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人的“掛紙”風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唐朝杜牧寫清明節的詩,贛南人把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日,簡稱“掛紙”。下面就來分享一下當地的清明節風俗。

當地人好多都是在清明節前半個月就已經開始掃墓了,當地風俗是隻要“春分”一過就可以開始掃墓祭祖了。大多數人家都會選擇週末來舉行,這樣方便大人小孩一起上山掃墓祭祖。

掛紙前要準備好多的祭祖用品。草紙、香燭、冥幣、鞭炮、雞一隻,豬肉,米飯、水果、米酒、蔥蒜苗等。

草紙是有人專門做好的,買回來之後把它整齊地排在地上,然後把殺雞時的雞血淋到草紙上面,每一塊草紙都必須淋到,等晾乾後就可以了!然後把雞、豬肉煮熟,在雞的翅膀兩邊各插上一隻筷子放在一個竹籃裡。再裝上一碗煮熟的飯,放上兩個桔子蘋果,帶上一壺米酒就可以出發了。由於當地的墳都是分佈在各個深山老林裡,所以還要帶上鐮刀,鋤頭等工具。

到達一個祖墳前,首先是把周邊的雜草全部要用鋤頭鏟乾淨,然後把前面有些大的樹枝用刀修剪好,以免造成擋住風水!當地有個小風俗,就是祖墳周邊必須讓它長草,不能用水泥或其它的方式讓其寸草不生,寓意著後代的子孫們都會勤奮耐勞,不會好逸惡勞!

接下來就是把香燭點好,燃放鞭炮(近幾年提倡森林防火,也就不點香燭放鞭炮了)。把淋了雞血的草紙分別掛在墓地的上面,左右各一塊,正中間再掛三塊,用石頭壓住!就可以了,這就是為什麼把掃墓叫“掛紙”的原因。

一切都準備好就開始祭拜了,把竹籃裡的食物放在墓前,一邊燒準備好的冥幣,一邊用酒壺裡的酒在冥幣的周圍撒上一圈米酒。傳說這樣做是為了圈住這些冥幣不會被“別人”搶走。但是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森林防火。這就老祖宗的智慧所在,能讓幾千年的傳統風俗流傳至今的部分原因吧。

最後人們都會在墓前的旁邊種上一棵蔥和一棵蒜苗,據說這樣做是為了祈禱後人聰明能幹,一代更勝一代!有些地理位置好的,來年去掃墓裡,還能看到上一年種的蔥蒜苗還依然鬱鬱蔥蔥地!這讓後人更加相信他們的祈禱成真,更加憧憬未來!

這就是我們這裡清明節的掃墓風俗。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幾千年來,就是這些各式各樣的民俗民風,才讓我們懂得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道理。才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民族越來越團結,祖國越來越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