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作者/晟傑


在健身房中,女性群體顯然比男性更大。但在總體的健身訓練方式上,肌肉健美的男性,依然完全是主導地位。

很多的女性健身計劃,依然來自於沒有生理期的男性。「女性不是小一號的男性 」的呼籲,背後體現了運動生理、解剖的性別差異。女性走進男性荷爾蒙佔領的自由重量區內,一度被認為是「世界奇觀」。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應該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女性健身,不只在於去掉兩個槓鈴片、降低三檔配速。至少從生理構成、解剖結構上來說,女性的訓練計劃,需要找回更符合「女性」的訓練教科書。


舉例來說,女性梨形身材的重要因素之一——骨盆寬,往往會產生Q角,甚至膝關節外翻,讓日漫中「少女跑姿」落為現實。在此情況下,居家葛優癱後造成的臀中肌無力、股四頭肌外側無力,可能會放大運動風險。


而相較對生理期避而不談,根據雌激素的起落變化,對訓練計劃作出簡單改變,或許也能在女性健身愛好者中,更為有效地「增肌減脂」。


換句話說,

「男女有別」,需要在健身房的運動科學中被列為議題。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當然在心理方面,因為更細膩敏銳的感知,女性在健身房,有著成倍於男性的健身恐懼。


有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女性健身者會在訓練時,遭受惹人生厭的特殊關照。

比如「像野獸一樣訓練、為了變美而奮鬥」等社交平臺雞血,會女性加劇對自我身材不滿意,導致情緒低落。相反,英格蘭體育每年一部的策劃短片,通過展現「胖女孩、瘦阿姨」,在游泳、攀巖等運動中的自信美,鼓勵不同「樣子」的女性嘗試健身。


即便人體的訓練方式有廣泛相通性,但在廣大女性健身愛好者面前,

男性的肌肉科學,可能並不完全是女性健身的教科書。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男性肌肉科學

不是女性健身教科書:


男性肌肉科學,似乎填充了女性健身的教科書。

比如說,「女性不是小一號的男性 Women are Not Small Men」,來自於女性運動科學倡導者Stacy Sims。她旨在表達,男性中成立的運動解剖、運動營養學,或許不能百分百套用於女性。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Stacy Sims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闡述了女性健身,不只在於去掉兩個槓鈴片、降低2檔配速。

在2019年的TED演講中,Stacy Sims講述了在普渡大學時,和諸多男性共同參與的耐力實驗。實驗橫跨了她的生理期,而相比數週前較輕鬆的脂肪供能,後期佔比更高的碳水供能現象,導致Stacy Sims異常艱辛地完成整場實驗。

「Women are Not Small Men」 來源:TED


但這這一反常現象,卻未在更多的男性受試者中體現。而Stacy Sims得到的回應是「女性是反常理的,不需要進一步研究」。

可事實上,女性健身潛在運動風險,難以被忽視。

舉例來說,在NSCA體能訓練概論中,女性運動員的膝關節損傷被重視。具體包括,女性籃球運動員前交叉韌帶撕裂ACL的發生率是男性6倍。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前交叉韌帶撕裂ACL


而從超1500例膝關節損傷案例中來看,男女運動員之間存在的激素水平、肢體排列、運動表現差異等組合因素,往往是形成較大損傷概率的原因。

甚至更進一步從源頭挖掘,女性在運動科學的研究領域中,也只是處於立錐之地的狀態。

英國騎行協會的女性領導者Michelle Arthurs-Brennan,認為體育科學忽視了對女性的研究。並於2019年在個人專欄中表示,在運動表現相關的主要期刊上,只有3%的文章專門對女性進行研究。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Michelle Arthurs-Brennan


背後因素往往在於,女性運動科學研究成本更高。比如,激素的波動會使研究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因為受激素影響下,展現出的不同運動表現往往會加大實驗難度,

但在客觀因素外,更多來自於男性的主觀判斷,或許也是形成女性健身被忽視的潛在原因。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世界各地的男人們總認為自己比女人更瞭解科學」,是Patrick Sturgis在惠康全球監測報告中的觀點。而這種來自科研領域的性別差異在北歐最高,認為自身對科學「比較」或「非常」瞭解的男性,比女性多17%,而在北美男性比女性多7%。

而除了運動科學對女性健身有所忽視以外,女性走進健身房力量區域內,存在被認為「有悖常理」的現象。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科學的真相


健康平臺MindBody曾在今年國際婦女節前夕發佈調研報告,有57%的女性表示曾遭遇難以忍受的注目禮,甚至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曾表示在訓練時,遭受惹人生厭的特殊關照。

這項調研涉及2001名英國健身房用戶,研究結果也被MindBody指出,能證明純女性健身房或許有較大市場。

但更重要的是,對於健身房女性性別包容問題,更需被改善。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女性健身,

和男性不太一樣


女性健身,和男性不太一樣。

首先,如同潮汐起落的生理週期,讓月經期停練或降低強度成為共識。但除此以外,根據生理週期中的卵泡期、黃體期,對女性健身計劃作細微改變,或許能更為有效地「增肌減脂」。

比如說,在月經期結束後,卵泡期時雌激素上升,脂肪供能佔比有所增加,或許是參與中低強度有氧訓練的較好時期。國際期刊Sports Medicine在2010年提出,雌激素增加了運動中游離脂肪酸的利用率和氧化能力,有利於耐力表現的結論。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生理期激素變化


相反,伴隨排卵期至黃體期到來,肌糖原的儲存量、肌群募集效率有所增加,以及更多女性在受訪調查時,都表明此階段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而這也意味著,此時或許更適合高強度、以及大容量力量訓練。

換句話說,月經結束後選擇低強度Zumba,以及排卵期過後來一場高強度的HIIT,或許是能讓更多女性愛好者受益的。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生理因素更多決定了女性優化訓練的方式,

而在解剖學上的差異,則更多會放大潛在的運動損傷風險。

更多被達成共識的案例是,股四頭肌夾角過大,是更多女性健身者在蹲、跳、跑後出現膝關節損傷的潛在因素。簡稱為Q角的生理現象,是指大腿骨延伸線和脛骨延伸線之間的夾角。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股四頭肌夾角(Q角)的男女差異

來源:dynamic chiropractic


Q角的存在,讓日漫中「少女跑姿」成為現實。但是膝外翻的不良運動表現,已被證實會導致ACL等膝關節損傷。

對此,ACE在2019年發表女性專欄指出,教練員可以針對Q角過大的女性健身用戶,採取神經適應訓練尋找正確的動作模式。甚至說,針對葛優躺的居家宅用戶設定,適當強化髖關節外展、外旋等功能,避免進一步的股骨內旋,脛骨外旋。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女性運動員經調整後的股四頭肌夾角狀態


而在相對硬核的運動科學以外,女性用戶在健身房內,敏銳的心理感知更不同於男性。

比如說,相較男性更傾向在健身中,取得勝利和不斷競爭,女性則希望發展對外社交和全面的體適能。這一來自上世紀的運動科學研究,解釋了女性在健身過程中所需的內源動力。

相應的,社交氛圍濃厚的團課健身房,以及更利於控訴情緒的私教工作室,成為女性健身愛好者佔比最多的健身場所。

基於此,心理感知更細膩的女性

,往往也是健身房恐懼症的頻發人群。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英國時尚雜誌Cosmopolitan Body曾向其女性關注者發起健身調查。其中,有44%的女性坦白,由於害怕做錯動作,會放棄進行抗阻訓練。另一方面,「像野獸一樣訓練、為了變美而奮鬥」等社交平臺雞血,會女性加劇對自我身材不滿意,導致情緒低落。

而這也是英國發起「This Girl Can」,讓「胖女孩、瘦阿姨」敢於加入健身的初衷。

「This Girl Can」是英格蘭體育於2015年發起的女性健身口號,一部90秒的宣傳片,傳遞了不同年齡、體型、能力的女性,都能享受運動,片中主角表現,皆以現實生活為原型。


「This Girl Can」 來源:英格蘭體育


女性健身,

需要自己的教科書


從60年前女性在健身房鍛鍊被認為「不夠淑女」,到如今女性已經成為精品健身工作室的主力人群,女性引導了健身房的新一代革命浪潮。

但相比開拓女性健身空間,直面女性健身需求,是時候被重視了。

比如近年來,包括Curves在內的女性專屬健身房,為女性研發特質的環形力量器械,相比傳統的龍門架鋼線,採用液壓阻力使女性愛好者入門抗阻訓練。

而黑人女性Bami Kuteyi創辦的女性訓練營,也旨在改變「聯想健身,就聯想到苗條白人女性」的歧視現象,鼓勵更多被忽視的黑人、亞裔族群參與健身。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Bami Kuteyi 來源:METRO


甚至,女性用戶從美容式健身走向健康、強壯的趨勢,也正在增加。

無論是考驗綜合體能素質的CrossFit,還是以絕對力量見長的力量舉運動,優秀的女性愛好者又做增長。

舉例來說,CrossFit「Heroes」WODS稱號不再僅限於男性,而在2019年結束的阿諾德體育節,女性力量舉選手Stefi Cohen以高於4倍自重的225kg槓鈴重量,創造新的非官方女性深蹲紀錄。

女性健身教科書,不全是男性肌肉科學

來源:ESPN《The Body Issue》


同樣,在ESPN從2009年推出的《The Body Issue》,女性運動員的健美形象並不缺席。

除此以外,更多的運動品牌也在女性主題中,迎來新一輪爆發。

倡導運動生活方式的lululemon,讓部分中產女性開始「瑜伽褲成癮」的新生活信仰,包括安德瑪、耐克也陸續在女性健身領域拓展

讓女性進入健身房的話題從來不會消弱,但進入健身房後的健身過程,到了被重視的時候。■ GYMSQUARE

文章轉自GYMSQUARE

WILLSTART

來這裡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