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防控疫情對經濟影響降到最低

時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地武漢已解封一週,原本應該全力恢復經濟秩序,不過由於境外疫情擴散導致確診病例不斷輸入,且零星出現本土關聯病例,讓國人對全面復工復產有所疑慮。當前究竟如何統籌疫情與經濟之間關係,也是決策層所關注的。

13日召開的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提出,要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動態完善防範疫情跨境輸入舉措,提高針對性有效性,加強精準防控和規範處置,排查消除疫情反彈風險隱患,為推進全面復工復產創造有利條件。

目前國內的疫情形勢,可以用基本撲滅來形容,曾經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省尤其是武漢地區,早已陸續解封,截至12日,湖北全省現存確診病例下降至244例(其中武漢243例)。不過受境外疫情擴散影響,主要輸入省份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彈,出現了黑龍江現存確診病例超湖北、廣州檢測出111名非洲籍在穗人士核酸呈陽性、上海和內蒙古等地現存確診病例數在100例以上等令人頗為憂心的現象。

過去兩個多月,疫情在國內得以撲滅,採取的是“休克”療法,令經濟受到不小衝擊。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1~2月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為-24.5%、-20.5%、-13.5%,均為數據公佈以來的最低水平。一季度經濟數據雖尚未公佈,但不樂觀幾乎是普遍預期,甚至有觀點認為會出現負增長。

當前,應不應該繼續以犧牲經濟利益為代價,用老方法來防控疫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一則疫情再度在國內暴發的可能性很小,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難以承受二次衝擊,經濟停滯或半停滯產生的二次傷害,大概率會大於疫情本身。

所以,在境外疫情尚未得到控制及疫苗沒研發成功之前,雖然境外輸入病例及本土關聯病例一時之間難以徹底阻斷,但推進全面復工復產的步伐不應停歇。面對當前國內疫情形勢,需要用更精準、更科學的防控方法,使其對經濟恢復的影響降至最低。

如針對最近一個多月每天兩位數的境外輸入病例,既要繼續嚴格水、陸、空口岸管控,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跨境流動,統籌做好口岸管理、檢驗檢疫、封閉轉運、隔離診治等工作;還應該對入境人員實施“閉環”管理,即只要是入境中國大陸,除特殊情況外都應該隔離14日,堅決堵住擴散源。

而對於醫療和防控力量較為薄弱的邊境地區,如中俄口岸綏芬河等,應根據防控壓力,分級組織內地醫療防控專家工作組到邊境一線,支援和指導疫情防控、方艙醫院建設、集中隔離點和定點醫療機構設置及患者救治工作,調集檢測試劑和設施、診療救治設備等,增強邊境地區、口岸城市防控和救治能力。

至於近期個別地區連續出現散發病例及本土關聯病例,則要繼續做好社區防控,將防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對中國和外國公民一視同仁,防止疫情擴散。以非洲籍人員較為集中的廣州為例,非洲國家是疫情防控的缺口,需要多道防線格外重視抵禦境外輸入,並一同對待中外公民,摸清查清入境人員,執行必要的隔離政策,既阻斷社區傳播,也避免引起國人恐慌。

應該說,當前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勢在必行,對於一時難以徹底阻斷的境外病例輸入等疫情形勢,需要常態化科學、精準防控,並使其對中國經濟社會恢復的影響,降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