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和关羽一样,都是非死不可吗?为什么?

淡忘忆


资深三国迷,来回答下这个问题。荀彧和关羽一样,都有其必死的理由,但两人死亡的理由,或者说死得其所是不一样的。

一、关羽之死是死于其性格。关羽其人智勇双全,位列五虎上将,但他的性格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傲。如《三国志》记载,马超投降后,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一,关羽立刻不满了,写信给诸葛亮说,马超有什么本事啊,居然可以和我平起平坐?诸葛亮写信回到:马超虽然也是文武双全,但他仅能和张飞比比,和美髯公你还是远远不如啊。关羽一听就特别高兴,甚至把诸葛亮的回信一一展示给别人看。就是因为关羽的傲,他根本不把江东大将放在眼里,结果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

按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关羽退兵入川,面见刘备,还是不用死的。但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如此战略要地被自己弄丢了,此时的关羽想来和当年的霸王一样,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了吧,唯有以死谢罪。

二、荀彧之死是死于理想破灭。荀彧是曹操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谋士,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后来的魏国集团。荀彧之所以如此尽心尽力的辅佐曹操,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是他认为可以匡扶汉室的人。及至后来曹操权势越来越大,挟天子以令诸侯,虽不像董卓那样残暴,但也有了不臣之心。《三国志》记载,董昭等人跟荀彧说,曹操应该进爵国公。令人想不到的是,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的头号谋士严词拒绝,由此得罪了曹操,再不被重用。以荀彧之忠,尽心辅佐的人居然是董卓之流,这与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相去甚远,甚至因为自己的原因可能加速了汉朝的覆灭,这个打击对荀彧是致命的,荀彧最后也是忧郁至死。

关羽和荀彧,都是忠义的代表,虽然二人至死都未完成自己的理想,但都在三国这个人才辈出的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人生的历史华章,千古流芳,被后人认可,足慰平生。


那年明月


我觉得是的,他们两个都必须死。虽然结果是一个自杀一个被杀,但都是死于同一个原因:忠于汉室。已成为了各自统治者上位称帝的绊脚石!

你可能会不赞问,说荀彧可以理解,关羽不能识同。只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详细论点请看我的头条文章《武圣关羽为什么会死于非命?》。


淡忘忆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荀彧,字文若,被称为“王佐之才”。

最初通过汉朝的仕官政策谋得了一个一官半职。后弃官归乡,又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视为上宾。但后来呢他去投奔了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


因为他是尚书令,所以居中持重数十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那么他给曹操出过什么计谋呢,荀彧在战略方面为给曹操提出了统一北方的大的战略方针,并且在官渡之战帮助曹操成功的战胜了袁绍;

而之后呢就是他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建议曹操在许昌迎天子;政治上呢,还帮曹操举荐了钟繇,郭嘉,荀攸,陈群等大量人才。可以说荀彧对于曹操的重要性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我觉得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重要性远大于郭嘉等人。

那么荀彧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荀彧呢从最初的就跟着曹老板一起干,一直忠心耿耿,还帮助曹操拉拢了人多人才,但是呢荀彧他所忠心的是汉室,而不是曹氏,意思就是他从最初帮助曹老板一起创业,一起发家,他的目的是想让曹操匡扶汉室,攘除奸凶,而不是最后自己单干,虽然说后来,曹操当上了丞相,可以说那时曹操想称帝也是信手拈来,但是曹操到死都是丞相,并没有称帝,相反反而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一上位就让汉献帝禅位称帝了。

我们说回荀彧,荀彧呢当时极力反对曹操任魏王,他觉得这样做是对汉室的不忠,视为不臣之举,但是呢曹操并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最终还是称魏王了。而荀彧呢也是因为这件事,被曹操所忌惮,将他调离了中枢,荀彧最终在寿春抑郁而终。

可以说荀彧的死,是必然的。

因为他所想的和曹操所追求的是并不一样的东西,但他从最初投靠曹操的时候开始便一直以为曹操的目的是匡扶汉室,就算后来曹操的目的逐渐明显,他也还怀着那一丝幻想,最终被曹操猜忌,在寿春抑郁而死,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一件事了。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