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這是3月份寫的一篇(關於我的工作和生活所在地),當時今日頭條賬號丟失了,給忘記發了,現在補傳上,旅友們可以相約多彩岔口。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每個人平靜的生活,在家閒適一個多月,越發的想念這些地方。城市生活中的人,大多向往著大自然,甚至想安心養老,不願意待在大城市,而選擇偏僻的鄉下,生活於城市的喧擾與大自然的寧靜,兩者之間猶如天壤之別,而岔口鎮卻恰恰是這麼一個地方,大自然靈魂的所在地,一個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文昌古道

陽春三月,徽州的油菜花盛景,無數遊人、攝影人心嚮往之。近年來歙縣有一條古道名聲大噪,被譽為“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一到春天,古道兩旁的油菜花海猶如黃金地毯鋪天蓋地,漫了山崗,淹了古道。文昌古道位於歙縣境內,距徽州古城約42公里,以岔口鎮文山村為中心,連接歙縣岔口、武陽、昌溪三個鄉鎮。全長6公里,寬1.8米,全由精細的青石板鋪設而成,沿路鋪設的青石板保存完好,逶迤幽寂,古色古香。從岔口村至文山村的古道約2.5公里,有1736梯石階。文山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山村,這裡幾乎沒有平地,民宅依山勢建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半山腰。村中以吳姓、王姓、胡姓為主,諸姓和睦相處,民風淳樸。文山村以前叫橫山村,主要是指這裡的地理環境,整個村落整整齊齊橫在山巒之中,似懸浮在雲之上,因當地方言“橫”“文”同音,故雅化為文山村。

文昌古道連接兩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嶺,文山嶺和壩嶺,中間有一條長2000多米的橫路,路途中修建了6座路亭,供山民勞作和走親訪友歇息。文昌古道從前是大洲源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大洲源百姓到旌德挑米,到縣城讀書,到浙江做生意,走的都是這條古道。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古道石平如砥,行走其間,步履輕盈,無攀山之勞累。古道兩旁的油菜花花海如潮,夾道香風拂袖來。行至古道高處,視野開闊,遠山、村莊、道路、河流盡收眼底。層層金黃的油菜花包圍著遠近大小不同的村莊,有的在山尖、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底,村裡的房屋,有的是古建的馬頭牆、有的是土樓,白黃相間,仿若人在畫中。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古道中途有一處名為“百步雲梯”,百餘個階梯依懸崖砌就,呈弧形繞過山坳。文山村的人說,當年修建此處的石匠曾誇下海口,幾十年後,如有一塊石板鬆動,他願用銀元去墊平。近百年了,“百步雲梯”依然穩固整齊。

走過百步雲梯,再前行三五分鐘,就是古道三岔口:左至武陽鄉成富源村,右至昌溪鄉壩源村的壩嶺腳。立於三岔口,環視蜿蜒穿行於山脊之上的古道,百年前徽商步履匆匆的身影彷彿重現在晨霧氤氳中……

“世外桃源”——浩瀚大洲源

一箇中外攝影愛好者紛擁而至的攝影熱地!位於皖浙1號風景道歙縣境內的東南方向,東臨霞坑鎮石潭村,南與浙江省威坪鎮接壤,西至武陽鄉正口村,北鄰昌溪鄉。所謂大洲源就是從武陽鄉正口以東地區統稱為大洲源,境內流域面積93.6平方公里,大洲源河流經武陽、岔口部分地區,匯入新安江,最後向臨近的千島湖奔流而去。

散佈在大洲源境內有近百個古村落,有的在高山之巔,有的傍水而居。一年四季水分充足,常年雲霧繚繞,保持著徽州原始的自然特色,充滿了神秘氣息。自從2015年被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授予攝影創作基地後,已有10萬餘人次的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採風。

岔口鎮是大洲源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文人輩出。較為出名的有:當代國際著名地理、物理學家,第一位登上南極的美籍華人張逢鏗先生;“吳氏三傑”(景超、燧人、承禧)在建國初期的教育界、工商界聲譽遠揚;號稱“江南一枝竹”的書畫家吳皖生;如今還生活在岔口的書畫家胡興祖等。

浩瀚大洲源,非一篇圖文所能詳述。在本土導攝、同是省級攝影家協會會員凌雲龍的協助下,以大洲源攝影點集聚區域的岔口村、周家村為中心,從專篇介紹過的文昌古道開始,選部分代表性攝影點進行簡介,大部分圖片來自這位農民攝影家的日常拍攝。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歙縣岔口鎮:“岔”紫嫣紅總是春

鮑家汰土樓村,坐落在海拔近400米的高山上,可觀小源河流水、日出、雲海、山嶺等壯觀美景;金村,交通便利,位於岔口村至周家村公路旁,流水彎繞,古樹蔥蘢,春夏秋冬有著夢幻般的色彩;廟前村,四面環山,大洲源在這裡轉了一個“歐米茄”灣,村莊中粉牆黛瓦,一條河流呈S型環繞其間,如詩如畫;周家村,位於皖浙邊陲,黃千公路穿村而過。依山傍水、古祠古宅,整個村莊溫婉秀麗,恬靜動人,猶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周家村是個“文化特色村”,村內人文資源豐富,仍存老鐵匠、編草鞋等老手藝與蚌殼舞、撥釵等民俗;門嶺腳,一個小而美的土樓村,依山而建,極具特色的土牆石瓦,有眾多土樓村裡罕見的馬頭牆;竹筒坦(又名“祝筒坦”),山路彎彎、石板幽幽,沿途青山翠竹、山泉叮咚、花香鳥語。竹筒坦還是一個革命老區,1933年秋,成立了“中共祝筒坦支部”,是歙南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之一,這裡發生過土地革命後期的“金竹暴動”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火燒祝筒坦”事件;漁塘村,重山疊嶺上,頭頂風生,腳下雲海。春季油菜花海滿山坡;秋季層林盡染,令人沉醉;鳥雀坪,這是一個連鳥雀都扎堆戀戀不捨的地方,秋季萬畝山核桃林赤橙如錦,與黃白相間的菊花相襯為一幅濃郁的油畫;據村史記載,最初的茶園坪村似狀元佩戴的“狀元官帽+貔貅腰帶+狀元官印”組成,故亦稱“狀元坪村”。村落後山有傳說宋朝起義軍方臘軍隊隱居的“方臘一洞、二洞、三洞”,更為村落帶來了幾分神秘感;木竹坦葫蘆水庫,因形狀貌似“葫蘆”而得名。葫蘆水庫的美在於它無與倫比的靜與山淵之間的靈;半山田,村如其名,位於山脊,徽風濃郁,以雲海著稱;高莊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具有濃郁的山區民居建築特色,構成了神奇、古樸、壯觀的畫卷;十九曲是一個具有濃烈鄉土人文色彩的古村落,帶著歷史的滄桑,寧靜而安然。

大洲源之所以成為新興攝影旅遊熱地,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有豐富的創作資源,更是隱匿山戀間的這些古村落,還保留著世外桃源一般的質樸靜謐。讓人們找到了久違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種平靜安詳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