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洋節”入侵,誰還記得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每年的12月24日,是西方國家的平安夜

,這一天,中國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流光溢彩的聖誕樹,賣到脫銷的“聖誕果”,國人們通宵達旦,等待著即將到來的聖誕節——這個耶穌的誕辰。

外來“洋節”入侵,誰還記得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上海

每年的公曆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情人節,這一天的中國,無論是如膠似漆的情侶,還是相濡以沫的夫妻,都要精心準備一件禮物,充滿儀式感地迎接它的到來。

而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中國的“情人節”——七夕,這個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卻已應者寥寥,穿針乞巧這一傳統習俗,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七夕節因為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尚未被人們遺忘,同下面這些早已消失的傳統節日相比,七夕節能留存至今日,已是難得的優待了。


一、龍抬頭

外來“洋節”入侵,誰還記得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舞龍

每年農曆二月二的龍抬頭,是出正月後的第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自古以來人們就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南方則普遍祭祀土地神( 灶神)。

這一天,有很多有趣的傳統習俗:

吃龍食:

龍抬頭這一天,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

採龍氣:

早上五點到七點之間,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此為一吉。

剃龍頭:

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做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開筆寫字:

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為孩子正衣冠、點硃砂啟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願孩子長大斷文識字。


二、花朝節

外來“洋節”入侵,誰還記得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漢服愛好者在花朝節踏青遊玩

花朝節,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俗稱“花神節”,是為了紀念百花的生日,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

人們在這一天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還要到花神廟去燒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花朝節在中國古代是十分重要的節日,雖然不是明確的女兒節,但也在民間被稱為姑娘會,女孩在這一起也藉此相聚玩耍,互相認識結交朋友。在封建禮教荼毒的古代,花朝節是少女們難得能夠放開身心、享受自然的機會。

只是由於未知的原因,這一傳統節日卻逐漸消亡了,如今僅存於我國廣西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生活中。


三、上巳節

外來“洋節”入侵,誰還記得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漢服愛好者進行修禊儀式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所謂“祓禊”,就是指人們結伴前往水邊沐浴,後來又增加了曲水流觴、宴飲聚會等活動。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開篇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描述的就是上巳節宴飲修禊之事。

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上巳節逐漸被人遺忘,這樣水邊宴飲、郊外遊春的場景,已經再也不能見到了。


四、中元節

外來“洋節”入侵,誰還記得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放河燈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在上古時期,七月半農作物豐收,人們祭祀祖先,追懷先人,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名稱的由來,是道教認為七月半乃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外來“洋節”入侵,誰還記得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人們在這一天祭祖、燒紙、焚香燃炮、祈求豐收、跳天燈、河燈渡孤,趣味十足。

只是隨著時代發展,已經少有人明白中元節祭祀的雙重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二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甚至中元節,也已經很少有年輕人知曉它的存在了。


各位還知道哪些流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傳統節日、習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