年前,网易丁磊首开互联网公司养猪先河,创立“味央猪”品牌,也让网易正式获得“猪场”花名。但“味央猪”的发展几经波折,直到2016年才算真正上市销售。

比起网易彻底自有自营的精品黑猪肉,新入行的京东和阿里巴巴,在养猪战略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大厂的技术和渠道优势,与养殖企业合作推出AI赋能的标准化养殖、运输、营销和数据分析体系。

但在解释商业模式之前我们必须要问一句:为什么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始养猪?

中国人有多爱吃猪肉,平抑猪价就有多难

中国人爱吃猪肉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我国每年生猪出栏量在7亿头左右,几乎是全球猪肉产量的一半,而中国市场在消化掉7亿头猪之余,还要大量进口猪肉。2016年我国进口猪肉162万吨,比2015年进口量增加了108.4%,等于翻了一倍还多!

只要看看中国各省的菜谱,除了西北几个地区之外,人们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荤腥就是猪肉,而传统的硬菜、年节菜、腌渍肉类也都以猪肉为主。虽然近年来禽肉、牛肉的消费增长让猪肉销量略有回落,但精品猪肉需求和线上猪肉消费依然增长强劲。

产业升级 | AI精准饲养、销售数据上云:互联网大厂“养猪记”

尽管中国人对猪肉爱的深沉,但中国的生猪供应体系却并不完善,一旦出现政策、环境的变动或者意外灾害,猪肉价格就会出现大规模波动。2018年4月至今,非洲猪瘟对中国养猪业造成的巨大损失,不仅限于116万余头感染猪只被扑杀,更体现在生猪延迟出栏、猪仔不能及时补充导致的养殖成本增加、整体出栏率下降。而对猪肉消费市场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跨省调运禁令造成的南北猪肉价格不均。

2019年上半年,因为禁止生猪跨省调运,以东北三省为首的北方养猪大省,猪肉价格明显下降;而上海、江浙、四川等生猪存栏数量虽然不低,但因为消费量庞大历来需要从外省调配的地区,猪肉价格高涨、供应量下跌。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 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 46.7%,环比上涨 23.1%。根据国家商务部数据,今年 6 月初猪肉批发价为每公斤 21.59 元,9月初猪肉批发价每公斤已达 35.11 元。

而早在非洲猪瘟之前,地方政策和产业结构早就对国内的猪肉供应下手了。

我国养猪业至今依然存在大量散户,不仅造成行业不规范、养殖成本高,对于水资源和周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严重。早在2015年,全国各省已经分批次开始对生猪饲养行业进行限制和整顿。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期间,农业部把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这八个水网密集的省份规划为限养区,并责令2017年底完成全国19个省市禁养区内全部养猪场的关停或搬迁。

因为禁养区政策,国内出现了“南猪北养西进”的猪肉供应解决方案: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重点发展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省(区、市)。潜力增长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贵州。而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已成为约束发展区域。

也因为“南猪北养”,延续多年的全国“活猪大流通”格局都因此调整。目前中国人购买的猪肉,以活猪当地宰杀为主,注重现杀的新鲜。与牛羊肉、鸡肉和海鲜不同,切分包装好的冷鲜肉至今还不是猪肉购买主流。因此非洲猪瘟疫情期间活猪调运问题才会造成整个产业的困扰。

叠加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整个生猪产业链上,从上游的大豆、饲料、兽药疫苗,再到下游的屠宰加工、猪肉进出口,还有替代品等一系列环节都将产生连锁反应,也导致更多养猪散户加速退出市场。

产业升级 | AI精准饲养、销售数据上云:互联网大厂“养猪记”

由于中国市场的猪肉需求量占全球的70%,中国猪肉需求的缺口即使全世界人都不吃猪肉也未必能填得上。在非洲猪瘟肆虐的2019年,我国预计进口470万吨猪肉,然而专家认为非洲猪瘟疫情正式宣告终止之后,猪价至少要一年时间才会恢复正常。

为了让中国人民稳定的吃上猪肉,大型养殖企业早在几年前已经做出应对策略,国家也加大了政策优惠力度,让生猪养殖产业加快了向北方省份布局发展的脚步。近几年来,大北农、金新农、温氏、牧原股份等企业,已经有27个大型畜牧业项目在黑龙江布局。根据《2016年农牧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回顾》,在按投资额占比排名前十的省(区、市)中,南北各有5个,但北方的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的投资额占比合计达到59%

AI大脑养猪记:竞争不看“猪脸识别”看成本

2018年6月,阿里巴巴在云栖大会上发布“阿里云ET农业大脑”,将人工智能与养殖、种植产业结合。同年11月,京东正式发布了 包含" 神农大脑(AI)"" 神农物联网设备(IoT)"和" 神农系统(SaaS)" 的京东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

阿里和京东这两个巨头,在智慧农业领域都开发出以“大脑”为名的超级人工智能。这类“超级大脑”正如人脑那样可以通过统合与分析信息,做出人类大脑无法企及的决策,具备多维感知、全局洞察、实时决策、持续进化的特点。

产业升级 | AI精准饲养、销售数据上云:互联网大厂“养猪记”

那么人工智能养猪是怎样做到的呢?

2018年2月,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合作了“世界首创AI养猪”项目:通过图像识别为每一头生猪建立档案,通过农户以往的养殖经验和行为数据收集,分析猪只进食量、运动量、出生、存活和生病等各项指标,并采用物联网化的管理设备进行检测、喂食、给水、预防疫情、清点数量等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养殖环节。根据阿里云披露的论证数据,AI 可以让母猪每年多产 3 头小猪仔,且猪仔死亡淘汰率降低 3% 左右。

而京东早在2017年就与吉林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AI 养猪项目。2018 年 11 月,京东宣布成立京东农牧公司,京东农牧诞生自京东数字科技,除了生猪养殖,还有牛羊、水产、禽类养殖,以及种植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等。

从AI养猪的环节设置上来看,京东农牧智能化养殖和阿里的ET农业大脑殊途同归,都将大数据、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物流销售和开拓线上平台方面有所布局。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精气神”与京东合作后,猪只出栏时间可缩短 5-8 天。在AI养殖的投入产出比方面,现有猪只每年平均投入成本增加92.5元,饲料方面每头能节省30-60元,人工成本节省8元,提高成活率方面平均每头可节约15元,在精准控制出栏体重方面能节省5-8元,合计节约91元。也就是说,目前规模化的AI养猪成本,与国内传统的集约化养殖可以打成平手。不过,随着使用时长的增加,平均成本或许会进一步降低。

从宏观来看,智慧农业也大有可为,包括阿里巴巴、华为、京东、网易等科技企业正在投身这一产业。华为X Labs研究预测,到2020年,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

产业升级 | AI精准饲养、销售数据上云:互联网大厂“养猪记”

但在这个持有大量自主研发技术和超级人工智能的互联网大厂纷纷加入智慧农业领域的时代,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答案似乎就是“成本控制”。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但中国的养猪农户,尤其是个体户们却面临着不赚钱的风险。

根据2017年数据,中国生产一公斤猪肉的成本大约是7.82元,美国每公斤猪肉所需要的成本只有3.97元。这7.82元里面有1.63元是中国每公斤猪肉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在美国只有0.29元。因为大豆和玉米等饲料供应链问题,中国养猪户付出的饲料成本是美国的两倍。

从衡量养猪水平的指标PSY来看,中国的PSY值约为18,大型养殖企业近年来才有条件达到24,极个别企业能够达到28,而欧洲发达国家的PSY普遍都在24到30之间。

除了养殖本身的成本,养猪行业还要承担高额的环境成本。要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猪场废水处理成本约3元每立方米,固体废物处理成本约25元每吨,综合算下来,每头猪要达到养殖排放标准,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需要50到100元,而目前许多散户养一头猪的利润约为300元。

根据数据测算,国内能够达到集约化养殖的养殖场,存栏数量要达到200头以上才能在高成本、高风险、人力密集的产业里确保盈利。许多小户、散户正是考虑到养猪和出外打工之间的风险与收益比例之后,纷纷选择退出。

无论是集约化、规范化养猪产业,还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农业解决方案,最终还是要落到“成本”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才能真正稳定中国猪肉消费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