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原生家庭”之痛,還是要靠自己療愈

《都挺好》一劇,無可厚非地引起一波收視熱潮。除了演技派的主演們和靠譜的團隊“正午陽光”,還因為該劇切中了國人的脈——原生家庭之痛。

“原生家庭”這個詞已經火了許多年,2007年武志紅老師的一本《為何家會傷人》橫空出世,一時“父母皆禍患”的戲稱在全國流行起來。聽上去武志紅老師很像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原因嘛,和秦末大澤鄉起義一樣,群眾基礎真的很到位了。要知道,之前的輿論環境是,父母負責犧牲、子女負責承情,貌似一派和諧,其實這種標籤對兩個群體都不怎麼友好——反正沒怎麼把父母和子女當作擁有獨立人格和各自生活的“人”看。

都挺好——“原生家庭”之痛,還是要靠自己療愈

時間過去了十多年,武志紅老師作為一名大力促進心理學科普的前輩,仍不時在被大家評論功過是非,並因為不走實驗路線而有“民科”的嫌疑,但不能否認的是,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如果當年尚是懵懂的剛剛成年的兒女,現在已經是獨當一面的中年人,對下一代的教育已經成為新的話題。但是偶爾一句“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趕上脆弱的時候,還是可以準確地扎進那不太強健的心臟。

“原生家庭”,為何成為一個莫大威力的魔咒,每個唸到它的人,心裡都要頓一頓?

都挺好——“原生家庭”之痛,還是要靠自己療愈

我猜想,大概因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實在是,太一張白紙了。新生的嬰兒,每一次需求的滿足,都得來源於父母的提供。前三歲每天24小時必須依靠家人的照料。幼兒園開始直至成年,開始有固定時間段去接觸同齡人、老師和外面的世界,但是,父母基本上仍然是物質的唯一提供者;而精神上,父母去影響一個尚未建立起自己完整、成體系獨立人格的孩子,實在是太容易了。我們十幾歲“初戀”的印記尚且能影響之後感情的模式,從生命源頭開始的那些年的時時刻刻,當然會強勢地鐫刻在了我們的生命中。

我們如何去判斷自己是誰?我們是怎樣通過一次次的選擇將自我創造出來?我們對自己的各種認知又是如何得來?當你是一個孩子時,能和你互動,給你各種反饋的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之痛,相比成年後的挫折歷練,也更影響深遠、痛徹心骨——因為,那不僅僅是一些事件,那是你的一部分——那些陰影在你無法理解、消化、重建的年齡裡,強行塞進來,早已和你成為一體。

《都挺好》中,蘇明玉數次對父母喊出那句話“你們生了我,卻不好好養我”。成年後的蘇明玉在職場中縱橫捭闔,宛如鋼鐵女戰士,無論是受到集團內部的傾軋,還是商業夥伴的無情奚落和打壓,都能迅速反應、爭取最佳,但人生一開始那十幾年受的忽視和傷害,卻牢牢地盤恆在她的生命中,無法釋懷又不知如何解決。

都挺好——“原生家庭”之痛,還是要靠自己療愈

今晚大結局,看預告應該是父親患病後裡,蘇明玉放棄自己剛提拔的集團總經理身份,陪著父親接受治療。雖然我都能想到彈幕裡,大家一定會因此替明玉不平。但對明玉來說,與父親和解何嘗不是和自己和解,她需要這份父愛來補上心中那份空缺。這麼多年的打拼,對自己的苛刻,某種程度上也是在不停地證明——我也是值得父母愛的。如今能放下這份怨懟,對明玉來說是一件好事。她的生命終於可以走進一個新的狀態——為自己而活,以後明玉如論怎樣選擇,人生都會更加廣闊。

都挺好——“原生家庭”之痛,還是要靠自己療愈

明玉還是幸運的,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這份幸運。多少成年後的子女向父母提及小時候在家庭中受到的傷害,父母往往會說“那不都是些小事麼?”而人生中到底又有多少大事呢?《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父親做什麼了呢?他沒有毆打、沒有責罵、沒有遺棄松子,他只是更關心病弱的妹妹,而已。但是松子的終身都無法討好自己、終身都在追尋他人的關注,併為那一次次不對等的感情互動而窮竭了自己的一生。“原生家庭”之痛,就痛在,那份痛,對於當時的那個孩子來說,足以掩蓋住他的整個世界。而之後,不是每一個長大後的孩子都能走出那份陰影。

寫到這裡,我們面臨著一個問題——我們似乎給自己人生的某些不完滿找到了原因,而且這個原因不是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可以鬆一口氣,可以放過自己。我們可以在意識到這點之後,去發洩心中常年的淤青,去呵護自己。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停留在對父母的怨懟中,那生命便只能停滯在這裡,無法進一步。而對於父母,也是一件不太公平的事情。

畢竟,他們也不完美。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感同身受,他們的經歷告訴他們的經驗,用在子女的教育中,卻總是不對路。

所以,才有那句話——子女在等父母的一句“對不起”,而父母在等子女的那句“謝謝您”。

都挺好——“原生家庭”之痛,還是要靠自己療愈

或許呢,可以不那麼快地去原諒,可以不用強行扭轉父母的觀念,當你是獨當一面的成年人,你意識到傷痛的下一步,便是理解自己,和自己和解。而“原生家庭”之痛,終究還是要靠自己療愈——之前的印記再深,你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孩子,你有各種身份,擁有各種思考的維度,你和這個社會一次次的互動中,你重新地界定自己,用努力換取社會對你的積極回饋。而這個過程中,便是我們更新自己、創造自己的過程。你是誰,本來就不是一成不便的,或者可以說,“你”是時刻在流動的。當我們不斷引入新的生命力到我們的生活中時,“原生家庭”之痛便將日漸淡去。而合適的契機來臨時,我們也可以像明玉一樣,擁有機會彌補心中那份空缺。

歡迎關注公號:青妞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