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用空城計的是他,並非諸葛亮!

一說空城計,想必大家都能想到諸葛亮。《三國演義》裡關於空城計的故事其大意是說:街亭失守,司馬懿大軍直必西城,諸葛亮無兵禦敵,即大開城門,並且在城樓上撫琴。司馬懿疑有伏兵,遂退兵。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此不詳述。

這是小說《三國演義》的記載。但在三國及西晉時期著名史學家魚豢所著的《魏略》及陳壽所著《三國志》中均無關於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記載。空城計最早是出自西晉時期一個叫郭衝的人寫的一份叫《條亮五事》的資料中。所謂《條亮五事》,是指諸葛亮的五件不為人知的奇事、異事。空城計便是其中一事。

三國時用空城計的是他,並非諸葛亮!

陳壽作《三國演義》時認為其史料不可靠,所以並未採用。到了南北朝時期,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更加認為《條亮五事》過於荒誕,全然不可信,並逐條加以辯駁。到後來羅貫中作《三國演義》引用了這一資料,所以才有了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故事。

三國時另有一個空城計的故事是在《三國志》裴注所引的《魏略》裡實實在在登載著的故事。它的可信程度很高。

使用空城計的人是三國時曹魏的文聘。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原是劉表帳下大將,後歸降曹操。曹操命他鎮守江夏,期間多次打退關羽進犯,後又多從征討,屢立戰功,威名遠播。

三國時用空城計的是他,並非諸葛亮!

影視圖片

公元226年,孫權引兵五萬,攻打石陽(今湖北孝感縣),包圍文聘。當時天降大雨,石陽城城牆及護欄多處損壞,城內壯丁外出勞作未歸。當時文聘認為無法據城堅守,更不可出城作戰。可眼看敵軍將至,千鈞一髮之際,文聘心生一計,他下令城中所有人都躲藏起來,自己也躲在屋裡。孫權到後,發現石陽是一座空城,心生疑慮,不敢攻城。思前想後對部下說:“文聘深得曹操器重,曹操派他守城,此人必有謀略。他明知我來攻城,可城內卻空無一人,如果城中沒有埋伏,那麼城外就必定會有援兵,趕緊撤退”。於是引兵而退。

這件事記載在《三國志注》裡,原出於《魏略》,《魏略》今已佚失。原文如下:孫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

三國時用空城計的是他,並非諸葛亮!

影視圖片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魏略》為最多,後世對裴注的評價也很高,與《水經注》、《世說新語注》及《文選注》並稱中國四大名注。由此看來,這一計空城計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