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世紀”,2020年

“亞洲世紀”,2020年

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和研究新興市場的專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談論“亞洲世紀”的到來,據稱這一時刻將是亞洲成為新的世界中心的轉折點。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統計數據後發現,按照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界定,亞洲經濟規模將在2020年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這將是19世紀以來的首次。而在2000年,亞洲GDP只佔全球的三分之一。

數據顯示,“亞洲世紀”從2020年開啟。印度總理莫迪表示:“現在,亞洲發現自己身處全球經濟活動的中心,它已成為世界經濟主要的增長引擎。實際上,我們正在經歷許多人所稱的‘亞洲世紀’。”

得益於中國和印度經濟快速增長

據報道,亞洲人口早已超過全球半數。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30座城市中,21座位於亞洲。2020年,亞洲還將擁有全球一半的中產階層人口。這裡的中產按2005年購買力平價(PPP)計算,是指每日人均收入在10美元至100美元之間的家庭。

LMC Automotive的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亞洲人購買的轎車和卡車數量一直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居民。到2030年左右,亞洲人購買的汽車數量將相當於其他地區的總和。

據悉,《金融時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而非市場匯率來評估一國的GDP,進而得出亞洲經濟規模將在2020年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總和的結論。《金融時報》稱,這種用購買力平價來評估GDP的方法,被普遍認為是適當的測量方法,因為它把物價通常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民眾的實際購買力也考慮在內。

不過,即便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亞洲GDP仍佔全球的38%。21世紀初這一數字為26%。

亞洲經濟令世界其他地區遜色的原因是什麼?中國和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是這一趨勢背後的主要原因。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9%,是2000年7%的兩倍多。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經濟總量約是德國或日本的兩倍,而在2000年,印度的經濟規模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小於德國和日本。

按照市場匯率計算,2018年中國GDP增速6.6%,總量世界第二;印度GDP增速7.3%,世界第七。

世界即將進入“亞洲世紀”,不僅歸功於中國、印度等幾個經濟大國,還得益於中小型國家的增長。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20年,印度尼西亞有望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並將在2023年之前超過俄羅斯,成為第六大經濟體。

越南是亞洲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到2023年,在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經濟體排名中,越南預計將超越多個國家,其中包括比利時和瑞士。

西方作為全球中心的時代結束了

這一輪亞洲國家的崛起,始於日本戰後的經濟快速增長。而這其實是一種歷史常態的迴歸。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亞洲一直主導著世界經濟直至19世紀。

意大利博科尼大學經濟史教授安德烈亞·科利表示:“大約17世紀末,歐洲用羨慕和嫉妒的眼光注視著這一地區(亞洲),這裡集中了世界三分之二的GDP和四分之三的人口。”

根據印度政治家兼作家沙希·塔魯爾的估算,18世紀時,印度佔世界經濟的份額與歐洲相當。隨著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爆發,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濟騰飛,而亞洲在全球的地位不斷下降。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喬爾·莫基爾說:“自1500年至1750年間,歐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世界其他地區沒有。”到20世紀50年代,雖然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但經濟總量還不到全球的20%。

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經濟史教授鮑勃·艾倫也表示:“在19世紀,亞洲從世界製造業中心變成了出口大宗農產品的欠發達經濟體。”

但最近幾十年來,這一趨勢得到了逆轉。日本和韓國是最早一批追上西方的亞洲國家,而中國後來的迅猛增長令兩國“相形見絀”。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繼而實現經濟騰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的報告指出,短短兩三代人時間裡,通過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融入全球經濟,再加上高儲蓄率、大規模投資人力和實物資本,以及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這些有利因素促成了亞洲經濟的飛躍。

新加坡外交學者馬凱碩在其最新著作《西方輸了嗎?》中寫道:“西方跨越兩個世紀的作為全球中心的時代結束了。”

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過去50年,數億亞洲人擺脫了貧困,許多亞洲經濟體已達到中等收入或發達經濟體水平。

從人均GDP比較,亞洲國家比歐美仍有差距,但差距正在縮小。IMF數據顯示,按購買力平價,中國人均GDP為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歐盟的44%左右;印度人均GDP為歐盟的20%左右。但自2000年以來,中印兩國人均收入與美歐的差距已大幅縮小。經過這段時期,中國人均GDP幾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5倍,而兩個地區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相當。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亞洲都將重新佔據全球經濟舞臺的中心。鮑勃·艾倫教授表示,當這一時刻到來時,“世界將回到原點”。(文匯報駐華盛頓記者張松)

“亞洲世紀”,20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