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企業搬出中國,中國工業門類還能保持齊全嗎?

好哦去招惹烏雲


美帝和日本的舉動就是拆東牆補西牆,損人不利己。

4月9日美帝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說,對於美企從中國遷回美國的所有開支,美政府給予100%的現金報銷,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建、裝修等費用,這相當於為美企從中國遷回的全部成本買單。

同時日本安培政府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抗疫經濟救助計劃。其中專門列出了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避免供應過於依賴中國。

疫情過後,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打歪主意,堤內損失堤外補,彌補他們國內就業不足的問題,而讓製造業迴流,就是最容易見效的辦法。

日企在疫情之前就開始轉移

日本三菱電機公司將位於大連的工廠遷回到了日本;

日本化工巨頭之一日本旭化成決定將在我國的工廠遷回日本;

日本小松公司將部分生產線從我國撤離,然後遷移到日本和墨西哥;

日本愛麗絲歐亞瑪公司計劃將生產線從我國轉移到韓國;

日本東芝機械計劃將生產樹脂零部件成型機的生產基地從上海轉移到日本和泰國等等。

全世界產業鏈誰都離不開

美國近年有意培養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國家,利用這些國家的低成本人力來搶奪我國的中低端產業。而美日現在的所作所為,更是對我的進行精準打擊。

全世界產業鏈誰都離不開,大家合作則兩利多贏,相互傷害則後患無窮,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國家想要像我國這樣形成全產業鏈的經濟架構,沒有十年時間,很難優化成本。

一些國家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都不足以支撐全球化的大生產,這些國家的市場也沒有培育,本國沒有消費力,反觀我國,不但全球化席捲全國,國民都已經積極參與全球化生產,而且交通、基建、基礎設施、物流都是全球最優的。

我國必將蓬勃發展

現在的高房價對製造業是深度傷害,但是反過來看,國民相當部分都已經購房,在解決掉住房這一重大消費項目後,假以時日,將來的消費力難以估量。

人民網2019年6月15日文章《美媒體:高達90%的中國家庭能承擔買房成本,遠超美國》中提到,現如今美國人的擁房率不及65%,而且這些住房一半以上的所有權歸銀行所有。而高達90%的我國家庭能承擔買房成本,遠超美國。

我國的消費力只要迸發出來,就可以拉動產業升級,建立優質的自主品牌去世界參與主動競爭。

現在離開我國的製造業,在黃金時期即將到來之際放棄了,將來的我們,你們高攀不起。


天下會會天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齊全?要俺說咱工業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就沒有齊全過。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你快拉倒吧!咱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全世界有一個算一個,論工業全乎的就咱一家,咋睜著眼睛胡說八道呢?”

這數據沒錯,就連聯合國都承認咱的工業種類全乎著呢?

難道是俺掄起大耳瓜子沒事扇著自己玩呢?俺沒那麼缺心眼!

這麼做個比方吧,咱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工業種類幾乎是為0,造個顯微鏡下的玻璃片子都不會。

就那會,美國人人均鋼材538.3公斤,人均電量2949千瓦時,咱呢?2.37公斤,2.76千瓦時。這麼一比跟沒有也差不多。

到了現如今,咱的工業種類應該是80到90。

那麼剩下的哪去了,剩下的是高端,還在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對還有什麼荷蘭人(光刻機)手裡賺著呢?

所以您要說齊全,還真就談不上。

那麼說這麼一堆,和題主的問題有關係嗎?有關係,大有關係。

俺的意思是,最開始的時候,咱啥都沒有,就剩下褲腰帶勒著一條褲子,奔著好日子的想法玩命幹了。

現在不能說全有吧,但至少比那會強多了吧!大鼻子搬出去,咱就沒米下鍋啦?沒那麼可怕!

二萬五千里長徵咱都走過了,還怕這個?這不成了笑話了嗎?

當然他們如果真要走,那就是天要下雨,雷要劈該死的鬼,咱不攔著,也攔不住!

齊全嗎?一定會不入現在齊全的,這沒啥好疑問的,但這都是低端玩意,你怕個啥?高端的咱不會,低端的咱自己還不會弄嗎?就說是中端的咱也不怕。

想當年郭臺銘個子不知道高不高,口氣到是挺大,他富士康是賞了咱大陸一口飯的主。

瞅他那口氣,他是蹲在臺子上吃冷豬肉的,咱的供著他,哄著他,他一走,咱就得完蛋。

結果呢?比亞迪開心壞了。

“走好!不送!這輩子最好不見!走你!”

富士康走的那叫個帥氣,走的那叫個瀟灑,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就一個字——美!

你看,現在富士康又回來了。哎!中國人的飯歷來都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要說賞飯吃,那是老祖宗留下的勤奮和智慧賞了咱中國人一碗飯,就這碗飯歷朝歷代都會往裡邊加點,加得少了,都怕後人罵,不是子孫不孝,是老祖宗感覺自己沒做到,這也造就了,四大文明古國就剩下咱這一根獨苗,其他都消失了。

你郭臺銘有著資格嗎?

這臉皮夠厚的。

那麼說這事啥意思呢?

很簡單,中低端的製造業,走就走了,沒那麼擔心的,填補上去,也就是個時間和毛毛錢的問題,快的很。

至於好不容易來的高端製造業,他既然來了,基本上就是不打算走了的主。

畢竟高端東西,美國人卡你都來不及,既然他能來,說明什麼?

就倆字——打壓!打壓咱的高端製造業,因為這個領域的高端製造業可以威脅到他們的地位了,擱著一條太平洋,他們感覺費勁,所以來了。

舉個都爛大街的例子。

陳光威一個賣魚竿的,為了造一根好魚竿,他就需要好材料——碳纖維。

但這玩意咱不會做,只能從日本人手裡拿,可日本人呢?想給你點就給你點,不想給你,你就算是簽了合同,他也不鳥你:“咋啦?想翻臉啊!來!來!來!翻一個看看!助助興!”

這真叫賞你一口,你只能吃一口,多半口他都朝你翻白眼,不至於踹你一腳,但也差不多了。

陳光威吃一次這大白眼還行,兩次憋著,多了也受不了了,自己造,你還別說,還真就出來了。

結果日本人立馬把價格砍掉一半,就是要把你壓死。

最後咱國營企業出手了,五億注資:“怕你個錘子!來!來!來!大戰三百合!不敢?滾!”

所以啊!他們能來,基本上是不會走的,別擔心,走的都是沒眼光,低端的!

當然這要真的形成一股子形勢,對咱也會受到衝擊,重視是應該重視,但絕對沒有大傢伙擔心的那麼重視。

而對他們來說,畢竟走了,可就沒地了,坑就那麼多。

論安全,全世界那有中國安全!論勤奮,全世界那有中國人勤奮!論文盲,咱還真沒有!其他國家有嗎?呵呵!

太陽就那擱著呢?中國沒了誰,太陽依然從神秘的東方升起,然後在落魄的西方落下,變不了,這輩子都變不了!

你們不是咱中國人的老天爺!中國的老天爺上下五千年一直在看著中國人改變這個世界!安啦!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實際是三個問題:1 經濟全球化是否真的結束了。2 美日企業是否真的搬出中國。3 中國工業門類是怎麼來的,又是否會受反全球化干擾。——以上3個問題,我逐步回答。

全球化是人類必然的社會歷史發展方向,全球化速度與人類人口增加、技術進步成正比。認為“本次全球化已經結束”,既缺少歷史眼光,也過於信口開河。商品市場一體化、勞動市場一體化和技術市場一體化,是個不可逆的過程。

美日企業搬離中國,是個虛設的敘事。

以中國市場為銷售方向的企業部分,不可能搬離。今天,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穩定最賺錢的,很多跨國企業,比如德國汽車業,本土不賺錢,在中國市場天天新高,這種情況下,加強中國市場還來不及,豈會撤離。現在中國市場被群狼盯牢,任何撤離都意味著市場份額迅速被瓜分。

出於產業鏈安全、回補本國製造業等目的,美日政府鼓勵企業自中國回遷。從理論上說,這是可行的,只要這些企業不以中國市場為銷售目的。實際操作,中小型企業容易搬,意義有限,大型企業,豈是說搬就能搬的。

然後就是問題的核心了,中國工業門類。自1949年,歷經70年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國從一個農業國,把自己徹底建設成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佔居全球第一。這個220多種產量第一,也意味著穩定市場,這年月,不會有企業為了產量而產量,別的不說,庫存本身就是成本,一個成熟的庫管,不給個萬八的月薪,誰肯做啊。我的意思是說,誰願意離開中國市場,相應的蛋糕帶不走……

美日撤離?真的很抱歉,中國工業門類全,與美日企業並無直接關係。基礎產業,誰都有,只看肯不肯幹。就像我一直在講的口罩,中國能創造產量神翻,這是中國人自己的本事,與美日無關。

中國有技術瓶頸,現在能數出來的,大約還有30多個。這些瓶頸,只能靠中國自己突破,美日企業去留,關係有限,比如航空發動機,比如芯片。

千千萬萬個工程師,在生產線上解決著奇奇怪怪的問題。無數產業工人,在廠房中日夜加班。這是一個民族自己的本事,呵呵。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