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一、好杠精!

我上大学的时候,听过一个讲座,题目叫《鲁迅与金庸》。这位著名教授自然是赞美鲁迅、批评金庸。他有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金庸小说中写的……我就不信有人可以用手在石头上刻字、也不信有人能一伸手打出一条龙来。”

我大惊失色——好杠精!

我明明知道他是杠精,当时却搞不明白他错在哪里。当然,后来明白了。

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二、杠精也“冤枉”

抬杠成精,简称杠精。

网上、现实,都少不了杠精的身影。

作为发表观点者,会很纳闷:“明明我说的是a,怎么杠精会理解成B呢?”

而作为杠精,也很冤枉:“你这明明有问题、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平心而论,有些杠精也“杠”得有理有据。甚至“杠”得让你无话可说——但是,交流中出现“杠精”现象,是个常态。

排除有意为之、以“杠”为乐、“以杠为业”的那些人,我相信很多朋友是“无心之杠”,只是逻辑不清所致。

因此,今天就从逻辑角度,分析一下,杠精,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三、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

说回《鲁迅与金庸》的例子。

这位教授的问题在哪儿呢?(接下来,是画重点部分)

我们的语言交流,大致可以分三大类: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

科学语言,主要用在科学(广义)领域,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

日常语言,就是咱们日常交流这些——由于日常大众的教育生活、风俗习惯不同,所以日常语言就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你得尽量把话说清楚,把信息表达完整。

还有,就是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就不一样了,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语意模糊、夸张等等,甚至是其常用的修辞手法。而说理、求真、严密思考这些,压根就不是文学语言要干的事情。

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四、区分三种语言

把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做区分,非常重要啊!非常重要!

我们在交流中,首先要对交流场合,做个基本判断:

这是在讨论问题呢?还是扯闲篇?还是文学赛诗会?

如果是讨论问题,那就得一是一、二是二,揉碎了掰扯清楚。

如果是日常扯闲篇,那你随便,说你是美国总统他小舅子,我都不反驳。

如果语境是文学语境——比如你在谈恋爱说诗一样的情话、比如你在阅读一本文学著作,那么,这时候,主要理解对方的意思和情绪就行,千万不能一字一句的抠、来较真的!

五、文学语言不可较真

小明:我爱你到海枯石烂。

小丽:怎么可能?海枯石烂,得几亿年吧?你还能活到那时候?

小丽这时候就杠精附体了。因为这时候是文学语言,在表达爱慕的情感而已。

小明:我要做个天狗,吃了太阳、吞了月亮!

小丽:你吃一个给我看看你。

又杠精附体!这时候还是文学表达啊!多么诗意的反叛和勇气。

李白:白发三千丈……

杠精:别急别急,我这儿有尺子,量量、量量。

……

再回到本文开始的故事。金庸小说里,用指头在石头上刻字、乔峰一掌拍出个龙来,那是文学语言,不要求与客观现实一一对应,虚构了一个文学场景、讲故事而已。

这时候再去用“科学语言”的要求,去求真、比对事实,可不就是杠精了么?

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六、日常语言的复杂性

分不清这三种语言的区别,是容易出现“杠精”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有了区别意识的时候,“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有点复杂的,是日常语言。

因为我们生活中,需要抒情——比如看见大海了,激动;

也需要论证较真——比如同事诬陷你、需要辩解、求真;要搞明白该不该砸日本车……

那么,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既会有科学语言、也会有文学语言。

具体细节展开说,太复杂。

只能说一个大的理念:

当我们需要搞明白某件事的时候,尽量还是用词准确一些、逻辑清晰一些。在不影响证据的准确性时,可以用一点夸张、比喻的文学修辞手法,以便更清楚的表达。

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七、和结论关系不大的比喻、事例——不必杠

不过这时候,杠精就又来了。

小明:我妹妹的脸蛋可红润可漂亮了,就像苹果一样,我小姨、邻居们都很喜欢。

杠精:真红成苹果那样?那你妹是关公吧?!

小明旨在说明,他妹妹的脸蛋红润漂亮,“像苹果一样”是比喻修辞,“邻居喜欢”是事例作证,是为了说明“妹妹脸蛋漂亮”而用的。

你顶多可以说,这个比喻不够恰当,但是对方传递的信息观点,是很清楚了。那么,这时候,就没必要把精力花在那些比喻、例子上。

因为这些例子,不影响小明观点的准确表达。

八、决定观点正误的比喻、事例——必须杠

有位杠精问了:那什么时候可以杠一杠你举的例子呢?

别说,还真有!

假如这个修辞、例子,会严重影响其观点的准确性——这时候,例子就起着论据的作用,必须要较真。

小明:我觉得,人是可以活三百岁的。我老家山里,有个老中医,就已经300多岁了!

杠精:嗯?终于被我逮到机会了!300岁?拉出来遛遛?!

“山里300岁的老中医”,是例子,也是支持“人可以活三百岁”的论据。因此,这个例子的真假,直接决定观点的正误,所以,必须要较真!

这时候,就要好好“杠一杠”了!

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九、宽容、公平原则

日常交流的论述,不可能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稍微遇到表述不太完整的时候,杠精就又出来了。

小明:你知道吗?听说香烟比大麻更容易让人上瘾,可是吸烟却不犯法。

杠精:啊?!你说啥?你居然鼓动我吸毒?!

……

这个,在逻辑谬误中,叫做“稻草人”谬误——就是歪曲对方的观点,把对方的观点夸张、放大、甚至不惜断章取义来歪曲,然后进行抨击。

在逻辑交流中,有一个原则,叫“宽容、公平原则”。也就是说,如果要有效沟通,在面对一个观点的时候,尽量去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不要抱有偏见、不要故意曲解一个观点。

很可惜,这一点,是网上诡辩最常见的手段。雄辩家们抱着偏见、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置对方于死地,获得辩论胜利——他们从不在乎真相究竟是什么。

十、归纳法之杠(上)

有一种“杠”,说话的人如履薄冰、杠精却理直气壮。这种杠,我称之为“归纳法之杠”。

逻辑推导一个答案,一般有两个途径:演绎法和归纳法。

一般的三段论啥的,都是演绎法——简而言之,就是从个例,推出普遍适用的结论。

比如:从“人会死、小明是人”,推导出一个结果——“小明会死”。这个结论,百分百正确。

还有一种,是归纳法——就是你从很多个例子中,得出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比如:当你尝了香蕉苹果梨,发现都是甜的,就归纳得出一个结论“水果都是甜的”。

这就是归纳论证。

归纳法,在先天就有个不足——你不可能把所有水果都吃完。

但是,这个结论可靠不呢?

是比较可靠的。

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十一、归纳法之杠(下)

这时候,“归纳法之杠精”就出现了。有一个最常见的“归纳法之杠”的例子:

小明:抽烟容易损害健康。

杠精:谁说的?!张学良活了100多!

或者:

小明:我吃的猕猴桃都是甜的。这个猕猴桃也肯定是甜的。

杠精:谁说的?你又没尝到,你怎么能确保他一定甜?

其实,归纳论证本身就是在说一种“可能性”,很大程度的可能性而已,在强调一种大概率的、整体而言的事,本身就承认“特例”的存在,故而不能用个例来否定。

所以,尽管张学良活到100岁,吸烟有害健康,依然是可靠的观点;

尽管我没有尝这一个猕猴桃,但是这个猕猴桃,也极有可能是甜的。

归纳法很重要,这里限于篇幅,不再做过多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如何做一名厉害的“杠精”

十二、杠精的种种变化

明白了以上四点(语言的分类;修辞和结论的关系;宽容公平原则;归纳法的特点),杠精的根本问题,就找得差不多了。

现实的、网上的种种“杠”,基本都可以包含在内,只是形式各种各样。

比如,有违背“同一前提”的杠精。

小明:我朋友挺高的,差不多有180cm。

杠精:180算高?我男朋友192我还嫌他矮呢!

高、矮,是形容词,是一组相对概念。这类形容词,都是有比较前提的。参照物不同,高矮判断就不同。小明的潜台词是“在我的比较范围和认知内,朋友高”。但是杠精说对方“不高”,是偷换了比较对象,违反了逻辑要求的“同一前提”的原则。

还有违背“同一概念”的杠精。

小明:我邻居真火爆脾气。昨天吵架,我去劝架,结果和疯狗一样连我都咬。

杠精:咬你了?牙印我看看?

小明语境中的“咬”,是指言语辱骂,杠精偷换为真的“用牙咬”。犯了逻辑中的“偷换概念”错误。

还有好几种,比较低级的,比如你在讲道理、杠精谈感情;比如杠精常说的“你行你上啊,no can nao bb”;比如分不清观念层面和现实层面等等……犯的错误都太幼稚,前面的文章也有提及,这里就不再浪费笔墨了。

十三、结尾

最后,希望大家运用逻辑,抽丝剥茧、探寻真相,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要变成为辩而辩、无聊的杠精。

当然,如果想成为一名厉害的好杠精,也请仔细参详本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