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因兵而盛,亦因兵而衰,唐代府兵制与募兵制

在《长安十二时辰》剧中,主角张小敬的身份是大唐玄宗朝第一批募兵,“十年陇右兵,九年长安帅。”这是对张小敬半生的总结。崔器也自称旧历二十三年募兵,九年陇右兵。

唐朝因兵而盛,亦因兵而衰,唐代府兵制与募兵制

剧中提到的‘旧历’即是‘天宝’年号之前的‘开元’年号,那剧中到的‘募兵’是什么?

‘募兵’是唐代的两种基本兵制之一,唐代兵制分为‘府兵制’和‘募兵制’,包括现在这两种兵制或者说兵制的本质原则其实还是很多国家的主流。

因为唐代前期的地方兵务由‘折冲府’管理,所以叫做‘府兵制’。府兵制是唐朝前期施行的兵役制度。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实质上是全民皆兵。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在府兵制下,当兵是一种义务,属于赋税徭役的一种。‘征兵制’、‘军户制’等等都和‘府兵制’本质相同,都是义务兵。现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人口数量不是很多的国家施行的‘征兵制’就是义务兵,即公民达到一定要求后有无差别的服役的义务,因为是无差别的义务,所以经常会听到有某著名艺人前去征兵的新闻。

唐朝因兵而盛,亦因兵而衰,唐代府兵制与募兵制

而‘募兵’简单来说就是将当兵作为一个职业,本质上也就是‘职业兵’,在战时,当义务兵的兵源有问题的时候,就会首先以募兵制征兵。

当然,中国当下的兵制虽然是‘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但在中国的人口基数下‘志愿兵’数量足能够满足对于兵源的需求,所以中国虽然有义务兵的制度,但实际主流实行的是‘义务兵’和‘职业兵’两者相结合但又不属于两种常见兵源制度,的‘志愿兵’。

唐朝因兵而盛,亦因兵而衰,唐代府兵制与募兵制

‘府兵制’是南北朝至唐朝间对于这种义务兵制的称呼。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宰相张说以宿卫之数不给,建议召募强壮。次年,募取京兆、蒲、同、歧、华等州府兵及白丁为长从宿卫。

唐朝因兵而盛,亦因兵而衰,唐代府兵制与募兵制

‘次年’即开元十一年,张小敬就是这一年成为唐朝第一批募兵。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唐朝开始由府兵制转向募兵制,到剧中天宝年间时,募兵制已经成为了唐朝兵源的主流。

府兵制和募兵制各有优劣,前代或者后代都层交替施行。

府兵制要求全民皆兵,兵农合一,兵士的粮食,兵器甚至战马都要自备,这就要求兵士必须要有土地,否则将难以负担战时所需的粮食与战马、兵器。

经过朝代更迭,人口减少,产生大量的无主之地,这些地掌握在朝廷手中,朝廷将其分配,施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能够自给自足,同时又能减少国家在军队上的支出。以均田制保证农民的生活是府兵制的根本基础。

唐朝因兵而盛,亦因兵而衰,唐代府兵制与募兵制

但随着时代的稳定发展和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土地兼并使得‘耕者无其田’,没有了生活保障,人民便开始逃役,或者成为流民。地方折冲府无法提供足够的兵源,国家只能实行募兵,招募职业军人。

相比‘府兵制’,‘募兵制’招募而来的职业军人,长期的进行专门的训练,其战斗力必然高于‘府兵制’下的农民兵,但因为募兵不像府兵一样轮值流动,这就造成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兵士遵将令而不遵王令,就为动荡埋下了根基。

‘府兵制’与‘募兵制’无好坏优劣之分,只是适用于不同的社会情况之下。

唐朝因兵而盛,亦因兵而衰,唐代府兵制与募兵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