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用户52225783678


建安24年(公元219年),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夜袭荆州,致使关羽败走麦城。东吴想甩锅给曹魏,派人把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厚葬了关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几个月后,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全国之力亲自领兵攻伐东吴,初战告捷。7月至夷陵,分兵驻扎连营700余里,遭东吴儒将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刘备退守白帝城,不久后病逝。为什么东吴不乘机消灭蜀汉呢?分析原因:1.蜀汉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盆地,陆路有巫山作为屏障,山高路险。水路长江要逆流而上,三峡隘口,易守难攻。2.东吴鲁肃一直主张三分天下,连刘抗曹。如果进攻蜀汉,势必给曹魏留下机会,本身吴北方合肥一带与曹魏多年征战,没有占到丝毫便宜,防守都吃力。3.东吴已经得到了几乎整个荆州(曹魏占了一小部分),荆州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刚好养兵屯粮,休养生息。夷陵之战后,东吴实力大增,如果不是储位之争,大伤元气,还是有机会北伐曹魏的(夷陵之战后曹魏也是君主更替频繁,政局动荡)。有点跑题了,呵呵!





扒哥BUG


孙权想过趁机灭了蜀汉,只是没有战机,加上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主动向刘备求和。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兵败夷陵以后,陆逊率军追到夔关,结果在鱼腹浦误入诸葛亮所布八阵图,差点身死。后来幸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不忍,将他引出。陆逊不敢再追,又担心曹丕乘虚来袭,所以收兵撤退。这让人觉得在夷陵之战以后不久东吴就已经撤军,其实这并不准确。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兵败后吴军一路追击。刘备进入撤回白帝城以后吴军也没有放弃,吴将李异、刘阿等人在城外的南山安营下寨,和蜀军对峙到八月才撤走。刘备战败大约是在六月或者七月,所以吴军在白帝城下大约待了一个月的时间。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吴军千辛万苦追到白帝城,又和蜀军对峙这么久,自然不是来欣赏风景的。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孙权自然是对益州有些想法,派出李异、刘阿等将追到白帝城,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可乘之机捞一把。

不过刘备也是戎马半生,虽然在夷陵打了一个大败仗,但是并没有慌乱。撤到白帝城以后刘备亲自坐镇关上,以安定军心。白帝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国灭蜀以后,东吴曾经派遣步协、陆抗等人攻击白帝城。结果被守将罗宪击退。此时刘备亲自坐镇白帝城,手下部队比罗宪还要多,吴军始终没有找到战机。

此后在夷陵之战中被打散的蜀军也陆续返回,白帝城蜀军兵力越来越多。孙权只是想趁机捞一把,啃硬骨头可没兴趣。毕竟曹丕也不是什么可靠的盟友,如果东吴和蜀汉继续打下去,只能便宜了曹丕。既然吞不下蜀汉,那么让蜀汉继续存在共同对抗曹丕才是对孙权最有利的情况。

所以在发现没机会以后,孙权就撤军转而向蜀汉求和,这也是当时他最现实的选择。


不沉的经远


夷陵之战后吴国无法趁机灭了蜀国,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吴国趁机攻蜀,下面展开聊一聊个人的理解。

一.天时,吴蜀继续相争,曹魏得利

夷陵之战后,蜀国大败损失惨重,刘备败逃白帝城并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主持大局后,迅速稳住败势,调整布置并准备好抵抗吴国的继续进攻。

吴国在夷陵之战后也颇有损耗,经济与军力水平都有下降。如果吴国此时强行趁机伐蜀,实力上不济,加上蜀国诸葛亮已做好准备,不一定成功,一旦陷入胶着,此时曹魏在旁虎视眈眈,吴蜀相争,曹魏得利,弄不好吴国伐蜀之时,正是魏国亡吴之时,这或许是吴国无法趁机灭蜀的主要原因。

二.地利,长江水道和川蜀腹地易守难攻

夷陵之战后,如果吴国趁机进攻蜀国,进攻必经路线是长江水道,长江水道地势凶险万分,东低西高易守难攻。只要蜀军以逸待劳据险而守,吴军进攻难度非常大。

即使吴国胜利通过长江水道,接下来有更加难以攻克的川蜀战略腹地,川蜀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加上民风彪悍,吴国又不善山地战,进攻川蜀的战争会很艰难,需要付出惨痛代价。时间上,吴国也很难短时间内占领川蜀腹地。

三.人和,吴国内部不和

夷陵之战后,吴国内部将领不和,是否攻蜀意见不一,许多将领希望趁机攻蜀,但是主将陆逊却坚持退兵以防魏国偷袭。虽然陆逊是孙权亲自拔擢的新晋人才,但是军中威望不足,无法统领诸军攻蜀作战。当时将领中有孙策时期的旧将,有宗室贵戚,大都数将领自负看不起陆逊。夷陵之战后,陆逊退兵也考虑到长期作战无法节制其他将领,趁机攻蜀恐有所失。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