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員工 、虛列工資從稅務的角度,又有哪些風險需要關注呢?

企業將考勤系統和薪資系統交由一人負責,內部控制不完善,易造成公司財產損失。在企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設立內部監督部門,也可以聘請外部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進行測評,將發現的問題及時與管理層進行溝通、交換意見,更好的保證公司財產安全和會計信息的質量。


虛構員工 、虛列工資從稅務的角度,又有哪些風險需要關注呢?


例:近日來,企業陸續復工復產,江蘇崑山一民營企業遞交復工申請,公安機關根據復工企業提供的員工身份信息製作進出廠出入證時,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企業在職的人員總共應該有180多人,但其中有二十幾個人聯繫不上,沒有辦法確定準確的電話信息和戶籍資料,也聯繫不到人。根據這個疑點,公安機關展開調查,最終確認是企業人事部門徐某通過偽造員工花名冊,與生產車間的班組長串通,利用“空氣員工”非法斂財。自2017年開始,以虛構員工的方式不斷侵吞公司的資產,累計冒領工資100多萬元。

以上案例為企業內控漏洞,導致員工通過虛列工資侵佔公司財產,而常見的另一類現象是:企業管理層授意財務人員虛構員工,虛列成本來達到逃避稅款的目的。


虛構員工 、虛列工資從稅務的角度,又有哪些風險需要關注呢?


從稅務的角度,這一塊又有哪些風險需要關注呢?

一、企業所得稅前扣除風險

很多企業虛構員工,例如將家中的親戚列入公司員工名冊,掛靠幫買社保,虛列工資,虛增企業的成本,從而達到少交企業所得稅的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才准予扣除。

什麼是合理的工資薪金呢?

國稅函[2009]3號進行了具體規定: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

為有效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現就企業工資薪金和職工福利費扣除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關於合理工資薪金問題

《實施條例》第三十四條所稱的“合理工資薪金”,是指企業按照股東大會、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或相關管理機構制訂的工資薪金制度規定實際發放給員工的工資薪金。稅務機關在對工資薪金進行合理性確認時,可按以下原則掌握:

(一)企業制訂了較為規範的員工工資薪金制度;

(二)企業所制訂的工資薪金制度符合行業及地區水平;

(三)企業在一定時期所發放的工資薪金是相對固定的,工資薪金的調整是有序進行的;

(四)企業對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義務。

(五)有關工資薪金的安排,不以減少或逃避稅款為目的;

二、關於工資薪金總額問題

《實施條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條所稱的“工資薪金總額”,是指企業按照本通知第一條規定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總和,不包括企業的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以及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屬於國有性質的企業,其工資薪金,不得超過政府有關部門給予的限定數額;超過部分,不得計入企業工資薪金總額,也不得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因此,虛列的工資薪金稅前是不得扣除的,虛列工資薪金逃避稅款屬於主觀故意,編造虛假計稅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六十三的規定,輕者補繳稅款和滯納金,重則罰款並且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虛構員工 、虛列工資從稅務的角度,又有哪些風險需要關注呢?


二、個稅申報風險

實務中也存在企業通過拆分工資,達到少交個稅的目的。很多無風險意識的財務人員,通過虛列人員,申報時以臨界點的金額進行申報(個稅申報時按3500元或者5000元整進行申報),且都沒有三險一金等扣除事項。這種情形只要稅局查起來,基本無漏網之魚。

1. 企業如何操作才是規範的

從根本上來說,不能弄虛作假。對於聘用的員工,企業應及時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或協議,按規定繳納社保。在公司管理上 ,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將考勤系統和薪資系統拆分並落實不同的員工負責,達到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效果。

員工工資簽收單據、工資轉賬記錄等資料留存,定期自查或協助企業監管部門進行核查;同時,員工工資應據實申報,不要打擦邊球,在如今強大的金三系統之下,任何小動作都難逃法眼。


2. 個人如何防範自己被冒用身份信息

個人可在個人所得稅APP的任職受僱信息中查詢自己任職的單位情況,若發現某公司不是自己曾經任職的單位的情況,或者是從未任職的單位冒用,可在APP個人中心的【任職受僱信息】中點開該公司,然後在右上角點擊【申訴】,選擇“從未任職/曾經在職”方式,把情況反饋給該單位的主管稅務機關,由稅務機關展開調查。核查後結果會通過APP反饋。

另外,還可在個人所得稅APP的【我要查詢】中的【收入納稅明細查詢】查詢自己的收入金額,若與實際不符,可在對應收入右上角點擊【申訴】,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目前在職/從未任職/曾經在職”,由稅務機關展開調查。核查後結果會通過APP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