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和關羽一樣,都是非死不可嗎?為什麼?

淡忘憶


資深三國迷,來回答下這個問題。荀彧和關羽一樣,都有其必死的理由,但兩人死亡的理由,或者說死得其所是不一樣的。

一、關羽之死是死於其性格。關羽其人智勇雙全,位列五虎上將,但他的性格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傲。如《三國志》記載,馬超投降後,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之一,關羽立刻不滿了,寫信給諸葛亮說,馬超有什麼本事啊,居然可以和我平起平坐?諸葛亮寫信回到:馬超雖然也是文武雙全,但他僅能和張飛比比,和美髯公你還是遠遠不如啊。關羽一聽就特別高興,甚至把諸葛亮的回信一一展示給別人看。就是因為關羽的傲,他根本不把江東大將放在眼裡,結果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

按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關羽退兵入川,面見劉備,還是不用死的。但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如此戰略要地被自己弄丟了,此時的關羽想來和當年的霸王一樣,無顏面見江東父老了吧,唯有以死謝罪。

二、荀彧之死是死於理想破滅。荀彧是曹操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謀士,可以說沒有荀彧就沒有後來的魏國集團。荀彧之所以如此盡心盡力的輔佐曹操,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曹操是他認為可以匡扶漢室的人。及至後來曹操權勢越來越大,挾天子以令諸侯,雖不像董卓那樣殘暴,但也有了不臣之心。《三國志》記載,董昭等人跟荀彧說,曹操應該進爵國公。令人想不到的是,荀彧作為曹操手下的頭號謀士嚴詞拒絕,由此得罪了曹操,再不被重用。以荀彧之忠,盡心輔佐的人居然是董卓之流,這與自己興復漢室的理想相去甚遠,甚至因為自己的原因可能加速了漢朝的覆滅,這個打擊對荀彧是致命的,荀彧最後也是憂鬱至死。

關羽和荀彧,都是忠義的代表,雖然二人至死都未完成自己的理想,但都在三國這個人才輩出的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書寫了人生的歷史華章,千古流芳,被後人認可,足慰平生。


那年明月


我覺得是的,他們兩個都必須死。雖然結果是一個自殺一個被殺,但都是死於同一個原因:忠於漢室。已成為了各自統治者上位稱帝的絆腳石!

你可能會不讚問,說荀彧可以理解,關羽不能識同。只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詳細論點請看我的頭條文章《武聖關羽為什麼會死於非命?》。


淡忘憶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荀彧,字文若,被稱為“王佐之才”。

最初通過漢朝的仕官政策謀得了一個一官半職。後棄官歸鄉,又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視為上賓。但後來呢他去投奔了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


因為他是尚書令,所以居中持重數十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那麼他給曹操出過什麼計謀呢,荀彧在戰略方面為給曹操提出了統一北方的大的戰略方針,並且在官渡之戰幫助曹操成功的戰勝了袁紹;

而之後呢就是他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建議曹操在許昌迎天子;政治上呢,還幫曹操舉薦了鍾繇,郭嘉,荀攸,陳群等大量人才。可以說荀彧對於曹操的重要性是數一數二的,甚至我覺得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重要性遠大於郭嘉等人。

那麼荀彧最後是怎麼死的呢

荀彧呢從最初的就跟著曹老闆一起幹,一直忠心耿耿,還幫助曹操拉攏了人多人才,但是呢荀彧他所忠心的是漢室,而不是曹氏,意思就是他從最初幫助曹老闆一起創業,一起發家,他的目的是想讓曹操匡扶漢室,攘除奸兇,而不是最後自己單幹,雖然說後來,曹操當上了丞相,可以說那時曹操想稱帝也是信手拈來,但是曹操到死都是丞相,並沒有稱帝,相反反而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一上位就讓漢獻帝禪位稱帝了。

我們說回荀彧,荀彧呢當時極力反對曹操任魏王,他覺得這樣做是對漢室的不忠,視為不臣之舉,但是呢曹操並沒有同意他的建議,最終還是稱魏王了。而荀彧呢也是因為這件事,被曹操所忌憚,將他調離了中樞,荀彧最終在壽春抑鬱而終。

可以說荀彧的死,是必然的。

因為他所想的和曹操所追求的是並不一樣的東西,但他從最初投靠曹操的時候開始便一直以為曹操的目的是匡扶漢室,就算後來曹操的目的逐漸明顯,他也還懷著那一絲幻想,最終被曹操猜忌,在壽春抑鬱而死,也可以說是必然的一件事了。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