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韩翃

每当寒食节来临,人们总会想起"南屈原、北介子"的介子推。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这位跟随晋文公流浪数十年,最后横死山中的落魄者,因割股奉君和功成之后的悄然自隐,让两千多年来不得志的文人墨客遥祭相怜,让多少帝王作为忠义孝的典范。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结束了长达19年的政治流亡,回到晋国,登基为王,开始了他的治国行赏。

也就在这一年,后来名垂青史的介子推去世,作为和重耳逃亡相依相偎的介子推却不在晋文公的行赏名单之中。

以至于行赏和介子推的出身、经历以及死亡一样都成了谜,能确定的就是他在公元前636年去世了。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介子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割股奉君是后世推崇介子推身上的最大故事亮点。

公子重耳因为父亲是追杀,出逃到生母的故国:狄国,在狄居住12年,起身前往齐国。

途径卫国时,卫国国君轻蔑,重耳的饮食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以至于"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过午,虽有壶餐,不够子余一人之食,众人争采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忽见介子推捧肉汤一盂以进。"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割股奉君

这是《东周列国志》中记述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同样的情节在《庄子·盗跖》和《韩非子·用人》中都提到了。

庄子与韩非子生活的年代和晋文公相差仅200多年,这种事当初应该是有多种记录,所以应该相信,此事是曾经有的,从而认定介子推算得上重耳的救命恩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春秋》、《史记》、《战国策》等史籍,都没有介子推割股奉君的记载。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个事件到底是如何演化的,当时的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呢?

唯一的合理的解释就是夸大了割股奉君的程度。比如介子推只是在大腿上割开了一道血口,仅仅用以彰显对重耳的忠诚。

至于汤中的肉,取飞禽野兽肉也未尝不可,毕竟只是自己的这个团队遇到了困难,而不是有了灾荒以至于飞禽走兽绝迹,但绝不是残忍地从大腿上取一块肉。

根据现代生活经验推断:“割肉煮汤”,一丁点肉皮根本熬不出“蔬菜肉汤”来。

那么割一大块肉,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有生命风险的,也是需要相当决心的。

就算介子推为了"拍马屁"有割肉的这个决心,割肉以后煮好亲自进奉给重耳。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晋文公逃亡

接下来如何保证不发炎是大问题,介子推走不了路是大概率事件。况且从以后的流亡结果看,割股伤势没有影响重耳逃亡,也从没有提到介子推伤势如何。

介子推的忠义思想肯定有,但很难说,并没有什么超群能力的介子推,割股奉君也许就是一次下大本钱的作秀。如果真的是如狐偃一样可堪国任的能臣,大概不需要如此表决心吧?

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需要一个"忠"君的介子推。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既然割股奉君的故事存有疑点,是不是会涉及到介子推的人品和能力。介子推到底是不是"拍马屁"呢?

跟随重耳外逃的人员中,《史记》记载的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

有名有姓的随从人员名单中,偏偏没有:介子推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史记》

是司马迁忘了记述,还是介子推压根就没和重耳外逃?

按照司马迁《史记》的撰写风格,漏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史记》还中记载"其余不知名者数十人"。

看来,介子推在这"其余"之中的可能性很大。

逃亡路上,重耳遇到了多次危机,有记载的随从人员狐偃、赵衰等,在重大关头都有所崭露。

要饭时被人用土块调戏,此时的重耳还未改公子习气,不禁大怒,"将加鞭扑",被狐偃劝止并鼓励其"此天赐也",重耳闻此不觉精神大振,叩拜接过而去。

重耳贪恋齐国安逸,狐偃说动姜氏把重耳灌醉后放到车上出走,重耳醒后差点杀了狐偃。

为重耳举行的宴席上,秦穆公借机刁难重耳,是赵衰出场化解危机。

每逢危机关头,没有任何提及介子推的记录。

唯一能说明的就是介子推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随从人员,人微言轻,几乎无足轻重。

但却在重耳回国的路上发生了一件关于介子推的"记载"

在黄河渡口,因为胜利在望,狐偃自谦,以有过请辞,大概是想以此讨个口彩以便封赏。

重耳掷壁入河力挽狐偃,介子推嘲笑狐偃,说"这是老天爷成全的公子,没有我们什么功劳,你居然表功请赏,太卑鄙了,我和你不是一路人。" 这明显是一次不显山不露水的"拍马屁"。

这一次"拍马屁"后,介子推"功成自隐",不受封赏。加上《左传》记述的《介子推不言禄》,让介子推"义"的形象更加丰满。

然而,《史记》前半部分在记述这件事和《左传》一模一样,后边关于介子推嘲笑狐偃的话是补上去的。 细品介子推这段话,就会发现,重耳流亡十九年,临到大业将成,出生入死跟随的老臣自然渴望得到封赏的承诺,而重耳也正求贤若渴,那折笼络人心,掷璧立誓的戏唱的适时而精彩。

可此前没出过场的介子推,出来就把所有的功劳以天命为理由推到了重耳一人头上,这马屁拍的多扫兴。重耳以及狐偃等一众臣子,脸上多少是有点挂不住的。

介子推说完这些话后"乃自隐过河",也就是说他自己偷偷走了。

就算是对介子推深深同情的庄子,也只是模模糊糊的说是因为晋文公没有封赏,介子推"大怒而去"。

这根本不可能是想归隐的态度,真心归隐,怎么就会大怒了呢?《左传》只说介子推不言禄,没说他不愿受禄。

合理的解释就是:介子推想要得到封赏,却不明说,晋文公眼里没有他,也没给,所以才"大怒归隐"。

想必重耳不会这么快就忘了介子推"股肉菜汤"味道吧?这也又印证了"割股奉君"的虚无。

如此看来,就算介子推有才,也并非大才,黄河边只是一次不成功的“拍马屁”。他所说的那句话中的"义"才是后人所想要的品格。

"义"字当头成为介子推平庸人生的又一把"利器",甚至刺穿了未来。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既然并非大才,晋文公为何还会以火烧绵山而逼迫已经"自隐"的介子推再次出山呢?

正史中关于晋文公烧山和介子推被烧死的记载非常有限,有限到我们看不见。

只有同情介子推的庄子在《庄子·盗跖》中有"

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既然庄子说介子推被烧死了,我们就相信被烧死了。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邻居解张为介子推抱不平,劝介子推找晋文公"理论",介子推走后"乃作书夜悬于朝门"。

而《史记》:"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

无论如何,晋文公看到了介子推的"申诉",也表示想给介子推个职务,然而"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绵山风景

"则亡"也许永远地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因为太过于诡异,《史记》没有记载晋文公到绵上寻访介子推,更没有火烧绵山。但在诡异中却有了晋文公封绵山为介山的典故。

典故就是:"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上,晋文公谈不上有什么明显的过失,但还诏告天下,而晋文公这样做,显然是因为政治意义大于介子推的生死。

就这样介子推和母亲一同葬身绵山,成就了晋文公"以记吾过,且旌善人"的美名,也成就了介子推的"孝"亲美名。

至此,集忠义孝于一身的介子推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么?

答案是未必

距离介子推成"神",还差一段历史。这就是:每一个当下时代各取所需的推波助澜。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置身历史之中,我们会发现介子推成为典范有其必然性。

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自古推崇"忠"、"义"、"孝"

三国时代,介子推在曹操眼中,还是一个"晋之下士,无高世之德

"的平常人。

但到了汉唐以后,介子推声誉鹊起,唐代诗人卢象甚至说介子推"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而与此同时,被司马迁赞为"晋公子贤,乃能称霸"的晋文公,反而不及不入曹操"法眼"的介子推有名望。

历史没有真相,但时代需要自己所需要的形象。

树立和塑造完美人物,彰显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我们要推崇一个人,可能不会说这个人能力很强,但品格高尚是必须的。

在"成就"介子推这件事上,当朝的晋文公需要标榜君王的高姿态。胸襟开阔大度的春秋霸主晋文公象征性的"环绵上山中田而封之"和"以记吾过,且旌善人"的高姿态,让"晋之下士"的介子推青史留名。

后代的统治者需要从介子推身上体现"君权神授"和"愚忠"的价值观

。"割股奉君"就是愚忠的典范,因而受到了推崇和青睐,而不会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有了功劳,决不居功自傲,决不跟统治者讨价还价,省得他们一旦成功后还得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不义的骂名,介子推的"义"避免了当政者这样的尴尬

尽到了"忠"和"义"的介子推宁死也不愿意下山,和母亲一起葬身绵山,是"孝"的化身

至此,介子推成了"既忠且义又孝"的典范,地位被渐次拔高和神话,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介子推已经成为一名神仙,而到了宋朝,则被真宗封为洁惠侯。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寒食节习俗

神化以后的介子推与寒食节、清明节扯上了关系,加上流传在民间的"以讹传讹"的传说,以及文人墨客众口一词但又似是而非的诗词文章,便有了历史上看似复杂、怪异,而实际上思想单纯、行为明确的春秋奇士:介子推

我们看不到介子推全部的真相,唯一能看到的是他似忠非忠、似义非义、似孝非孝而又似是而非的独特个人形象。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人物形象,及诡异、引发了两千多年来对"忠"、"义"、"孝"这个话题长久不衰的热情争论。

历史已经尘封,只留下他谜一样的影子,但想来,他如此"正"的影子,身也不会斜到哪里去,至少他是一个曾经站在历史舞台上,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的人,无非是影子比真身更清楚罢了。

透过长长的影子,能否看清谜一样的介子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