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六百年来嘉峪关

公元十六世纪的河西走廊,一个一心想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土耳其人,跟着一队商旅跋涉在戈壁大漠之中。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被称习惯性称为“契丹”,实际上已经是大明帝国的中原大地。

他们,即将来到一座位置险要但是规模不大的关隘,嘉峪关。这座不大的关隘就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将在未来的时光里,随着华夏与边缘的此消彼长,逐渐成为后世的“天下第一雄关”。

我想写六百年来嘉峪关,但这一次,我想换一种写法。

一、文字、图像与影视

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历史爱好者来说,最激动的时刻莫过于当历史照进现实。

当故纸堆里的史料,变成水墨丹青的绘画,再变成无人机拍摄的壮丽视频,这种从文字到图画,从图画再到视频的演变,光听起来就让人无限向往。

这次,我就想尝试一次不同以往的写法,从传统史料开始写起,以古典丹青山水画过渡,最后以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西瓜视频UP诸“长城摄影师杨东”所拍摄的视频结束,来写一写这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的嘉峪关。

长城摄影师杨东的个人主页 - 西瓜视频

二、胡人到此下马

漫长的旅途,终于要结束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两段绵延不绝的山脉尽头,那仅有的一小块平原之地上,坐落着一座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方圆山脉千百里,仅有此关可通行。

商旅、行人以及这位土耳其人,下骆驼的下骆驼、下马的下马,接受军士的检查,并且遭遇千百年来门卫都爱问的人生三问: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们这些商人,并不能通过此关全部进入大明境内,能进入一半就算不错了,很可能只有少数几人允许以进贡的名义进入帝都,获取令人羡艳的赏赐以及能够吹嘘一辈子的谈资。那些不能进入的,将留在甘州、肃州,做生意或者游历。

离开大明的土耳其人继续游历,在1560年的君士但丁堡,遇到了荷兰人白斯拜克,并将这一段梦幻般的旅程对他进行了活灵活现的讲述;1562年,白斯拜克又将这一奇闻记录在了其与友人的通信中。

这封信被记录在了亨利玉尔的《古代中国闻见录》中,成为了西方关于遥远东方的“大汗之国”又一份美丽的掺杂着想象与误解的记忆。最后又被我国史学家张星烺编入《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从而变得在国内也广为人知:

旅行多月,蹬碟甚劳。终乃抵一小隘,契丹国边境之关塞也(张星烺注:似即嘉峪关)。其国大部分皆为平原内地。近关处有连山,崎岖危险,不通行人。仅此一隘,可以通行。国王遣兵驻守之。商贾至者,皆须报告运载何物,自何方来及人数若干。

那座胡人到此下马的关隘,就是我们无比熟悉的嘉峪关,也是西域诸国进入大明帝国的必经之路。

它当初只是一座夯土筑成的小关隘,无城楼垛口,随着明朝对于西北方向防御的加强,隶属于肃州卫的嘉峪关与长城、烽燧、墩台等,一起构成了大明帝国西北第一战线。嘉峪关逐渐成为后世的“天下第一雄关”,也成为了胡人进入中原之前,停留在记忆之海的永久难忘之回忆。法国历史学家阿里·玛扎海里曾对嘉峪关的位置重要性写道:

中国人筑了一座严密防守的堡垒,配有城墙和壕沟。它们一直向纵深方向蔓延数月行程之远的距离,保护着中华帝国。

这一座雄关,横断了西方和东方。因此《明会典》说:

嘉峪关外,并称西域。

三、此关横断东西

大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下河西,与嘉峪山西麓置嘉峪关,正当黑山与祁连山之中。之后,随着明长城的陆续修建。

乾隆《甘肃通志》记载:

嘉峪关,在州西七十里、嘉峪山西麓,明初置。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路必由此。土城周二百二十丈。

长城绵延的线条与嘉峪关刚强的落点,使得此地成为横断东西的天堑。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外敌入侵就一定要硬碰嘉峪关呢?绕个道不就得了。

一副出自杨秀敏《筑城史话》的“嘉峪关防御体系图”能够很好的解决大家的疑惑:

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六百年来嘉峪关

嘉峪关防御体系图

嘉峪关正坐祁连山脉与黑山山脉之中,再用关南长城连接祁连山脉的文殊山,关西长城连接黑山,并且,在文殊山与黑山的堡垒中同样驻扎有精锐边兵,背靠天险、以逸待劳,就等着关外之兵一头撞来。

《太祖高皇帝实录》:

洪武五年九月乙巳,丁酉,征西将军宋国公冯胜等自甘肃班师至京。

至于说为什么宋国公冯胜为什么打到甘肃就止兵不前、筑嘉峪关后就班师回南京了,不得而知。俞本《纪事录》则直斥冯胜是因为害怕嘉峪关外实力尚强的察合台后王集团的军事接触。

冯胜这一退,千秋功过且不论,至少在当时,务实的朱元璋不会有太多责备。嘉峪关以外,属于朱元璋印象里的蛮荒之西域。

他认为,嘉峪关,中华在东,蛮夷在西。

因此明人高岱曾言:

高皇帝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

这就是嘉峪关,明代人眼中的天堂在东、地狱在西。

四、六百年来嘉峪关

自洪武五年冯胜筑夯土城,到嘉靖十八年翟銮奏请修边墙、立墩台,再到清朝的变边防重镇为关卡,再到如今的“天下第一关”雄立依然。

数百年前,嘉峪关的壮丽出现在多幅古代绘画之中;

数百年后,嘉峪关的英姿又通过无人机视频的方式,给予千千万万人震撼。

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约九点半,一副叫做《丝路山水地图》的古代山水绘画,缓缓在亿万全球华人面前展开。

这幅绘制于明朝的宽59厘米、长30米的巨幅山水地图,绘制了从明朝到天方(麦加)的数百个经行之地,见者无不目眩神迷。

这幅巨幅山水地图的“万里长征”第一站,就是独挡两山之中、横断东西之途的嘉峪关:

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六百年来嘉峪关

丝路山水地图

在明人的思想里,出了嘉峪关,才是真正的西域。因此,将嘉峪关作为这幅又被叫做《蒙古山水地图》的漫漫旅途第一站,是一种必然。

这种必然,并不是孤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嘉靖时期纸本彩绘,《甘肃镇战守图略·附西域土地人物》图册中,嘉峪关依旧是一切的起点。

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六百年来嘉峪关

甘肃镇战守图略·总图

在这幅“甘肃镇战守图略·总图”中,最右边的嘉峪关依旧以独挡两山、横断中西的气势,开启了西域那绚丽多姿的山水、城池与人物。

而在“甘肃镇战守图略·肃州图说”一图中,嘉峪关则与四通八达的驿站、隔山相望的墩台一起构成了明朝河西地区军事第一要地的严防死守。

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六百年来嘉峪关

甘肃镇战守图略·肃州图说

数百年后,当林则徐因禁烟而被贬伊犁,路过嘉峪关时,情难自禁,作 “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殽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林则徐看到这座自古被认为横断中西的嘉峪关时,一定百感交集。

敌人,的确来自西边;但是他们却没有从嘉峪关破关而入,而是从东边的海岸线上长驱直入。

时代,变了。

五、当历史用视频照进现实

在“胡人到此下马”与“此关横断东西”两节中,我多用文字描述嘉峪关;

在“六百年来嘉峪关”中,我多以图像描述嘉峪关;

这就是我以往理解的全部,故纸堆里寻雄关。即使史料读得再多、绘画看得再熟,纸上云烟而已。

直到前一段时间,在西瓜视频上,我看到了现在我非常粉的一位UP主“长城摄影师杨东”发布的几段航拍嘉峪关的视频。

那种历史照进现实的强烈兴奋感一瞬间填满我的大脑,以往读过的史料、以往吟过的诗句、以往看过的绘画,在那一瞬间,皆阵列在前。

行文至此,我建议你,亲爱的读者,反着再把文章读一遍,当你看过“长城摄影师杨东”拍摄的那两段摄魂夺魄的嘉峪关视频,再看那些绘画、那些诗句、那些史料,会有别样的韵味。

拍得实在太美了,每一帧都是壁纸;

拍得实在太好了,每一帧都是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嘉峪关的瓮城、看到从嘉峪关中绵延到无限远处的长城、看到嘉峪关身后那若隐若现、千古不变的群山、看到太阳从嘉峪关身前升起又从它身后落下,看到历史照进现实。眼前仿佛能看到大明开国的金戈铁马似乎从远处的地平线上呼啸而来、大明中期的夜不收从嘉峪关出发向无限远处的西方奔驰,也能看到林则徐出关西去、踽踽独行。

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六百年来嘉峪关

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六百年来嘉峪关

胡人到此下马,此关横断东西——六百年来嘉峪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