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這五首古詩,便讀懂了母親的深情

母親節,一個屬於全天下母親的節日。

但丁曾說:“世上有一部永遠都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世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母愛, 是人這一生中最崇高、最無私的愛。

從古至今,對於母親的謳歌讚美就從未停止過。

它不僅流傳於當代,更滲透在每個時代的詩歌裡。


讀懂這五首古詩,便讀懂了母親的深情

養育之恩:照亮了孩子,燃燒了自己。

《詩經·邶風·凱風》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羅曼·羅蘭曾說:“母親是一團巨大的火焰,照亮了我們,燃燒著自己。”

養育子女對母親來說是一種責任,也是一場守望花開的期待。

不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母親往往不是在享受美好,而是經受煎熬。

談起倪萍,大家都不會陌生,她曾紅遍大江南北,深受觀眾的追捧和喜愛。

可就在她事業巔峰之時,卻悄然離開舞臺,淡出人們的視野。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有記者陸續拍到她憔悴、發福、水腫的樣子。

她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她的兒子虎子。

在虎子兩個月時,被診斷患有先天白內障,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會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般,狠狠擊在了一個母親的心頭,從此,倪萍的人生軌跡徹底被改寫。

兒子的病情讓她整日如煉獄般煎熬,昔日的國民女神變得滿臉憔悴,身心俱疲。

然而,這些在倪萍看來都不算什麼,只要兒子能痊癒,哪怕付出生命,她都毫不猶豫。

十年的坎坷求醫路,終於出現了奇蹟。

虎子的病逐漸好轉,如今已痊癒出院。

倪萍的辛苦和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

在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中,有一句歌詞直擊人心。

“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除了父母,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熱愛孩子。

人們常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其實,這句話不過是母親們不夠堅強時的盔甲與受到委屈時的安慰。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世界上自從有了你,你便成了母親的全世界。

你累了,困了,餓了,都在牽動著母親的心。

母親想要把最好的給你,但做母親的始終都有一種心酸,那便是:即使拼盡全力,依然覺得無力。


讀懂這五首古詩,便讀懂了母親的深情

教育之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步虛》

唐・司空圖

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曾說:

“我所有的一切都歸功於我的母親,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我從她那兒得到的德、智、體的教育。”

母親不僅給了我們生命,還教會我們如何做人。

老舍先生的父親是清朝皇宮的一名護軍,在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不幸陣亡。

當時,老舍只有一歲半,是母親把他從小帶大的。

老舍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婦女,她愛乾淨,桌面上從不留有灰塵,櫃門總是擦得清潔明亮。

她常常叫年幼的老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親要澆花了,他就去取水;母親掃完地了,他就去撮土。

老舍也慢慢養成了愛清潔、愛整齊的好習慣。

乃至成名以後的老舍,仍然保持著自己收拾屋子、取水澆花的習慣。

老舍在談到他母親的時候,曾滿懷深情地回憶說:

“從私塾到小學,再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戰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母親的愛,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母親的教育,決定孩子一生的成就。

作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母親的智慧將點亮孩子生命的輝煌。

母之鞠育,其善且遠。


讀懂這五首古詩,便讀懂了母親的深情

牽掛之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節到了,在網上看到最扎心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從來不記得母親節,你回家的日子就是節。

因為你的歸來,就是母親牽掛的放下。

在《朗讀者》的一期節目中,白巖松講起了自己的母親。

1993年,25歲的白巖松回到內蒙老家補辦了一場婚禮。從此之後,白巖松便要在北京安家了。

母親怕他以後吃不到家鄉的菜,便一個人在廚房裡,一邊哭著,一邊為他做著平時喜歡吃的飯菜。

當白巖松走到母親身邊時,母親還裝作沒事人一樣,笑嘻嘻地鼓勵著自己的兒子。

每一個母親都習慣把對孩子的牽掛,隱藏在內心深處。

當火車即將開動的時候,他的母親步履闌珊地急匆匆趕來。

此情此景,時隔多年,依舊曆歷在目。

後來在一次採訪中,白巖松感嘆道:“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突然第一次明白,這一次我真的要離開家鄉,離開母親了。”

母親站在站臺上,望著遠去的列車,許久也沒有離開,彷彿不是在送別,而是等著迎接孩子的歸來。

正如周國平所言:“離別的場合,總有一個第三者在場,莫測的命運,從此就有了無窮的牽掛。”

世間所有的愛,目的都是為了相遇,而只有母愛卻是為了分離。

母親將自己的牽掛,都塞在了我們的行囊裡,她恨不得在我們的揹包裡放下一個家。

每一個遊子就像是母親手中的風箏,天空是他的世界,而母親永遠是他的歸宿。

無論我們今後走得多遠,永遠都走不出母愛的牽掛。


讀懂這五首古詩,便讀懂了母親的深情

懂得感恩,以真心回應真情。

《燕詩示劉叟》

唐・白居易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莫泊桑說:“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是出現在當我們懷念到母親的時候。”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母親的付出,我們永遠都算不清楚。

只有懂得感恩母親,才是最好的報答。

魯迅少時父親病故,家道中衰,幾十年來他把供養母親和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壓在自己肩上。

他時常對人說:“我娘是受過苦的,自己應當擔負起一切做兒子的責任。”

少年時,作為長子的魯迅,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主動承擔起典當舊物和為父親請醫買藥等雜務。

母親六十大壽時,魯迅先寄回60元錢,給母親過生日。在生日將臨時,又特意從北京趕回紹興,為母親祝壽。

母親愛吃火腿,魯迅在上海時,便經常寄火腿給母親吃;母親愛讀言情小說,魯迅便多次購買張恨水、程瞻廬的小說,然後和信件一起寄給母親。

母親見到信後便對人說:“他處處想得周到,處處體諒我這老人。”

孟子有言:“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不懂得孝順母親的人,就會失去最起碼做人的資格。

我們的母親,從前也是一個被父母寵愛的女子。

那個美麗的女子為了我們,臉上有了皺紋,手上有了老繭,而這都是我們成長的代價。

您養我小, 我養您老,或許這便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了吧。


讀懂這五首古詩,便讀懂了母親的深情

及早盡孝,讓人生不留遺憾。

送母回鄉

唐·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生命有著不堪一擊的脆弱,時間的殘酷則剝奪了父母的年華。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出彩中國人》節目中,撒貝寧曾說自己的遺憾,就是錯過了很多陪伴媽媽的時光,後悔沒有問一問她的夢想是什麼,看看能不能為她完成一些年輕的時候沒有實現的夢想。

我們總是希望多掙點錢,讓母親過上舒適的生活。

雖然母親願意等,但歲月卻不會等母親。

畢淑敏在《孝心無價》裡有這樣一句話: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是我們卻忘記了時間的殘酷,忘記了人生的短暫,忘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

別總是以忙著賺錢養家為藉口,而忽略自己的母親,有空常回家看看,才是你這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付出。


讀懂這五首古詩,便讀懂了母親的深情

總有一個人,默默將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淚流滿面。

這個人就是母親,這種愛就是母愛。

母親這一生,都在為了孩子付出。

小時候,她的愛是陪伴、是養育;長大後,她的愛是等待、是掛牽。

她把愛都給了我們,卻唯獨忘記了愛自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句臺詞:“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然而難過的是,我都沒能好好的和他們道別。”

記住!

我們最大的成功,不是取得多麼引以為傲的成績,而是能夠讓母親的臉上掛滿笑容。

在母親節這個神聖的日子裡,我們除了獻上祝福與陪伴,更要學會反思:

莫讓忙碌,束縛住了你的孝心;莫讓距離,成為你永遠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