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讽刺?评价?你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力过猛 | 赏识的力量

反问?讽刺?评价?你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力过猛 | 赏识的力量

反问?讽刺?评价?你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力过猛 | 赏识的力量 第五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348篇推文。

全文共1854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反问?讽刺?评价?你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力过猛 | 赏识的力量

1 引言

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日常的表达方式总是过于用力;

比如,

原本可以简单地告诉对方,

小张,为了避免早高峰堵车,以后早点从家里出发。

可是我们总习惯于多用一点力,

小张,又迟到了?难道你就不能早起半个小时?

原本就是一带而过的事情,

老公,关冰箱门的时候轻一点。

可是我们总要多用一点力,

你跟冰箱有仇吗?不那么用力就关不上?

我们实在是太喜欢用“反讽”这种修辞来表达自己了。

然而,这正是一种障碍,始终阻挠我们在谈判中发挥出“赏识的力量”。

2 自作聪明

我们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误区,是“贬低”。

人是一种聪明的动物;

而人的问题也来自于聪明,因为通常都是“自作聪明”。

在沟通中,我们经常“自作聪明”;

当我们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其实火候正好,此时你只需要把理解表达出来即可;

然而我们偏偏要去“画蛇添足”,增加我们的评论;

评论就评论吧,我们还要“自作聪明”的用讽刺和反问的语气,来凸显自己更聪明;

无论对方说了啥,只要是我们不赞同的,那对方说的都是垃圾。

有些人甚至认为,谈判这件事儿就是时刻等着对方言辞上的漏洞,一个不放过的反驳对方,让对方哑口无言、自惭形秽。

可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两个人的观点会是完全一致的;

想一想,如果你说出的想法,对方一听就摇头否定,讥讽嘲笑,你会立刻感受到沮丧甚至愤怒,你的情绪绝对会变差。

更糟糕的是,在听到了对方的“批评”之后,我们要么想着如何反驳,要么放弃沟通。

我们说“理解”是双向的,有意思的是,“不理解”也是双向的。

当对方听完我们的话,指出一些问题,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他没理解我”,“他没听懂”,“他根本没在听”;

于是,我们接下来的做法,就是再尝试说一遍,再争论得狠一点,或者干脆“听不懂就算了”。

3 反讽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当我们听到一个下属提出涨工资的要求时,我们的回应是,

所以,我听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觉得公司得给你更高的工资?

你觉得你在公司工作了这么久,而且工作很努力,所以你就应该涨工资?

你还觉得因为最近你搞定了两个项目的大客户,所以你就应该涨工资?

讽刺的语气,和肯定的语气都表示你听懂了对方的意思,但效果完全不同;

让我们看看肯定的语气,加上“赏识的力量”,效果是什么,

所以,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认为公司应该对你的付出加以肯定;

我觉得你的理由很有道理,你看你已经在公司工作了这么久,而且工作很努力;

更不用说,最近你还搞定了两个项目的大客户;

所以,你觉得你配得上更高的工资奖励。

不管你接下来要怎么和这名员工谈判,也不管你打算用怎样的理由来拒绝对方涨工资的要求,桔梗我都建议你用第二种肯定的语气来发挥“赏识的力量”;

原因很简单,前者的讽刺语气会大大强化对方的负面情绪,让你接下来的谈判无论怎么做都举步维艰;

而后者的肯定语气,会避开负面情绪,促进对方的正面情绪,让你更容易去完成一次冷静的谈判。

4 换一个主语

我们自作聪明去表达的另一个误区,是“评价”;

一个我们已经理解的观点,说到底其实还是我们的揣测;

在没有证实之前,我们的理解都存在错误的风险;

而风险的代价是惹怒对方,让负面情绪高涨;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索菲亚住在纽约,她的房租就要到期了,她打算和房东太太重新谈一下租期和价格;

索菲亚很紧张,她知道谈判前需要做功课,了解自己的谈判对手;

她也很认真的和房东的朋友打听到了房东太太最近的状况;

索菲亚得知,房东太太刚刚换了一份新工作,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任职;

这个信息可以用来在谈判之前套个近乎,营造一个好的谈判氛围;

索菲亚自作聪明的认为,一个刚到律所工作的年轻人对高压力工作环境的适应一定有困难;

于是,索菲亚用了下面这句话来尝试做出同理心安慰,

我听说你去了一家新的律所,怎么样?日子不太好过吧?

房东太太的脸瞬间僵硬,很反感地回应道,

没有啊!跟你想的不是一回事儿!好了,别废话,快说找我干嘛?

在这个对话里,房东太太根本没接收到索菲亚的好意,而是听到了一句让她很恼火的话,

怎么?她这是啥意思?是说我能力资质都不够?

索菲亚的一番好意为什么就弄巧成拙了?

原因在于索菲亚对房东太太做出了“评价”。

同理心策略并没有错,只是当我们做出同理心措辞的时候,切记主语要用我们自己,而不是对方!

比如这样说,

我听说你换了工作?怎么样?哇,你好厉害,我上次刚去一家公司,一开始啥都不习惯,一团糟,哈哈......

有没有感觉到不同?

因为主语的不同,使得这一句试探性的同理心措辞带有“我”这个中间保护层,即使我们猜错了对方的感受,这句话也不会带来冒犯。

一句“评价自己”的尝试,既安全又有可能得到对方的共鸣。

5 小结

要想发挥“赏识的力量”,要留意自己的“自作聪明”。

-

“赏识”让你在谈判中充满力量!

-

-

这里是“谈判思维”!

“赏识的力量 第五篇”

待续

--- 桔梗[email protected]


反问?讽刺?评价?你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力过猛 | 赏识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