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謀略,為什麼到了晚年選擇投降關羽?

富元製作


于禁,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一,與張遼、張郃、徐晃是後來投誠曹操有所不同。于禁和樂進,可是“五子良將”中資歷最老的,從一開始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是曹魏陣營中,元老級別的將領。
特別是于禁,愛兵如子,奉法至公,善於治軍,絕不徇私情,曹操至交好友昌豨,在軍營中犯了軍規,在不關照曹操時就將其殺了。曹軍被張繡殺敗,兵敗如山倒,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殺了打家劫舍的青州兵;于禁參與了破黃巾、敗袁術、徵張繡、打袁紹等,立下了無數的戰功。
于禁,因功升遷為左將軍假節鉞,食邑一千二百戶,封一子列侯;此時的于禁,已經是一方大員,擁有生殺大權,其事業也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狀態。關羽來犯,攻打樊城,于禁起兵,支援曹仁抵擋關羽的進攻,此時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最終,于禁、龐德水中被關羽所擒;其中,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斬殺;于禁則選擇了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
呂蒙白衣渡江,攻破江陵後,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國軍隊所擒,不願降服被斬殺;于禁,以俘虜身份輾轉落入東吳手中,受到了虞翻等名士的侮辱。
于禁投降,被曹魏陣營所鄙視,畢竟於禁名望非常高,左將軍假節鉞,卻投降了關羽,正因為龐德寧死不屈,與于禁選擇投降,形成了鮮明的比對,這個反差實在是太大了。

以至於曹操聞訊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兵敗的于禁,選擇了投降,可謂晚節不保,之所以于禁不似龐德這般寧死不屈,可能于禁作為主將,想保住手下數萬官兵的性命有關,如果當時不降關羽,以關羽的脾氣,于禁手下數萬水淹的官兵,定會被悉數斬殺。愛兵如子的于禁,無奈選擇了投降,儘管保住了數萬官兵的性命,卻讓自身失了忠義;後來于禁被吳國送回到魏國,曹丕表面上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實際上是在嘲笑他;此後,于禁想去祭拜主公曹操,結果卻被曹丕所羞辱,于禁羞愧得病死去,諡號厲侯。

國平軍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

像東漢末年這樣的動盪時代,誰又算是正統的君主?白手起家的曹操,自稱皇叔的劉備,還是名將之後孫權?依我看,當時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便是:亂世無大義,強者定章程。且不說別人,以忠勇聞名於後世的關羽,不也是曾寄居在曹操的麾下嗎?既然如此,我們拿什麼來評判亂世中的那些武將文臣呢?

那麼,我們具體來分析下於禁這位著名的武將。

曹操為何哀嘆?

首先,于禁得到了曹操無可替代的信任。

誠如曹操所言,于禁追隨他已有三十年矣,自認對他了如指掌,常處變不驚,臨危不懼,不徇私枉法,因此十分看重他。曹操曾賜節鉞給下屬將軍,而五子良將中得到此殊榮的只有于禁和張郃,然而張郃受節鉞於魏軍危難之間,由此可見,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非他人可以取代的。

其次,于禁投降,而龐德守節。

於是,等到襄樊開戰時,曹操特意讓于禁率師協助曹仁,西涼猛將龐德從徵。曹操的本意是,關羽天下無敵,曹軍中諸將唯有龐德可與其一較高低。然而,龐德舊主馬超如今投奔劉備,曹操也擔心龐德是否會念舊,而在戰場上放水,甚至是臨陣倒戈。如果於禁在場,又手持節鉞,龐德如反水便可立斬之,龐德不反,曹軍便多了幾分勝算。

令人遺憾的是,洶湧的漢水,使得於禁等人被圍困於小坡上,面對關羽,他最後選擇了投降,而龐德卻寧死不屈。這樣的結局對曹操打擊有多巨大?就好比他派人去鋤奸,結果“奸”的英勇就義了,“鋤奸的”屈膝投降了。

最後,于禁投降,動搖曹魏軍心。

之前,曹操除掉朱靈,僅憑著于禁在軍中的威信,區區幾十人便收回了朱靈的兵權。正因為于禁在軍中影響力大,像他這樣手持節鉞的都舉手投降了,曹操的軍心是否還會如以前那樣穩定呢?不得不說,于禁給軍中將領起了個壞頭。曹操才因此哀嘆很久啊。

于禁為何投降?

首先,曹操曾是天下文臣武將的明主。

在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向來是所向披靡,而他也是天下文臣武將心目中的明主。所謂良禽擇木而棲,縱觀天下英雄,如荀彧所言,袁紹心胸狹窄,優柔寡斷,而曹操不拘小節,惟才是舉。因此,能投奔曹操也是很多將領心中的理想。

當時的于禁也是這麼想的,跟著曹操好好幹,將來必定能闖出一番事業。因此,便有了三十年不離不棄的主僕之情。

其次,天下格局已變,劉備也是不錯的選擇。

那麼為何襄樊被困後,于禁就甘願揹負罵名而投降了呢?他為何不和龐德一樣捨生取義呢?

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時的天下格局已然大變,劉備不再是織蓆販履之輩,曹操也不再是天下最強的諸侯。自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後,劉備以坐擁益州和大部分荊州,麾下集五虎上將、左諸葛右法正的蜀漢最強陣容,傲睨群雄,可與曹操分庭抗禮,更何況蜀漢與東吳結盟。因此,當時之勢,蜀漢已經不在曹魏之下了。

當時,于禁陷入絕境之中,他會認為,一旦自己全軍覆沒,那麼曹仁肯定會丟襄樊,如此,蜀漢與東吳聯手,曹魏必然危在旦夕。因此,他的臨陣投降不過是重新選擇明主,何況對面是名震天下的關雲長,敗在他的手下也不算難堪。

最後,劉備畢竟是漢室之後。

于禁改投劉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劉備是漢室之後,追隨他將來可以說是棄暗投明。這樣的例子歷史上數不勝數,管仲改投齊桓公,百里奚改投秦穆公,韓信、陳平改投劉邦等等。只要蜀漢最後取得天下,自己照樣是復國功臣,歷史上也不會埋沒自己的名聲。

相反,如果曹魏滅亡,于禁即便現在英勇就義,恐怕史冊上也會將自己評定為篡奪漢室的亂臣賊子吧。

可惜,他不知道孫權已和曹操暗通曲款,共同對抗蜀漢。如果他能領悟到三足鼎立之微妙,也不會輕易投降了吧。

結語:

亂世之中,何以評判于禁之忠勇?也許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待之。

  • 從曹操與于禁之君臣小義來說,于禁背叛曹操,有負曹操對他的信任與厚望,且容易動搖曹營軍心。

  • 從光復漢室的大義上來說,劉備為光復漢室的正統之後,而曹操疑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竊國賊,于禁投奔他亦算是棄暗投明。

  • 從強者定章程的角度來說,于禁投奔劉備也可謂是良禽擇木而棲,識時務者為俊傑。


讀春秋思無忌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于禁作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武將。他在曹魏建立的前期貢獻卓著,被曹操倚為左膀右臂,是一位以善於練兵統兵的嚴將。但是在他達到巔峰後,卻在關羽手中吃了虧,還被活捉投降,前後的反差太大,讓人有些大跌眼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請跟著我一起仔細分析一下。

五子良將,名副其實

于禁在三國時期也算是老資歷武將了,從184年討黃巾開始就參軍入伍。最開始是跟著同鄉人鮑信,後來鮑信死了,又在192年被王朗推薦給了曹操,從此便開始了他在曹魏的“五子良將”生涯。于禁是一個善於統兵作戰的武將,隨曹操一起參加過曹魏前期幾乎所有的戰役,攻城拔寨,破軍拒敵,打了很多硬仗,包括擊黃巾、平兗州、滅呂布、討袁術等等大小百餘戰,軍功累累。其中在討伐張繡失敗後,約束士兵,堅守陣地,擊殺作亂的青州兵而令曹操格外欣賞,被譽為是將領中的楷模。官渡之戰時,于禁率兩千人為先鋒,率先在延津阻擊袁紹大軍,首挫袁紹銳勢。之後又和樂進一道,率軍五千跨河攻擊袁紹別營,在汲、獲嘉二縣大獲全勝,打擊了袁紹軍的士氣。于禁的果敢善戰可見一斑。

在這之後,于禁作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一直活躍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被曹操倚為左膀右臂。于禁帶兵嚴厲,訓練出來的隊伍嚴肅莊重,戰鬥力強,是一個善於練兵統兵、嚴格執法的將軍。在216年,曹操進魏王,于禁也隨之達到了人生頂峰,他被升為左將軍,假節鉞。假節鉞代表著皇帝的持節使臣,如皇帝親臨,可以斬殺所有犯軍令之人,以及代君王出征並且可以斬殺犯法節將,權利極大。在五子良將中,只有于禁一人是假節鉞,其餘四人都是假節,低了一等。由此可見,曹操對於禁的信任與看重。可是這樣忠誠果敢的於將軍,又為何在襄樊之戰投降了關羽呢?到底是貪生怕死,還是另有隱情,讓我接下來繼續分析。

襄樊折戟,晚節不保

于禁在襄樊之戰中,是在曹仁告急後,作為支援部隊參戰的。當時天助關羽,天降暴雨,讓關羽有機會決堤,使漢水氾濫,水淹曹軍。從地圖上不難看出,當時于禁率軍駐紮在樊城外,樊城周邊地勢一馬平川,一旦漢水淹過,連個可以據守躲避的山頭都沒有。按照《三國志·于禁傳》的記載:

“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其實說白了,樊城周邊都被淹了,關羽軍乘著大船到處割韭菜,于禁軍根本不用打就投降了。某種程度上說,打敗於禁的不是關羽而是可怕的洪水,人力不能抗衡。曹仁當時也差點棄城逃走,不過被滿寵勸阻了,若非關羽缺糧退兵,否則樊城也有危險。那麼如此看來,于禁兵敗被抓本不算是意外,意外其實是龐德英勇就義了,而於禁卻是苟且偷生,沒有殺身成仁。“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從曹操得知兵敗後所說的話,便不難看出曹操認為,這個時候于禁應該自盡以示忠誠。

1、貪生怕死論

于禁為何投降,目前主流的看法是人老了,心也軟了,變得貪生怕死了。但我不這麼看,由於史料記載不足,無法得知當時于禁的想法,但是從於禁過往的戎馬生涯來看,他也是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人,這樣的人不太可能那麼軟弱地就投降了,顯得毫無風骨,至少我不願意這樣揣測一個沙場宿將。

2、保全三軍論

在《三國志》中,我們可以看到“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這樣的記錄,推測于禁的投降很有可能是為了保住手下不被斬殺。因為當時關羽軍中缺糧,按理養不起俘虜,勢必要屠殺殆盡,但是後來沒有這樣做,那麼不妨推測很可能是于禁在當中做出了妥協犧牲。我個人更傾向於該種猜測。

結語

對於于禁而言,前半生戎馬倥傯,後半生痛苦難熬,我們目前只知于禁在襄樊之戰落敗並且投降,但是個中真相卻是因缺乏直接證明的史料,而僅能停留於猜測中。但以他前半生的功績,不管他的投降是因為貪生怕死也好,還是保全三軍也罷,總歸是一個值得後人敬佩的名將,實在沒必要一戰將人拍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