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评职称?“职称”和教师的“讲课水平”能不能划等号?


不评职称?“职称”和教师的“讲课水平”能不能划等号?


不评职称?“职称”和教师的“讲课水平”能不能划等号?

王营

因为一则标题为“他做讲师31年不评职称:课上好就行”的短视频,龚德才在网上走红。视频中介绍,龚德才自1987年被评为讲师,已经在讲师这个岗位上干了31年,但始终没有参评职称。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所在院系的很多教授都曾是他的学生。

龚德才老师为什么不评职称?据他自己回应说,他不想为了评职称而写文章。没有评职称,并不是评不上或者学院不给评,而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参评过。

不写文章就没有科研成果,自然就不能参评,那么龚老师的讲课水平如何?报道称:“去年,学院每个班要推选出一个最喜爱的老师,龚德才票数最高,是唯一一个有三个班推举的老师”。学生对他的评价是:“龚老师让我看到了一位良师该有的样子:腹有诗书,心存风骨。为人师,春风化雨;为君子,不争炎凉。”从学生对龚老师的肯定和赞美中,我们可以看出,龚老师的讲课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教授水平,不评职称实在有点“冤”。

由此不禁令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职称”和“讲课水平”能不能划等号?“讲课水平”高的教师能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

不评职称?“职称”和教师的“讲课水平”能不能划等号?

按道理说,评上什么级别“职称”,就应达到相应高度的讲课水平。在中小学里,高级教师应当是讲课水平最高的;在大学里,教授级别越高,讲课水平也应当越高。因为教师的天职就是讲课,只有备好课、上好课,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称得上尽职尽责。正如龚老师所言:“我是老师,上课是最重要的。为了上好课,做再多的准备,做出多少牺牲我都心甘情愿。”按照这样的标准衡量,龚教师评上教授当之无愧。

也许有人要说,没有科研成果就不能评高一级职称。请问科研成果具体指什么?难道科研成果就只限于论文、课题和著作,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上好每堂课,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是一种研究成果?教师教出来的学生“青出蓝而胜蓝”是不是一种成果?

然而,在日常职称评审工作中,让我们见怪不怪的是,许多老师的“职称”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成比例。尤其在中小学,由于职称评审受名额、指标的限制,许多学校往往采用论职排辈的方式,致使一些讲课水平高、教学成绩优异的青年晋级遥遥无期。一些学校则走上另一个极端,评职称只看教师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结果使一些专事写文章,不会上课、教学工作一塌糊涂的教师评上了高级职称,并且他们一旦评上职称,就拈轻怕重,不再进课堂。

不评职称?“职称”和教师的“讲课水平”能不能划等号?

好在有关部门已发现这一弊端。日前,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内容的“四唯”专项整治行动,纠正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功利化问题。

我并非反对教师评职称看论文、看成果,但我反对只看论文和成果,不看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问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做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是上好课,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这是教师的主业,而写文章、出成果则是教师的副业。况且所谓的论文、成果也必须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没有深厚的教学实践作根基,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空对空,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多少实践意义。

纠正职称评审中的“四维”倾向,让真正的优秀教师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必须打破现有的以名额、指标为限制的称职评审体系,采取“自然晋级”的制度。这就好像电脑游戏中的自然升级一样,每个人都有公正竞争机会,都有超越他人的可能。只要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或科研成果达到了某一级别的晋级标准,不用教师自己申报,经详审组织审查后,就可以“自然晋级”。这样做能使教师心无旁骛,安心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各个层次的教师自我加压,不断超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