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作者 | 悠悠媽(現居德國)

來源 | 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1.

前幾天放學後,邀請悠悠的朋友小G到家裡來玩,剛一到家,悠悠就說:“媽媽,我要騎自行車”。

“騎什麼自行車呀?家裡只有一輛自行車,再說小G又不會騎車,外面好熱,去屋裡玩吧。”

“我就想給小G看看,我會騎不帶輔助輪的自行車了。”

哦,原來這傢伙是想在朋友面前炫一把朋友沒有的技能。

她騎的時候小G跟在她旁邊跑,只騎了一圈,悠悠就滿意地進了屋。

到家後,我隨手拿了兩個杯子,一個粉紅色,一個橙色,倒水給孩子喝。

我心裡想著她們已經5歲了,不會再為同一個杯子而爭了吧,沒想到兩個5歲的娃真的還是會為了都想要粉紅色的杯子而僵持不下。

明明有很多選擇,卻偏偏都要爭那一個,這不是2歲娃才會做出的舉動嗎?怎麼到了5歲還是這樣?

沒有辦法,我只好又找出一個一模一樣的粉紅色杯子,才平息了即將爆發的“戰爭”。

邊喝水,孩子們邊聊天。

“看我有這個亮閃閃的紋身,是我過生日的時候小M送給我的。你沒有吧?”

“我家裡有Elsa的紋身,你沒有吧?哈哈哈”

“我衣服上有Elsa,我的卡子是Elsa的,你沒有,la~la~la。”

“我有Elsa的娃娃,還有好多好多芭比。”

“我也有!我在中國的時候我的姨媽舅舅送了我幾個芭比。”

看著兩個孩子一臉幼稚天真的神態,嘴裡卻說出這麼令人討厭的話,我真是受不了。

實在沒忍住,坐在一邊的我朝她們喊了一句:“你們真傻!你們能不能不要再比較了?你有很多玩具,小G也有很多玩具,是不是一樣的不重要!你有的她沒有,她有的你沒有,這都很正常!這有什麼好比的?你們去好好玩遊戲吧,不要再比來比去了!”

其實,我和悠悠爸都是特別不喜歡和別人比較的人,平時在家和悠悠說話都會有意識地注意避免拿她和別人比較(當然有時候還是避免不了做比較)。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德國父母湊在一起也會注意不要拿孩子做比較(心裡比不比不知道,至少嘴上能剋制住不做比較),大家都有“做比較對孩子不好”的共識。

可是沒想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的孩子還是這麼喜歡互相比較,無疑是人類的本性流露了。

既然這樣,那麼學會不與別人比較,抵抗比較帶來的焦慮和不安才是教育的任務。愛和別人比是天生的,“不與別人比,寵辱不驚,堅持活出自我”才是後天修煉出來的強大內心。

2.

類似的情況在幼兒園也經常發生。

有一段時間悠悠對穿衣特別挑剔,我給她買的、她姑姑為她親手做的好多衣服她都不穿了。

她說:“灰色和棕色是男生的顏色,不穿!”

“這件衣服上沒有blingbling的亮片,不穿!”

我問她:“為什麼一定要穿帶blingbling亮片的衣服?總不能件件衣服都是亮片吧?”

悠悠說:“別人都穿有亮片的衣服,我如果不穿有亮片的,她們會笑話我。我不想她們笑話我。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聽孩子這麼一說,我又很理解她的心情。小小年紀的她,為了被團體接受而不得不做出與大家一致的行為。

我試圖教育她:“你為什麼總喜歡和別人一樣呢?你可以不一樣啊!如果有人因為你沒有穿亮片衣服就笑話你、排擠你,那你就不要跟她玩好了!這樣的朋友不值得交!”

然而,才四五歲的小孩子哪具備這番抵抗同伴壓力的能力?孩子和大人一樣具備社會性,在幼兒園的每一天對她最重要的事莫過於被團體接受了。

我雖然對悠悠受到了不良同伴壓力的引導感到不甘心,但為了孩子融入團體,還是不得已又去給她買了幾件blingbling亮片的衣服...

我曾經看過美國作者寫的《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一書,書中講述了很多美國校園的社交案例,其中最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同伴壓力”,孩子(甚至很多大人)會因為同伴壓力而做出極其愚蠢甚至對自己有害的行為。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例子。一個是美國一所名氣不錯的中學學生竟然搞出了每個年級必須戴什麼顏色圍巾的規定,如果哪個學生穿著打扮不符合這種社交規定,或者哪天沒搞清狀況而不小心穿錯顏色了,就會被排擠。

這種學生之間自發形成的“風氣”哪怕是學校老師也無法去禁止和杜絕,令校長老師頭疼不已。

書中舉的另一個例子是一個在學校大受歡迎且成績優秀的高中球隊隊長(美國人特別重視體育,因此體育好的人也特別受重視和喜歡)受到一群喝醉的同伴鼓舞從橋上往河裡跳,這名高中生為了證明自己勇氣可嘉,配得上隊長的頭銜,明明心裡很害怕,可還是跳下去了,結果人掛了......

無法相信人在同伴壓力之下會變得如此愚蠢,對不對?那我再推薦一本書:《烏合之眾》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這本書分析了人群的特徵:人一旦陷入群體,就真的會變蠢。這個時候的個體已經不再是個體了,TA的個體特徵將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群體特徵

群體中的個體可能做出與單獨行動時的個體完全迥異的行為,哪怕是違背個體理智和利益的行為。

培養一顆抵抗同伴壓力的強大內心和獨立思考能力,任重而道遠。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3.

有一天,悠悠玩著玩著,嘴裡冒出了一句押韻的順口溜:“女孩很強大,男孩是沙拉!(德語版聽起來更搞笑:Mädchen sind stark, Jungs sind Salat.)”

我聽了覺得很好笑,就問她為什麼這麼說呢?

她說,因為他們在幼兒園有時候男孩和女孩會分成兩派玩,有小廚房和娃娃角的房間是“屬於女孩的地盤”,男孩不能進;而有樂高積木和停車場玩具的房間是“屬於男孩的地盤”,女孩不能進。

男女兩派為了維護自己地盤的純淨,會把不屬於自己性別的遊戲者趕出去。

有天送悠悠去幼兒園時,我曾親眼目睹過這一幕,畫面十分滑稽。以小R為首的女孩團體堵住女孩地盤的門,不讓男孩們進,而小男孩L本著故意挑釁女孩的目的,非要進去搗亂。

小R和L都是小胖紙,兩個人對K,其他孩子在旁邊幫忙或者看戲。逮著一個機會,L將一半的身體擠進了門裡,小R趕緊嘗試關上門,把L夾在門縫裡,L的好朋友見機用力把L往門裡面塞,而門另一端的小R又用勁把L往外面推。小胖紙夾在中間,進退兩難,看得我忍俊不禁。

而這一切都是在老師的背後發生的,當時老師正在教室門口和我說話,根本沒看到這一幕。

說著悠悠嘴裡又喊起了口號:“Mädchen gegen Jungs!Mädchen gegen Jungs!女孩 VS 男孩,女孩 VS 男孩。” 手舞足蹈,情緒激昂。

過了一會,她看到電視里正在放足球比賽,嘴裡又蹦出“德國 VS 中國!”,

“你們在幼兒園經常這麼玩麼?為什麼一定要一方 VS 另一方呢?都一起玩不好嗎?” 我好奇地打探。

悠悠沒有回答我,她沉浸在一方與另一方爭鋒相對的快感中。她對於自己的行為完全是無意識的,她自然說不出來其實這種將人分類,然後互相敵對的行為正是人類的本性!

人的大腦如果不將事物歸類,就無法思考。世界如此複雜,大腦在判斷任何一件事或一個事物之前,第一反應就是首先將它歸類,歸類了才能繼續往下思考。

而一旦將人歸類,屬於不同類的人一定會變得敵對。

90年代,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將一群和諧相處的學生

隨機分成AB兩組來完成任務。結果發現,原本是朋友的人,在被分到不同組之後,很快就因為組別不同而顯現出了對彼此的敵對情緒。

被分到同一組的人會不自覺地維護自己的組員,貶低和攻擊另一組的成員。

幾天之後,他們甚至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組的組員比另一組組員更優秀,產生了強烈的高人一等的感受(看自己組的人怎麼看都順眼,看別人組的人覺得渾身都是毛病),雖然當初的分組完全是隨機的,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一組組員比另一組更優秀!對自己組產生的高人一等的感覺完全是錯覺!

絕頂聰明的哈佛學生尚且如此,孩子的社交不過是暴露了人類或者說是動物的本性。

教育是把人從動物變成文明理智人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多難呢?

很難很難,但是我們還是要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啊(我會繼續寫如何做的)。

否則就會淪為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烏合之眾,被人利用和操控而不自知。

孩子的社交,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作者:悠悠媽,定居德國,精通德國早教與教育,代表作《跟著德國媽媽學育兒》。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用實例分享德國教育的精髓“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