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問?諷刺?評價?你的表達方式總是用力過猛 | 賞識的力量

反問?諷刺?評價?你的表達方式總是用力過猛 | 賞識的力量

反問?諷刺?評價?你的表達方式總是用力過猛 | 賞識的力量 第五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348篇推文。

全文共1854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反問?諷刺?評價?你的表達方式總是用力過猛 | 賞識的力量

1 引言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日常的表達方式總是過於用力;

比如,

原本可以簡單地告訴對方,

小張,為了避免早高峰堵車,以後早點從家裡出發。

可是我們總習慣於多用一點力,

小張,又遲到了?難道你就不能早起半個小時?

原本就是一帶而過的事情,

老公,關冰箱門的時候輕一點。

可是我們總要多用一點力,

你跟冰箱有仇嗎?不那麼用力就關不上?

我們實在是太喜歡用“反諷”這種修辭來表達自己了。

然而,這正是一種障礙,始終阻撓我們在談判中發揮出“賞識的力量”。

2 自作聰明

我們表達方式的一個重要誤區,是“貶低”。

人是一種聰明的動物;

而人的問題也來自於聰明,因為通常都是“自作聰明”。

在溝通中,我們經常“自作聰明”;

當我們理解了對方的觀點,其實火候正好,此時你只需要把理解表達出來即可;

然而我們偏偏要去“畫蛇添足”,增加我們的評論;

評論就評論吧,我們還要“自作聰明”的用諷刺和反問的語氣,來凸顯自己更聰明;

無論對方說了啥,只要是我們不贊同的,那對方說的都是垃圾。

有些人甚至認為,談判這件事兒就是時刻等著對方言辭上的漏洞,一個不放過的反駁對方,讓對方啞口無言、自慚形穢。

可惜,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幾乎沒有兩個人的觀點會是完全一致的;

想一想,如果你說出的想法,對方一聽就搖頭否定,譏諷嘲笑,你會立刻感受到沮喪甚至憤怒,你的情緒絕對會變差。

更糟糕的是,在聽到了對方的“批評”之後,我們要麼想著如何反駁,要麼放棄溝通。

我們說“理解”是雙向的,有意思的是,“不理解”也是雙向的。

當對方聽完我們的話,指出一些問題,我們得到的信息是,“他沒理解我”,“他沒聽懂”,“他根本沒在聽”;

於是,我們接下來的做法,就是再嘗試說一遍,再爭論得狠一點,或者乾脆“聽不懂就算了”。

3 反諷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當我們聽到一個下屬提出漲工資的要求時,我們的回應是,

所以,我聽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覺得公司得給你更高的工資?

你覺得你在公司工作了這麼久,而且工作很努力,所以你就應該漲工資?

你還覺得因為最近你搞定了兩個項目的大客戶,所以你就應該漲工資?

諷刺的語氣,和肯定的語氣都表示你聽懂了對方的意思,但效果完全不同;

讓我們看看肯定的語氣,加上“賞識的力量”,效果是什麼,

所以,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你認為公司應該對你的付出加以肯定;

我覺得你的理由很有道理,你看你已經在公司工作了這麼久,而且工作很努力;

更不用說,最近你還搞定了兩個項目的大客戶;

所以,你覺得你配得上更高的工資獎勵。

不管你接下來要怎麼和這名員工談判,也不管你打算用怎樣的理由來拒絕對方漲工資的要求,桔梗我都建議你用第二種肯定的語氣來發揮“賞識的力量”;

原因很簡單,前者的諷刺語氣會大大強化對方的負面情緒,讓你接下來的談判無論怎麼做都舉步維艱;

而後者的肯定語氣,會避開負面情緒,促進對方的正面情緒,讓你更容易去完成一次冷靜的談判。

4 換一個主語

我們自作聰明去表達的另一個誤區,是“評價”;

一個我們已經理解的觀點,說到底其實還是我們的揣測;

在沒有證實之前,我們的理解都存在錯誤的風險;

而風險的代價是惹怒對方,讓負面情緒高漲;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索菲亞住在紐約,她的房租就要到期了,她打算和房東太太重新談一下租期和價格;

索菲亞很緊張,她知道談判前需要做功課,瞭解自己的談判對手;

她也很認真的和房東的朋友打聽到了房東太太最近的狀況;

索菲亞得知,房東太太剛剛換了一份新工作,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任職;

這個信息可以用來在談判之前套個近乎,營造一個好的談判氛圍;

索菲亞自作聰明的認為,一個剛到律所工作的年輕人對高壓力工作環境的適應一定有困難;

於是,索菲亞用了下面這句話來嘗試做出同理心安慰,

我聽說你去了一家新的律所,怎麼樣?日子不太好過吧?

房東太太的臉瞬間僵硬,很反感地回應道,

沒有啊!跟你想的不是一回事兒!好了,別廢話,快說找我幹嘛?

在這個對話裡,房東太太根本沒接收到索菲亞的好意,而是聽到了一句讓她很惱火的話,

怎麼?她這是啥意思?是說我能力資質都不夠?

索菲亞的一番好意為什麼就弄巧成拙了?

原因在於索菲亞對房東太太做出了“評價”。

同理心策略並沒有錯,只是當我們做出同理心措辭的時候,切記主語要用我們自己,而不是對方!

比如這樣說,

我聽說你換了工作?怎麼樣?哇,你好厲害,我上次剛去一家公司,一開始啥都不習慣,一團糟,哈哈......

有沒有感覺到不同?

因為主語的不同,使得這一句試探性的同理心措辭帶有“我”這個中間保護層,即使我們猜錯了對方的感受,這句話也不會帶來冒犯。

一句“評價自己”的嘗試,既安全又有可能得到對方的共鳴。

5 小結

要想發揮“賞識的力量”,要留意自己的“自作聰明”。

-

“賞識”讓你在談判中充滿力量!

-

-

這裡是“談判思維”!

“賞識的力量 第五篇”

待續

--- 桔梗[email protected]


反問?諷刺?評價?你的表達方式總是用力過猛 | 賞識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